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174709A
公开(公告)日:2008-05-07
申请号:CN200710185136.4
申请日:2007-10-30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61 , H01M4/665 , H01M4/70 , H01M10/0431 , H01M10/0525 , H01M10/0587 , H01M2010/049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在相当于电极体的最外周的部分上具有集电体露出部的负极,通过在该集电体露出部上析出或沉积金属锂,使该金属锂和集电体露出部的其它部分接合、或者使金属锂彼此之间接合,由此固定负极的两个部位。
-
公开(公告)号:CN101091284A
公开(公告)日:2007-12-19
申请号:CN200680001252.X
申请日:2006-06-23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2/166 , H01M4/131 , H01M4/1391 , H01M4/1395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10/448 , Y02T10/7011
Abstract: 一种锂二次电池,其包括:电极组、非水电解质和容纳该电极组和该非水电解质的电池壳,该电极组包括正极、负极和介于该正极和该负极之间的隔离层,其中充电终止电压和放电终止电压以某一方式设置,使该电极组具有不低于700Wh/L的能量密度,该隔离层包括多孔耐热层,在该正极和该负极之间发生内部短路时所产生的短路面积A与因发热导致的该多孔耐热层减小的面积B之间满足1≤(A+B)/A≤10。
-
公开(公告)号:CN101069305A
公开(公告)日:2007-11-07
申请号:CN200680001303.9
申请日:2006-06-23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235 , H01M2/1646 , H01M2/1653 , H01M2/1686 , H01M4/131 , H01M4/366 , H01M4/525 , H01M4/62 , H01M10/052 , H01M10/0587 , Y02T10/7011
Abstract: 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包含:正极,所述正极包含含有复合氧化锂的正极材料混合物和载有正极材料混合物的正极集电器;负极,所述负极包含能够吸附和脱附锂的材料;位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所述隔膜包含聚烯烃树脂;非水电解质;以及位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耐热绝缘层。正极材料混合物在200℃下的推算发热率为不大于50W/kg。正极和负极与位于其间的隔膜和耐热绝缘层缠绕在一起。
-
公开(公告)号:CN1574448A
公开(公告)日:2005-02-02
申请号:CN200410047454.0
申请日:2004-05-2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7/0073 , H01M10/0525 , H01M10/441 , H02J7/0086
Abstract: 具备以含锂复合氧化物为活性物质的正极、以可吸藏·释放锂离子的材料为活性物质的负极及非水电解液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中,检测二次电池的开环电压,判定检测值是否包含在规定值X以上的电压范围A、未满规定值X且超过规定值Y(Y<X)的电压范围B及规定值Y以下的电压范围C的任一范围内,根据前述判定,在(1)检测值包含在范围A的情况下,停止充电,(2)检测值包含在范围B的情况下,进行充电,(3)检测值包含在范围C的情况下,放电直至前述二次电池的闭环电压达到规定值Z以下后进行充电。
-
公开(公告)号:CN102144317B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0980134473.8
申请日:2009-08-3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2/10 , H01M10/613 , H01M10/623 , H01M10/643 , H01M10/658 , H01M10/65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22 , H01M2/1094 , H01M4/386 , H01M4/387 , H01M10/052 , H01M10/613 , H01M10/623 , H01M10/643 , H01M10/658 , H01M10/659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池组(1)具有:二次电池;将二次电池收容于内部的成型体(11);设置于二次电池与成型体的内表面之间,抑制成型体的外表面的温度上升的升温抑制层(13);和设置于二次电池与升温抑制层之间,在发生了来自二次电池的漏出物的情况下堵住该漏出物的阻挡层(12)。由此,在发生了熔融物等的内容物从二次电池流出那样的异常的情况下,防止内容物流出到电池组外部,抑制电池组表面的温度上升。
-
公开(公告)号:CN102017228B
公开(公告)日:2014-03-19
申请号:CN200980114459.1
申请日:2009-09-1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66 , H01M2/1022 , H01M10/0525 , H01M10/658 , H04M1/02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以二次电池作为电源,具备框体、所述框体内收纳的电子设备本体、和所述框体内收纳的电池收纳部,可抑制表面局部达到高温的情况,安全性高。在该便携式用电子设备中,所述电池收纳部是具有用于嵌合所述二次电池的电池嵌合部的成形体,在所述电池嵌合部的表面设置有厚度为500~3000μm、热导率为0.2W/m·K以下的绝热层。
-
公开(公告)号:CN101682022B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0880014596.3
申请日:2008-07-1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2004/021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以下述方式构成:将含有锂和镍的含锂镍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并且负极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在嵌入有锂的状态下的熔融温度为1200℃以下的负极活性物质。由此,可以期求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高输出功率化和长寿命化,而且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钉刺试验中,可以抑制由内部短路引起的发热,切实防止热失控的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02498609A
公开(公告)日:2012-06-13
申请号:CN201080040906.6
申请日:2010-09-1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44 , G01R31/36 , H01M10/052 , H01M10/48 , H02J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 , H01M4/386 , H01M4/525 , H01M10/0445 , H01M10/443 , H01M10/448 , H01M10/48 , H01M2010/4292 , H02J7/0086 , Y02E60/122 , Y02T10/7011
Abstract: 一种锂二次电池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放电方法,锂二次电池包含:具有能够吸藏和释放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具有能够吸藏和释放锂离子的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配置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以及具有锂离子传导性的电解质,正极活性物质含有镍系含锂复合氧化物,将充电后的所述正极放电到以锂金属为基准是2.7V以上3.4V以下的第1电位VDp1时结束放电。这样就可以在确保锂二次电池的容量的情况下提高充放电循环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2308453A
公开(公告)日:2012-01-04
申请号:CN201080006772.6
申请日:2010-12-0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7/0063 , H01M10/44 , H01M10/48 , H02J2007/0067
Abstract: 电池组包含至少1个锂离子二次电池、电压传感器和控制部。在电池放电时,控制部在电池的使用频度较小时通过较高的放电终止电压来控制电池的放电。另一方面,如果电池的使用频度变得较大,则通过较低的放电终止电压来控制电池的放电。由此,能够防止因使用频度的增大而使得可利用的容量降低容量实际降低量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1496199B
公开(公告)日:2010-12-22
申请号:CN200780028346.0
申请日:2007-10-09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02 , H01M4/134 , H01M10/052 , H01M2004/021 , H01M2004/027
Abstract: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100具有集电体1、以及在集电体1表面间隔形成的多个活性物质体2,各活性物质体2含有吸藏和释放锂的材料,在各活性物质体2侧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多个突起3。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