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583320B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310547788.3
申请日:2013-11-07
Applicant: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灌溉控制方法及灌溉装置,涉及农业灌溉技术领域。该方法包含超限控制模式,在超限控制模式下:预设定的启动条件包括最大延时时间,在灌溉设备启动时,定时器对所述灌溉设备的运行时间进行计时,如果在最大延时时间内灌溉设备再次启动,则定时器复位重新开始倒计时;如果在最大延时时间内没有再次启动灌溉设备,则灌溉设备自动启动;预设定的启动条件包括日最大灌溉量/时间,对每日灌溉设备的灌溉用水量/时间进行统计,当所统计的灌溉用水量/时间达到日最大灌溉量/时间时,灌溉设备当天将被禁止再次启动。本发明有效减少由于传感器故障或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的“过灌”或“欠灌”的情况的发生,及可能由此造成的对农作物的破坏。
-
公开(公告)号:CN104730044A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510104941.4
申请日:2015-03-10
Applicant: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IPC: G01N21/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子与分子光谱的同步获取装置及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激光器的聚焦能量重复击打待测样本的表面,使待测样本被激发至等离子态,可见光谱仪通过光纤收集器收集等离子态的待测样本的发射的原子光谱;通过激光器的聚焦能量重复击打待测样本的表面,红外光谱仪通过红外光学信号收集器收集待测样本表面对外发射的红外光谱,得到分子光谱;所述可见光谱仪将原子光谱和所述红外光谱仪将分子光谱发送至信号采集控制系统;所述信号采集控制系统对所述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进行匹配处理,得到原子谱线和官能团的对应关系。该方法在短时间内同时获得样本同一尺度的分子和原子光谱,并实现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特征关系关联。
-
公开(公告)号:CN104614074A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410834173.3
申请日:2014-12-26
Applicant: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浮油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面油膜的热红外成像测量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红外热像仪、滤光片单元、偏振片单元和反射振镜;红外热像仪用于采集当前水面的热红外信息;滤光片单元具有多块不同波段的滤光片,且多块所述滤光片可调节至分别与所述红外热像仪的镜头对中;偏振片单元具有多块不同偏振角度的偏振片,且多块所述偏振片可调节至分别与所述红外热像仪的镜头对中;反射振镜可调节工作角度。与现有技术相比,应用本发明进行水面油膜的测量,不受外界太阳辐射、风速等时间和环境因素的干扰,体积小巧、可以快速、准确的实现水面浮油的定性和定量测量,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且制造成本及使用成本可控。
-
公开(公告)号:CN103293189B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310198511.4
申请日:2013-05-24
Applicant: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IPC: G01N2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叶片表面湿度传感器,包括基板和柔性铜条;基板为柔性玻璃纤维板;柔性铜条支撑所述柔性玻璃纤维板,并将柔性玻璃纤维板分割为湿容感测单元和频率感测单元。湿容感测单元位于湿度传感器左侧,醋酸纤维素高分子材料分别与上仿叶纹路镀金铜栅格和下仿叶纹路镀金铜栅格组成两个电极;两个电极分别与表层光学乳胶涂层和柔性玻璃纤维板粘合一体,并通过金手指插拔式接口连接对外连接。频率感测单元位于湿度传感器右侧,包括环形镀金铜栅格和表层光学乳胶涂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植物叶片表面湿度测量装置。本发明所公开的湿度传感器能够定量描述植物叶片表面湿度值,且叶片表面湿度值准确性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02565016B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110453906.5
申请日:2011-12-30
Applicant: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荧光淬灭传感器的检测的温度效应补偿装置及方法,涉及光学信号检测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校正参数获取模块,用于测量荧光淬灭传感器的敏感膜的温度特性,获得所述敏感膜的温度校正参数,并将其发送至信号处理模块;工作参数获取模块,用于测量所述敏感膜工作时的实时温度数据,并将其发送至信号处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校正参数以及实时温度数据,对所述敏感膜受激发出的荧光信号进行温度效应补偿。本发明的装置及方法通过对荧光淬灭传感器的温度效应进行补偿,可大大提高基于荧光淬灭传感器的检测的准度,当温度变化时最大程度降低采集值的漂移,提高了检测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293189A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申请号:CN201310198511.4
申请日:2013-05-24
