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51359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935019.5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C07D235/30 , C07D401/12 , C07D403/12 , C07D409/12 , C07D277/82 , C07D263/58 , A01N43/52 , A01N43/78 , A01N43/76 , A01N43/60 , A01P3/00 , A01P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腙结构的苯并五元杂环类化合物及其应用,该化合物及其立体异构体、或其盐、或其溶剂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针对真菌如胶孢炭疽病菌、茶树炭疽病菌、高粱刺盘孢病菌、茄链格孢病菌、辣椒枯萎病菌等和针对病原细菌如:水稻白叶枯病菌、柑橘溃疡病菌等病原细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部分化合物对茶树炭疽病菌表现出了极好的抑制活性,其EC50为11.85μg/mL;部分化合物对高粱刺盘孢病菌表现出了极好的抑制活性,其EC50为2.88–16.41μg/mL;部分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表现出了极好的抑制活性,其初筛活性为13.69–27.03μg/mL,优于商品药噻菌铜;部分化合物对猕猴桃溃疡病菌表现出了极好的抑制活性,其初筛活性为25.07–43.78μg/mL,优于商品药噻菌铜,为新农药的研发和创制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8754840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982648.7
申请日:2024-07-22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C07D209/14 , C07D409/12 , C07D405/12 , A01P3/00 , C07C243/30 , C07C241/04 , A01N43/38 , A01N37/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羰基结构的α,β‑不饱和酰胺或酰肼类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主要制备了含羰基结构的α,β‑不饱和酰胺或酰肼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结构新颖,且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植物病原真菌如葡萄座腔菌、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茄子黄萎病菌等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该类化合物在植物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6199643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310059923.3
申请日:2023-01-16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C07D279/26 , A01N43/84 , C07D417/06 , C07D417/12 , C07D417/14 , A01P1/00 , A01P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类含异丙醇亚结构的吩噻嗪类化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具体技术方案为:以吩噻嗪为基础,异丙醇作为侨联基团,将含氨基或醇羟基的结构片段引入到结构式(Ⅰ)体系中,合成一系列含异丙醇亚结构的吩噻嗪类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细菌(如水稻白叶枯病菌、柑橘溃疡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植物病毒病(如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水稻条纹矮缩病等)及植物病原真菌(黄瓜灰霉病、辣椒枯萎病、油菜菌核病、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纹枯病)等具有优异的抑制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047763A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410030187.3
申请日:2024-01-09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C07D403/12 , C07D413/12 , C07D417/12 , C07D401/14 , A01N43/54 , A01N43/78 , A01N43/76 , A01P1/00 , A01P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嘧啶结构的饱和氮杂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得到的含嘧啶结构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针对如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T.c.)、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a zeae,G.z.)、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S.s.)、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ium dahliae,V.d.)、葡萄唑腔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B.d.)、辣椒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o.)、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Xac)、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等病原细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为新农药的研发和创制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5885996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211405521.6
申请日:2022-11-10
Applicant: 贵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技术领域,公开了天然产物桧木醇能够有效地防治农业植物病害,其中对水稻白叶枯病、黄瓜白叶枯病、魔芋白叶枯病、烟草青枯病、柑橘溃疡病、葡萄溃疡病、番茄溃疡病、猕猴桃溃疡病、苹果溃疡病、水稻细条病菌、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辣椒病毒、水稻病毒、番茄病毒、甘薯病毒、马铃薯病毒和瓜类病毒及玉米矮花叶病毒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为新农药的研发和创制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5843794B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211601788.2
申请日:2022-12-13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A01N25/08 , A01N25/12 , A01N25/10 , A01N37/44 , A01P7/04 , A01P7/02 , A01P5/00 , A01P3/00 , A01P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增强植物抗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植物蛋白基包载药物分子的纳米体系及制备方法与应用。具体技术方案为:植物蛋白基包载药物分子的纳米体系的制备方法,将药物分子与吡啶修饰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混合后加到植物蛋白溶液中,搅拌均匀后,透析、离心、冷冻干燥后获得载药纳米颗粒。本发明解决了药物分子在田间容易随光降解、叶面湿润性差而导致药效降低的问题,同时提供了以植物蛋白基包载药物分子的纳米体系应用于增强作物抗病的新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7121918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0861150.0
申请日:2023-07-13
Applicant: 贵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植物病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血根碱及其类似物的应用。具体技术方案为:本发明提供了血根碱及其类似物的新用途,可在农业领域用于包括水稻白叶枯病、胶胞炭疽病、茶树炭疽病和高粱炭疽病等在内的植物细菌性病害和植物真菌性病害的防治,并为新农药的研发和创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
-
公开(公告)号:CN116924933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450108.X
申请日:2023-04-24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C07C245/08 , C07D295/088 , C07D265/30 , C07D211/14 , C07D233/60 , A01N33/26 , A01N43/40 , A01N43/60 , A01N43/50 , A01N43/84 , A01N25/28 , A01P1/00 , A01P3/00 , A01P7/04 , A01P7/02 , A01P7/00 , A01P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植物抗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含异丙醇胺亚结构的偶氮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具体技术方案为:本发明设计合成了一类含异丙醇胺亚结构的偶氮苯类化合物,将其与二甲基亚砜配制成溶液,用二次水稀释后,再加入β‑环糊精,超声溶解后,经冷冻干燥得到纳米颗粒。偶氮苯类化合物经过β‑环糊精包载后,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由3.15×10‑6提升3.43×10‑6,水溶性得到了提高,且温度越高水溶性越好,进一步进行农业施用。本发明解决了药物分子在田间药效持续时间短、叶面湿润性差而导致药效降低的问题,有利于农药沉积和叶片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相容性,同时提供了以β‑环糊精包载药物分子的纳米体系应用于增强作物抗病的新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6375702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256181.3
申请日:2023-03-16
Applicant: 贵州大学
IPC: C07D471/04 , C07D471/10 , A01N43/90 , A01P1/00 , A01P3/00 , A01G7/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烷基或芳基的1,2,3,4‑四氢‑β‑咔啉类化合物、组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药物化学技术领域。本发明以色胺为基础,将各种醛或酮片段引入到此体系中,合成一系列含烷基或芳基结构的1,2,3,4‑四氢‑β‑咔啉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细菌如水稻白叶枯病菌、柑橘溃疡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等具有优异的抑制效果;并且该系列化合物对于植物病原真菌如葡萄座腔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辣椒枯萎病菌、茄子黄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等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为新农药的研发和创制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