离心机压缩机
    5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917090A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711249186.4

    申请日:2017-12-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D17/10 F04D29/083 F04D29/42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心机压缩机,包括:调节壳体,调节壳体具有第一气流通道;蜗壳,蜗壳外套于调节壳体外且与调节壳体连接;第一轮盖,第一轮盖与蜗壳连接,第一轮盖位于第一气流通道的一端,第一轮盖的至少部分套设在调节壳体上,第一轮盖的内周壁与调节壳体的外周壁之间设有密封件;第二轮盖,第二轮盖与蜗壳连接,第二轮盖位于第一轮盖的远离调节壳体的一侧,第二轮盖与蜗壳的端面限定出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与第一气流通道连通;和叶轮,叶轮与第二轮盖可枢转地连接,叶轮位于第二气流通道内,叶轮与第一轮盖连接。根据本发明的离心机压缩机,蜗壳与调节壳体之间的密封性更好,制冷剂不易发生泄露,简化了设备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离心压缩机
    5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895807B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510305310.9

    申请日:2015-06-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心压缩机,包括:电机、支撑壳体、第二传动轴和扩压器。电机具有电机壳体和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轴的位于支撑壳体内的部分外套有滑动轴承,第二传动轴的位于支撑壳体内的部分外套有滚子轴承,扩压器包括扩压器壳体、隔板和叶轮,第二传动轴的伸入到扩压器内的部分的周壁形成为非圆形,叶轮的中心孔形成为非圆形孔,叶轮上设有浮动密封件。根据本发明的离心压缩机,通过在离心压缩机内设置浮动密封件、滑动轴承、滚子轴承以及采用非圆形孔的型面联接技术,可有效地提高离心压缩机的运行效率。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5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298871A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410284939.5

    申请日:2014-06-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臂离心式压缩机,包括:壳体、电机、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的叶轮、传动组件以及关于竖直平面左右对称的润滑油路系统,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沿其轴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第一轴承支撑在壳体内,传动组件与输出轴相连,传动组件的传动轴通过沿其轴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第二轴承支撑在壳体内,叶轮套设在传动轴上,其中传动轴与输出轴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润滑油路系统设在壳体内,润滑油路系统用于分别对两个第一轴承和两个第二轴承进行润滑。根据本发明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重心位于中心面上,稳定性高,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支撑壳体的结构简单,润滑油路系统简单,润滑效率高、可靠性高,传动组件的加工装配要求低、成本低。

    具有油雾分离系统的压缩机

    公开(公告)号:CN105020152A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410177291.1

    申请日:2014-04-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油雾分离系统的压缩机,包括:壳体、齿轮箱、油雾分离器和传动系统。壳体上设有回气口和排气口。齿轮箱设在壳体内,齿轮箱内设有隔板以将齿轮箱内的空间分隔成前后间隔开的后腔室和前腔室,后腔室与回气口导通。油雾分离器设在后腔室内,油雾分离器设有出油口、进口和出气口,进口和出油口与前腔室导通,出气口与后腔室导通。传动系统设在前腔室内,后腔室与叶轮的进气端导通。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油雾分离系统的压缩机,有效地平衡了后腔室和前腔室与叶轮的进气端之间的压力,且提高了冷媒的油雾分离效率。

    离心压缩机
    5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895807A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510305310.9

    申请日:2015-06-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心压缩机,包括:电机、支撑壳体、第二传动轴和扩压器。电机具有电机壳体和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轴的位于支撑壳体内的部分外套有滑动轴承,第二传动轴的位于支撑壳体内的部分外套有滚子轴承,扩压器包括扩压器壳体、隔板和叶轮,第二传动轴的伸入到扩压器内的部分的周壁形成为非圆形,叶轮的中心孔形成为非圆形孔,叶轮上设有浮动密封件。根据本发明的离心压缩机,通过在离心压缩机内设置浮动密封件、滑动轴承、滚子轴承以及采用非圆形孔的型面联接技术,可有效地提高离心压缩机的运行效率。