Applicant: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IPC: G01N2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叶片表面湿度传感器,包括基板和柔性铜条;基板为柔性玻璃纤维板;柔性铜条支撑所述柔性玻璃纤维板,并将柔性玻璃纤维板分割为湿容感测单元和频率感测单元。湿容感测单元位于湿度传感器左侧,醋酸纤维素高分子材料分别与上仿叶纹路镀金铜栅格和下仿叶纹路镀金铜栅格组成两个电极;两个电极分别与表层光学乳胶涂层和柔性玻璃纤维板粘合一体,并通过金手指插拔式接口连接对外连接。频率感测单元位于湿度传感器右侧,包括环形镀金铜栅格和表层光学乳胶涂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植物叶片表面湿度测量装置。本发明所公开的湿度传感器能够定量描述植物叶片表面湿度值,且叶片表面湿度值准确性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02564606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110431586.3
申请日:2011-12-21
Applicant: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IPC: G01J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面积小麦冠层平均温度监测系统及方法,涉及在线温度监测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红外探测模块,用于探测预设面积的探测区域内的红外辐射信号;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与所述红外探测模块相连,用于串行读出所述红外探测模块输出的电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输出数字温度信号;数据处理模块,与所述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相连,用于根据所述数字温度信号,反演所述探测区域内的平均温度。本发明的系统及方法省时省力、可对大面积小麦冠层平均温度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212259343U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2020852284.8
申请日:2020-05-20
Applicant: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菇房环境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菇房环境云检测设备,包括采集箱和安装在采集箱上的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和CO2浓度传感器,以及安装在采集箱内的微控制器、电源控制器和通信模块;各传感器和通信模块分别与微控制器和电源控制器连接,微控制器与电源控制器连接,电源控制器用于按预设的采集时间间隔控制各传感器和通信模块的开启和关闭;微控制器通过通信模块与云端无线通信连接;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和CO2浓度传感器的探头表面均贴附有防水透气膜,采集箱上安装有透明玻璃罩,光照传感器位于透明玻璃罩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菇房环境云检测设备具有良好的菇房环境适应性和长期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211785292U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2020234506.X
申请日:2020-02-28
Applicant: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IPC: G01N27/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分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剖面管式水分传感器敏感区的测量装置,包括:测量桶、升降机构以及数据采集器;测量桶的内部分隔成用于放置待测土壤的第一空间、用于放置固定介电常数物质的第二空间以及用于供土壤水分传感器上下运动的第三空间;第一空间位于第二空间内,第三空间位于第一空间内;升降机构用于驱动土壤水分传感器上下往复运动,数据采集器与土壤水分传感器信号相连。该多剖面管式水分传感器敏感区的测量装置,通过实验的方式直接观测到剖面管式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敏感区域,实现了土壤水分传感器自动化、智能化检测,提高检测工作效率,保证了传感器真实土样环境下测试。(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7081994U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721031217.4
申请日:2017-08-17
Applicant: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IPC: G05B19/042 , G08C17/02 , H04L29/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杀虫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杀虫灯控制系统,包括杀虫装置、传感器、采集控制节点、基站、服务器和移动端;其中,所述传感器和采集控制节点安装在所述杀虫装置上;所述传感器与所述采集控制节点电连接,所述采集控制节点与所述基站无线连接,所述基站与所述服务器和移动端均无线连接,所述服务器和所述移动端无线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杀虫灯控制系统采用远程的控制方式克服现有系统仅依据传感器的局限,提高了控制杀虫灯的便利性;同时充分考虑到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农村偏远地区GPRS信号覆盖不全的情况,使用“基站+控制节点”模式,提高了控制稳定性,节约了使用流量成本和降低了系统整体功耗,适应范围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