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147908A
公开(公告)日:2008-03-26
申请号:CN200710152842.9
申请日:2003-05-1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8B7/0021 , Y10S134/902
Abstract: 通过用液化气体或超临界流体清洗介质清洗具有凹部构造的部件来提高清洗效果。在去除附着在具有凹部构造的部件(31)的至少上述凹部构造表面的附着物的清洗方法中,使用超临界气体或液化气体使清洗介质不遍布在上述凹部构造表面来进行清洗。
-
公开(公告)号:CN1739169A
公开(公告)日:2006-02-22
申请号:CN200480002467.4
申请日:2004-05-0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4B35/624 , C04B35/14 , C04B35/62655 , C04B38/0045 , C04B2111/90 , C04B2201/30 , C04B2235/3201 , C04B2235/3217 , C04B2235/422 , C04B2235/5436 , C04B2235/77 , C04B2235/80 , Y10T428/249953 , Y10T428/249954 , Y10T428/249955 , Y10T428/249956 , Y10T428/249957 , C04B35/10 , C04B38/0054
Abstract: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高频带下、具有高的比介电常数、并且介电损失被抑制得低的电介质。即,本发明是一种导电性粒子分散于无机氧化物的多孔体中而成的复合电介质,涉及1)1GHz以上的高频带下的该电介质的比介电常数εr为4以上、2)1GHz以上的高频带下的该电介质的介电损失tanδ为2×10-4以下的复合电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703929A
公开(公告)日:2005-11-30
申请号:CN03825456.5
申请日:2003-04-2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F1/662 , G01N2291/02836 , G10K11/02 , H04R1/4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个执行超声波的发射和/或接收的超声波换能器(2),和形成超声波的传播路径的传播介质部分(6)。适当地设定传播介质部分(6)的密度ρ1和声速C1以及填充周围空间的流体的密度ρ2和声速C2,并且通过以适当的角度折射超声波,将超声波传播到流体中的损失减小到几乎为零。
-
公开(公告)号:CN1655883A
公开(公告)日:2005-08-17
申请号:CN03811605.7
申请日:2003-05-1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8B7/0021
Abstract: 通过用液化气体或超临界流体清洗介质清洗具有凹部构造的部件来提高清洗效果。在去除附着在具有凹部构造的部件(31)的至少上述凹部构造表面的附着物的清洗方法中,使用超临界气体或液化气体使清洗介质不遍布在上述凹部构造表面来进行清洗。
-
公开(公告)号:CN1373348A
公开(公告)日:2002-10-09
申请号:CN02106676.0
申请日:2002-02-2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G01F1/6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F1/662 , G10K11/02 , Y10T29/42 , Y10T29/4900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声波传感器,它能够降低性能上的变化,进而提供稳定的精确度,以及提高其耐久性等。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造超声波传感器的方法和一种超声波流量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超声波传感器包含有一压电元件和一声音匹配层,其中声音匹配层由一种无机氧化物或有机聚合物的干凝胶制成,该干凝胶的固体骨架部分已经变成为疏水的。所得到的超声波传感器的声音匹配层,由于干凝胶的固体骨架部分已经变成为疏水的,因此重量轻而且声音阻抗小。而且,还可以得到性能变化范围小并且由于干凝胶的高同质性而性能稳定的超声波传感器。
-
公开(公告)号:CN1105042A
公开(公告)日:1995-07-12
申请号:CN94116169.2
申请日:1994-08-10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C08J9/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J9/0066 , C08G18/0814 , C08G18/0885 , C08G2101/0025 , C08G2101/0083 , C08J2375/04 , F25D2201/14
