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用负极以及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02013472B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010541888.1

    申请日:2008-04-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H01M4/38 H01M4/661 H01M4/70

    Abstract: 提供一种适合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高容量且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不可逆容量的发生少的二次电池用负极。设置在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硅具有局部有序性的程度低的非晶结构。在设因横波光学声子产生的散射而出现在偏移位置480cm-1附近上的散射峰的强度为TO、因纵波声学声子引起的散射而出现在偏移位置300cm-1附近的散射峰的强度为LA、因纵波光学声子产生的散射而出现在偏移位置400cm-1附近的散射峰的强度为LO时,该非晶结构的初次充放电后的拉曼光谱满足以下的关系:0.25≤LA/TO和/或0.45≤LO/TO。

    二次电池用负极以及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02013472A

    公开(公告)日:2011-04-13

    申请号:CN201010541888.1

    申请日:2008-04-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H01M4/38 H01M4/661 H01M4/70

    Abstract: 提供一种适合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高容量且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不可逆容量的发生少的二次电池用负极。设置在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硅具有局部有序性的程度低的非晶结构。在设因横波光学声子产生的散射而出现在偏移位置480cm-1附近上的散射峰的强度为TO、因纵波声学声子引起的散射而出现在偏移位置300cm-1附近的散射峰的强度为LA、因纵波光学声子产生的散射而出现在偏移位置400cm-1附近的散射峰的强度为LO时,该非晶结构的初次充放电后的拉曼光谱满足以下的关系:0.25≤LA/TO和/或0.45≤LO/TO。

    负极、其制造方法及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00486001C

    公开(公告)日:2009-05-06

    申请号:CN200610135572.6

    申请日:2006-10-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 H01M2/22 H01M2/32 H01M4/134 H01M4/661

    Abstract: 提供了可改善活性材料层和负极引线之间的接触特性并可防止电阻增加的负极、制造该负极的方法、和包括该负极的电池。包含硅作为构成元素的活性材料层设置在集电体上。负极引线结合到该活性材料层。在该负极引线和该活性材料层之间的结合区域的至少部分是由铜或含铜合金制成。由此,即使该负极引线结合到该活性材料层,也可防止电阻增加。负极引线可由铜或含铜合金制成。另外,由铜或含铜合金制成的包覆层可设置在基材的表面上。

    负极及电池
    5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70896C

    公开(公告)日:2009-03-18

    申请号:CN200510126878.0

    申请日:2005-11-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 H01M4/134 H01M4/70 H01M10/052 H01M10/0565

    Abstract: 提供能够改善循环特性的负极和使用其的电池。在负极集电体上提供包含Si的负极活性材料层。通过在具有粗糙度分布十点高度Rz1为2.0μm或更小的基底材料上提供凸出部使负极集电体粗糙化。通过从负极集电体的粗糙度分布十点高度Rz2中减去基底材料的粗糙度分布十点高度Rz1得到的差的值Rz2-Rz1为0.2μm-5.1μm。从而,即使当负极活性材料层由于充电和放电而膨胀和收缩时,也可防止负极集电体的破裂、负极活性材料层的脱落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