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震转向装置
    4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195382B

    公开(公告)日:2010-10-13

    申请号:CN200710305854.0

    申请日:2004-04-28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吸震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柱,该转向柱要固定在车身的一部分上使得转向柱在车辆碰撞时在乘员发生二次碰撞情况下可从车身分离并可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转向柱和车身的所述部分中的一个包括安装部,另一个包括保持部;要安装在安装部上的冲击能吸收件,其包括可与保持部接合的接合部,在接合部由于安装部和保持部的相对移动而与保持部接合之前,接合部和保持部彼此隔开预定的自由运行距离,冲击能吸收件可在接合部与保持部进入接合之后转向柱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时变形,从而冲击能吸收件吸收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和用于在安装部和保持部的相对移动期间选择性地允许或阻止冲击能吸收件的接合部与保持部之间的接合的接合调节机构。

    吸震转向装置
    4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95383A

    公开(公告)日:2008-06-11

    申请号:CN200710305855.5

    申请日:2004-04-28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吸震转向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身一部分上并包括柱体和柱保持结构的转向柱,该柱保持结构包括安装部,并在车辆碰撞时乘员二次碰撞情况下可从所述部分分离以允许转向柱沿车辆前进方向移离所述部分,所述部分设有保持部;及作为板件的冲击能吸收件,包括由弯曲部和从其各相对端延伸的两臂部组成的基本U形部,一个臂部包括端接于接合部中的端部,冲击能吸收件安装于安装部使得两臂部沿着与转向柱相对于所述部分移动的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使安装部沿板厚方向由两臂部夹在之间;冲击能吸收件在所述接合状态下在转向柱沿前进方向相对于所述部分移动期间由安装部的前端部变形,使得弯曲部的位置逐渐改变从而吸收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

    吸震转向装置
    4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84331A

    公开(公告)日:2006-06-07

    申请号:CN200480012160.2

    申请日:2004-04-28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吸震转向装置,它包括转向柱,该转向柱要固定在车辆车身的一部分上使得车辆碰撞时在车辆乘员发生二次碰撞的情况下该转向柱可从车辆车身分离并可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并且其中转向柱和车辆车身的该部分中的一个包括安装部,而转向柱和车辆车身的该部分中的另一个包括保持部。该转向装置还包括要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冲击能吸收件。该冲击能吸收件包括可与保持部接合并可在转向柱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同时接合部与保持部保持接合时变形的接合部,从而冲击能吸收件吸收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

    转向管柱装置
    4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487315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280074832.7

    申请日:2012-07-23

    Inventor: 星野茂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5

    Abstract: 转向管柱装置具备:对将转向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转向柱管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架;连结于第一支架、且被组装于车身,由此将所述转向柱管固定于车身的第二支架;以及设置于第二支架,在车辆碰撞的二次碰撞时允许所述转向柱管通过设定负载相对于车身向管柱轴向前方脱离的脱离机构部。在该转向管柱装置中,在被组装于车身之前的状态下,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脱离机构部等被一体化。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经由连结机构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相对旋转的旋转中心与转向轴的轴心交叉。在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脱离机构部等被组装于车身之前的状态下,当在脱离机构部沿管柱轴向作用有超过规定值的外力时,利用连结机构部允许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相对旋转。

    转向管柱装置
    4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946100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180074870.8

    申请日:2011-1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 B62D1/19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转向管柱装置。转向管柱装置具备将转向转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转向管柱、用于将该转向管柱组装于车身的一部分的引导板、以及管柱托架,并且具备连结螺栓,该连结螺栓经由引导板的引导槽连结于管柱托架,当管柱托架相对于引导板朝车辆前方移动时,该连结螺栓沿引导槽移动。另外,在引导板的车辆后方设置有组装于转向管柱的上方且能够与转向管柱一起朝车辆前方移动的管柱上盖。在引导板的车辆后方部位设置有冲击缓和单元,当发生车辆碰撞时,转向管柱与管柱托架一起朝车辆前方移动,该冲击缓和单元缓和管柱上盖与引导板的车辆后方部发生碰撞时的冲击。

    轴结合构造
    4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939206A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申请号:CN200980100350.2