    离心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5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879727U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20078964.7

    申请日:2024-01-11

    Inventor: 黄占 吴昕 杨升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离心压缩机和制冷设备,离心压缩机包括壳体和叶轮组件,壳体内设有压缩腔和与压缩腔连通的一级流道,叶轮组件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压缩腔中,叶轮组件包括一级叶轮和二级叶轮,一级叶轮与二级叶轮一体成型,一级叶轮的流体流出侧与二级叶轮的流体进入侧通过一级流道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叶轮组件为一体成型结构,叶轮组件具有两级叶轮,两级叶轮整体铣制或铸造为一体,叶轮组件制造简单、成本较低,同时减少了压缩机组件的数量,便于安装和维修。

    用于冷水机组的叶轮组件和具有其的冷水机组

    公开(公告)号:CN205423297U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申请号:CN201521088283.6

    申请日:2015-12-23

    Inventor: 崔战奎 吴昕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冷水机组的叶轮组件和具有其的冷水机组,叶轮组件包括:转动轴、叶轮、锁紧螺母、紧固螺钉、轴承体、衬套和轴承,转动轴包括第一轴段至第三轴段,第一轴段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轴段的横截面积,第二轴段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三轴段的横截面积;叶轮套设在第一轴段上;锁紧螺母与第一轴段的一端螺纹配合,且锁紧螺母的端面与叶轮的一侧表面止抵;紧固螺钉与第一轴段固定;衬套套设在第二轴段上且位于叶轮和轴承体之间;轴承设在轴承体和第二轴段之间,且轴承的一端端面与第三轴段的一端端面止抵,轴承的另一端端面与衬套的一端端面止抵。本实用新型的叶轮组件可方便地限定轴承的轴向移动,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廉。

    使用蒸发式冷凝器的离心式冷水机组

    公开(公告)号:CN204787379U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20458360.6

    申请日:2015-06-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使用蒸发式冷凝器的离心式冷水机组,包括:离心压缩机,所述离心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蒸发式冷凝器,所述蒸发式冷凝器包括盘管,所述盘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水冷式蒸发器,所述水冷式蒸发器包括相互换热的冷媒通道和水通道,所述冷媒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回气口相连,所述冷媒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盘管的另一端之间串联有节流元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蒸发式冷凝器的离心式冷水机组,不但结构简单,体积相对较小,节省了占用面积,而且与现有的风冷冷凝器相比,还提高了换热效率,整机能效高。另外,将蒸发式冷凝器的盘管的一端与离心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简化了管路系统的连接。

    集成电机、压缩机和空调器

    公开(公告)号:CN222215342U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322840481.4

    申请日:2023-10-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电机、压缩机和空调器,集成电机包括:壳主体,所述壳主体设有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布置电机组件,且所述壳主体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在所述腔体的径向外侧,并用于安装电控模块;盖体,所述盖体盖设在所述安装部上,并与所述安装部相连形成安装腔。由此,通过对壳主体进行结构设计,壳主体上同时形成有腔体和安装部,电机组件设置在腔体内,电控模块安装于安装部,以实现电机组件和电控模块的集成,提高电机组件的集成度,实现集成电机的结构设计,并且可以有效减小电机组件和电控模块所需要的布置空间,同时盖体可以对电控模块进行防护,壳主体可以对电机组件进行防护,有效提高集成电机的使用寿命。

    用于压缩机的调节机构和压缩机

    公开(公告)号:CN221896828U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20024496.5

    申请日:2024-01-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调节机构和压缩机,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导叶结构的开度,所述调节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减速组件和传动组件,所述减速组件具有输入轴和输出轴,且从所述输入轴到所述输出轴的传动比小于1,所述输入轴连接所述驱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输出轴传动连接,并配置用于传动连接导叶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用于压缩机的调节机构和压缩机,可将输出扭矩增加至所需力矩,可有效解决力矩不足问题,同时增大传动比的设计范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