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4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42820A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880000443.3

    申请日:2008-04-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 H01M4/483 H01M4/525 H01M4/58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包括:正极(4),具有正极集电体和设立在正极集电体的表面且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层;负极(6),具有负极集电体和设立在负极集电体的表面且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合剂层;隔膜(5),配置在正极(4)和负极(6)之间;电池壳体(1),用于收纳将隔膜(5)配置在正极(4)和负极(6)之间并卷绕或层叠而成的极板组(7)连同电解液。充电后,取下隔膜(5)使正极合剂层的表面和负极合剂层的表面互相接触,在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上分别设立端子并测量端子间的阻抗值时,阻抗值为1.6Ω·cm2以上,并且电池壳体(1)与正极(4)和负极(6)电绝缘。这样,在电池发生内部短路时,或电池因钉刺或压坏而遭到破坏时,可以防止电池的异常发热。

    燃料电池系统
    4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228874C

    公开(公告)日:2005-11-23

    申请号:CN02160446.0

    申请日:2002-12-30

    Abstract: 在一种燃料电池系统中,完全防止燃料以及燃料氧化时生成的副生成物的漏液以及由于它们的蒸发向燃料电池外的泄漏。为此,该燃料电池系统包括:具备燃料极、氧化剂极及夹在所述燃料极和所述氧化剂极之间的电解质膜的发电部;用于容纳要被供给所述燃料极的燃料的燃料容纳容器,所述燃料包括碳氢化合物类燃料;连接到所述燃料极上的燃料排出部,用于吸收从所述燃料极中排出的燃料氧化生成物中的二氧化碳的生成物吸收部,其中,所述燃料容纳容器、所述燃料极以及所述燃料排出部密闭连接。

    锂离子二次电池
    4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546360B

    公开(公告)日:2020-05-22

    申请号:CN201710441027.8

    申请日:2017-06-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SOC区域中的内部电阻小、且过充电时的气体生成量足够多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此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电极体和非水电解液,该电极体具有正极和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还具备压力式安全机构。非水电解液含有气体生成剂。正极具有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含有由LiNiaCobMncO2(式中,a、b和c满足0.35≤a≤0.45、0.15≤b≤0.25、0.35≤c≤0.45、a+b+c=1)表示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和由LiNixCoyMnzO2(式中,x、y和z满足0.35≤x≤0.45、0.45≤y≤0.55、0.05≤z≤0.15、x+y+z=1)表示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它们的质量比为60:40~85:15。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4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765630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180073207.6

    申请日:2011-09-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235 H01M2/16 H01M2/166 H01M2/1686 H01M2/18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0)是具备将正极片与负极片介由多孔间隔片(30)卷绕而成的卷绕电极体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间隔片(30)的单面形成有含有无机填充物和粘结剂的填充物层(40)。填充物层(40)在间隔片(30)的卷绕方向从该片的卷绕起始端部(38A)到卷绕终止端部(38B)连续地设置。间隔片(30)在从该片的卷绕起始端部(38A)和/或卷绕终止端部(38B)起朝向片中央为规定宽度(WA、WB)的区域,具有空孔率小于该区域以外部位(35)的低空孔率区域(36A、36B)。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