    申请日:2009-04-07

    Abstract: 在轴51的被紧固轴部51a插穿下节叉(连结部件)42的轴插穿孔42b2、轴51的螺栓配合槽51a1与下节叉42的螺栓插穿孔42b3在轴向上一致的状态(标准位置的状态)下,螺栓44插穿下节叉42的螺栓插穿孔42b3和轴51的螺栓配合槽51a1并被紧固连结,由此轴51的被紧固轴部51a和下节叉42的紧固部42b以能够传递要求转矩的方式连结。在轴51的被紧固轴部51a的顶端设置有插入限制部51b,该插入限制部51b的直径小于被紧固轴部51a的直径,当被紧固轴部51a插入下节叉42的轴插穿孔42b2时,所述插入限制部51b在与下节叉42的螺栓插穿孔42b3在轴向上重合的状态(标准位置以外的状态)下限制螺栓44插入下节叉42的螺栓插穿孔42b3,并且该插入限制部51b能够通过比所述要求转矩小的设定转矩相对于轴51进行旋转。

    旋转轴的结合构造
    4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9201C

    公开(公告)日:2003-05-21

    申请号:CN98105336.X

    申请日:1998-02-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29/123 F16C3/03 F16C2326/24

    Abstract: 一种可以确实消除外装轴和内装轴的压接部位之间旋转方向的间隙的旋转轴结合结构,具有非圆形断面孔部的外装轴、和带有嵌合在该外装轴非圆形断面的孔部可以轴向滑动并且可以传递转矩的轴部的内装轴、以及夹装在这两轴的嵌合部并使上述内装轴轴部的一部分和上述外装轴非圆形断面的孔部的一部分压接的弹性体,作为上述弹性体,采用了给上述内装轴力偶并使上述内装轴相对于上述外装轴向一旋转方向压接的弹性体(板弹簧)。

    吸震转向装置
    4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95382A

    公开(公告)日:2008-06-11

    申请号:CN200710305854.0

    申请日:2004-04-28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吸震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柱,该转向柱要固定在车身的一部分上使得转向柱在车辆碰撞时在乘员发生二次碰撞情况下可从车身分离并可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转向柱和车身的所述部分中的一个包括安装部,另一个包括保持部;要安装在安装部上的冲击能吸收件,其包括可与保持部接合的接合部,在接合部由于安装部和保持部的相对移动而与保持部接合之前,接合部和保持部彼此隔开预定的自由运行距离,冲击能吸收件可在接合部与保持部进入接合之后转向柱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时变形,从而冲击能吸收件吸收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和用于在安装部和保持部的相对移动期间选择性地允许或阻止冲击能吸收件的接合部与保持部之间的接合的接合调节机构。

    轴固定结构
    4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8101C

    公开(公告)日:2001-07-04

    申请号:CN97113656.4

    申请日:1997-04-30

    Inventor: 星野茂

    Abstract: 一种在稳定状态下将轴固定在托架部上的轴固定结构。在万向接头的一个连接叉14的底部28以插入形式配置有带锥面10E的轴10。另外,在用于螺纹连接第一侧部24与第二侧部26的固定螺栓36上,可滑动地配置有能让防松垫圈44插入并带有锥部42A的轴环42。因此,当使固定螺栓36拧入时,防松垫圈44的弹力通过轴环42的锥部42A作用在轴10上,朝底部28一侧挤压轴10。由于这时的挤压力仅由防松垫圈44的弹性系数这一唯一因素来确定,因而,可以消除挤压力的偏差,在稳定状态下将轴10固定在一个连接叉14上。

    轴固定结构
    5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4946A

    公开(公告)日:1998-03-04

    申请号:CN97113656.4

    申请日:1997-04-30

    Inventor: 星野茂

    Abstract: 一种在稳定状态下将轴固定在托架部上的轴固定结构。在万向接头的一个连接叉14的底部28以插入形式配置有带锥面10E的轴10。另外,在用于螺纹连接第一侧部24与第二侧部26的固定螺栓36上,可滑动地配置有能让防松垫圈44插入并带有锥部42A的轴环42。因此,当使固定螺栓36拧入时,防松垫圈44的弹力通过轴环42的锥部42A作用在轴10上,朝底部28一侧挤压轴10。由于这时的挤压力仅由防松垫圈44的弹性系数这一唯一因素来确定,因而,可以消除挤压力的偏差,在稳定状态下将轴10固定在一个连接叉14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