Abstract: 本发明的绝热体包括含有固化CO2气体的泡沫。制备此绝热体的方法包括步骤:将选自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氢氧化物的金属化合物,水,多元醇成分,和异氰酸酯成分混和形成混和物;使容器中的混和物发泡形成由水发泡聚氨酯制得的闭孔;并使发泡过程中产生的CO2气体与所选择的金属化合物反应以固化CO2气体,从而使闭孔泡沫中的闭孔减压。
-
公开(公告)号:CN102342116B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080009911.0
申请日:2010-12-2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N13/211 , G03B35/08 , G03B35/10 , G06K9/00 , H04N13/214
Abstract: 三维摄像装置具备:具有多个偏光区域以及非偏光区域的光透过部(2);接受透过了光透过部(2)的光的固体摄像元件(1);在固体摄像元件(1)的摄像面(1a)形成像的成像部(3);和图像生成部。光透过部(2)具有使在特定的方向发生了偏振的光透过的n个(n为2以上的整数)偏光区域P(1)、P(2)、......、P(n)、和与偏振方向无关地使光透过的非偏光区域P(n+1)。n个偏光区域的透过轴的方向相互不同。固体摄像元件(1)具有被分割为分别包含(n+1)个像素的多个像素块的像素阵列、以及包含与(n+1)个像素中的n个像素分别相对地配置的、透过轴的方向相互不同的n个偏光滤光器的滤光器阵列。图像生成部基于从各像素输出的像素信号,来生成由分别入射到n个偏光区域以及非偏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图像。
-
公开(公告)号:CN102342115B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080009869.2
申请日:2010-12-2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N13/211 , G03B35/08 , G03B35/10 , G06K9/00 , H04N13/214
Abstract: 提供一种不具有使摄像系统机械性工作的部分就能够同时得到具有视差的多个图像和在灵敏度方面没有问题的图像的摄像技术。三维摄像装置包括:光透过部(2),其具有使在特定方向上发生了偏振的光透过的偏光区域(A)和与偏振方向无关地使光透过的非偏光区域(C);固体摄像元件(1),其按照接受透过了光透过部(2)的光的方式来配置;成像部(3),其在固体摄像元件(1)的摄像面(1a)上形成像;以及图像生成部,其基于从固体摄像元件(1)输出的信号来生成图像。固体摄像元件(1)具有包括偏光滤光器在内的滤光器阵列。图像生成部生成由入射至上述偏光区域(A)的光产生的图像、和由入射至上述非偏光区域(C)的光产生的图像。
-
公开(公告)号:CN101816184B
公开(公告)日:2013-06-12
申请号:CN200980100612.5
申请日:2009-07-24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4N9/04 , G02B5/18 , H01L27/14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N9/045 , G02B5/1871 , H01L27/14621 , H01L27/14625 , H01L27/14627 , H04N2209/045
Abstract: 摄像用光检测装置(4)具备在基板(5)上至少沿着第1方向排列的多个光检测器(6)、形成在多个光检测器的上方的低折射率透明层(12)、和沿着第1方向埋入在低折射率透明层内的多个高折射率透明部(13)。在高折射率透明部的与基板正交并且沿着第1方向的截面中,高折射率透明部的中心轴(14)以阶梯状弯折。入射到低折射率透明层及高折射率透明部中的光通过该低折射率透明层及高折射率透明部,从而被分离为0次衍射光、1次衍射光和-1次衍射光。由此,能够同时实现光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像素的高密度化。
-
公开(公告)号:CN102959961A
公开(公告)日:2013-03-06
申请号:CN201280001545.3
申请日:2012-05-25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7/14625 , H01L27/14621 , H01L27/14629 , H04N9/045
Abstract: 固体摄像元件具备感光单元阵列和分光要素阵列。感光单元阵列的各单位模块(40)具有4个感光单元(2a、2b、2c、2d)。分光要素阵列使在从入射光(W)除去第1颜色成分的光(C1)之后的光上相加第2颜色成分的光(C2)而得到的光入射至第1感光单元(2a),使在从入射光(W)中除去第2颜色成分的光(C2)之后的光上相加第1颜色成分的光(C1)而得到的光入射至第2感光单元(2b),使在从入射光(W)除去第3颜色成分的光(C3)之后的光上相加第1及第2颜色成分的光(C4=C1+C2)而得到的光入射至第3感光单元(2c),使在从入射光(W)除去第1及第2颜色成分的光(C4)之后的光上相加第3颜色成分的光(C3)而得到的光入射至第4感光单元(2d)。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