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过氧酸活化亚硫酸盐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25306B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011109733.0

    申请日:2020-10-16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过氧酸活化亚硫酸盐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通过有机过氧酸活化亚硫酸盐产生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包括如下步骤:(1)将含有有机污染物的待处理水体的pH调节至3~10;(2)将亚硫酸盐以及有机过氧酸加入含有有机污染物的待处理水体中,在室温条件下搅拌反应5~60min,即可实现有机污染物的有效降解。本发明采用有机过氧酸作为活化剂,具有高效、低成本和无有毒副产物等优点,无需提供额外的能源,操作简单可靠。本发明适用于多种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具有自由基产率高、有机污染物去除效率高的特点,在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领域具有较好的优势。

    一种Ag-g-C3N4QDs-TiO2三元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3457652A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110629393.2

    申请日:2021-06-04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g‑g‑C3N4QDs‑TiO2三元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在TiO2表面共同负载Ag纳米粒子与g‑C3N4QDs,制备出呈片状结构分布的Ag‑g‑C3N4QDs‑TiO2三元光催化剂,其中,Ag呈现纳米颗粒形态,g‑C3N4呈现量子点状,两者高度分散负载在TiO2表面,低负载量Ag纳米颗粒与具有量子尺寸的g‑C3N4QDs同时分布在TiO2纳米片表面上,有效降低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效率,一方面利用Ag纳米颗粒的电子肼与共振效应提高光生载流子的迁移速率,另一方面利用g‑C3N4QDs与TiO2形成的表面异质结,促进光诱导电子‑空穴对的分离,进而大幅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

    一种零价金属活化过氧乙酸降解水中抗生素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723518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2011443781.3

    申请日:2020-12-0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零价金属活化过氧乙酸降解水中抗生素的方法。在本发明中,选用了氧化还原电位高、消毒领域应用广泛、副产物少的过氧乙酸作为产生羟基自由基的前体物,通过零价金属活化过氧乙酸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降解水体中抗生素。具体步骤如下:在含有抗生素的待处理水体中加入适量的强氧化剂过氧乙酸,其次投加零价金属作为活化剂,零价金属的浓度为0.02g/L~0.1g/L,调节反应溶液pH值为3~9,在室温下均匀搅拌反应30min,即可氧化降解抗生素。本发明中使用的零价金属具有成本低廉、活化效率高、易回收等优点,在30min内就可完全活化过氧乙酸,达到较高的抗生素降解效率,是一种快速高效、绿色环保的新型抗生素降解技术。

    一种适用于中低温条件的高效脱汞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64075A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2011239219.9

    申请日:2020-11-09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中低温条件的高效脱汞(Hg0)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首先通过高暴露(001)晶面的TiO2(001)制备核壳结构的g‑C3N4@TiO2,再将CeO2高度分散地负载在g‑C3N4@TiO2上,显著提高Ce原子的利用效率,从而制25备0℃出下具,有本高催光化催剂化表除现汞出活优性异的的C光e催O2化‑g除‑CH3gN04性@T能iO,且2。在催5化0~性能长期保持稳定。本发明中的光催化剂制备方法简单且重复性强,原材料价格低廉且环保,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潜力。

    一种抗碱金属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73224A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910992815.5

    申请日:2019-10-1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碱金属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将Fe2O3负载于HY沸石分子筛载体制备得到的Fe2O3/HY催化剂,利用HY沸石分子筛的特殊孔道结构捕获碱金属元素,使得碱金属元素和活性组分Fe2O3分离,进而使催化剂具有很好的抗碱性能。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相比于V2O5组分有毒的商业的V2O5-WO3/TiO2脱硝催化剂,具有更好的SCR催化活性和更优秀的抗碱性能。本发明采用共沉淀法和浸渍法制备催化剂,操作过程简单且重复性很高,催化剂制备过程只需要借助常规的设备和仪器,适合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

    一种自发分散单原子Ag1/Co3O4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08919A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申请号:CN201910179753.6

    申请日:2019-03-11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发分散单原子Ag1/Co3O4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利用Co3O4表面的阳离子缺陷位来捕获和锚定Ag原子,可以增强单原子Ag的稳定性,克服其高温下团聚的缺点,所制得的自发分散单原子Ag1/Co3O4催化剂能在100℃时完成对CO的催化,转化率达到了100%。本发明不需进行高温处理即可得到自发分散单原子Ag1/Co3O4材料,Ag在升温过程中可自发分散,也可以在反应气氛中原位分散。且制备过程不涉及复杂的反应和操作步骤,易于操作和重复。

    磁性生物微球两级还原耦合络合吸收脱除烟气中NOx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2836638A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1210276402.5

    申请日:2012-08-03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nventor: 荆国华 周作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235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性生物微球两级还原耦合络合吸收脱除烟气中NOx工艺,该工艺是以磁性壳聚糖微球为固定化载体将驯化后的两类还原菌分别固定化后,分别填充于第一级还原再生塔、第二级还原再生塔,将含NOx的模拟烟气在吸收塔中先经FeII(EDTA)络合吸收,络合吸收NOx后的吸收液先与第一级还原再生塔中的FeII(EDTA)NO还原菌固定化微球接触,将FeII(EDTA)NO还原为N2,随后再与第二级还原再生塔中的FeIII(EDTA)还原菌固定化微球接触,将FeIII(EDTA)还原为FeII(EDTA),使得络合吸收液得以再生。本发明能够提高系统优势菌种的密度,保持优势菌种性能稳定,克服吸收液中组分间的底物竞争性抑制问题,有利于提高生物还原速率。

    一种表面活性剂改性载铁生物炭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346109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80224.7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表面活性剂改性载铁生物炭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由十三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无水氯化铁和玉米秸秆粉末经热解法制成,其中,十三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无水氯化铁和玉米秸秆粉末的质量比为(1~5):(8~12):(8~12),热解温度为500~800℃。本发明采用热解法制备的改性载铁生物炭,通过引入十三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调控载铁生物炭异质界面的内建电场,提高过氧乙酸活化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效率,强化Fe(II)/Fe(III)的氧化还原循环,加速Fe(II)再生,同时生物炭中的含氧官能团可以作为电子转移供体促进电子转移,相较于未改性的载铁生物炭催化剂,能在中性条件下更高效的活化过氧乙酸产生高活性自由基降解水中抗生素。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功能化离子液体/水二元固液相变吸收体系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671959B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211421130.3

    申请日:2022-11-14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功能化离子液体/水二元固液相变吸收体系及其应用,该吸收体系为功能化离子液体异氟尔酮二胺咪唑与水组成的二元吸收体系,其中,[IPDAH][Im]的总浓度为0.5~1.25mol/L;该体系吸收二氧化碳温度为30~60℃,吸收负荷为1.0~1.18mol/吸收剂。在水相中吸收CO2即可发生固液分相,CO2产物为晶体粉末,易分离再生,其在120℃热解吸90~120min的再生效率为90~95%。本体系采用的吸收剂为功能化离子液体,具有吸收负荷高、效率快的优势,且无需引入分相剂即可发生固液相变,避免了引入分相剂可能造成的溶剂挥发损耗、富液粘度大、不利于产物分离再生的难题,预期可突破现有相变吸收技术的瓶颈,为高效低能耗碳捕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