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向煤层瓦斯测压钻孔自动排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626144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610128409.0

    申请日:2016-03-07

    IPC分类号: E21F16/00

    CPC分类号: E21F16/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下向煤层瓦斯测压钻孔自动排水装置。该装置由排水管口自动控制阀、导气管、花管、钻孔封孔结构、测压管、压力表、压力表后阀、三通、压力表前阀和排水管组成。其中,排水管口自动控制阀由固定管、弹性膜片、密封垫、气腔和可调支架组成。利用弹性膜片两侧受力不等控制排水管的开闭,利用测压气室与钻孔外气体压力差和毛细管结构作为排水管的排水动力,利用毛细管的小管径控制排水速度,整个排水过程测压气室与排水管外始终处于水封状态,不发生测压气室气体泄漏,从而实现不需外在排水动力情况下的可靠连续缓慢排水。

    一种基于烟雾粒子运移的瓦斯抽采钻孔单孔小流量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571663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610087184.9

    申请日:2016-02-16

    IPC分类号: G01F1/74

    CPC分类号: G01F1/7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烟雾粒子运移的瓦斯抽采钻孔单孔小流量测试装置,涉及大管径小流量测试领域。该装置由安装于基座管道上的烟粒子发生器、烟雾粒子释放管、光信号接收器和红外光发生器等组成。钻孔抽采瓦斯过程中,基座管道内产生气流,带动烟粒子流动,利用两个烟粒子检测装置检测烟粒子到达时间,根据检测装置的安装间距和基座管道的断面求解抽采单个钻孔内瓦斯混合气体流量,通过时间控制装置和存储装置间隔进行流量测试并记录,从而实现瓦斯抽采单孔流量的连续测量。

    喷雾智能化降尘实验平台及系统
    4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150139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054213.6

    申请日:2024-01-15

    IPC分类号: G01M13/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喷雾智能化降尘实验平台及系统,其涉及喷雾降尘参数测试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相关技术设备在对比较单一的喷雾参数进行测试和对降尘效果进行考察时,实验结果不够精准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测试实验平台、粉尘发生装置、呼尘粉尘浓度传感器、总尘粉尘浓度传感器、污水和废气净化处理装置、可调节喷雾系统和三轴移动平台,所述测试实验平台外侧的两端分别预留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测试实验平台的进风口固定连接有蜂窝式整流器,所述测试实验平台外侧的一面安装有观察窗。达到了精准测试、污水废气可处理和多角度调节测试的效果。

    一种截割产尘实验系统及其截割产尘监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44440B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210161075.2

    申请日:2022-02-22

    IPC分类号: G01N15/075 G01N21/84

    摘要: 本公开属于产尘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截割产尘实验系统及其截割产尘监测方法,包括:实验平台,所述实验平台上设置有实验罩体,截割模块位于所述实验罩体内的所述实验平台内,所述截割模块安装在所述滑动机构上;煤体装载模块,用于对煤块进行装载;集尘模块;动态捕集模块,所述动态捕集模块用于对截割煤块产尘过程的粉尘进行监测;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动态捕集模块和所述截割模块之间均电性连接;本公开截割模块、煤体装载模块、集尘模块和动态捕集模块的统筹设(56)对比文件王亚朋.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2021,(第08(2021)期),第B021-19页.周文东.掘进机截齿割煤产尘机制及减尘应用研究《.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Ⅰ辑》.2021,(第01(2021)期),第B021-43页.

    一种近距离煤层开采采空区群漏风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67061B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110836102.7

    申请日:2021-07-23

    IPC分类号: G01M3/20

    摘要: 本发明涉及煤矿火灾防治领域,公开了一种近距离煤层开采采空区群漏风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形成的采空区群进行能位测试;2、确定两个释放点与预设的若干个采样点;3、在两个释放点释放两种示踪气体,记录释放时间;4、自释放时间开始,根据设定间隔及设定时长在采样点采集气样;5、采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各采样点采集气样的示踪气体浓度;6、分析释放点与采样点的距离、释放时间、各采样点采集到示踪气体的采样时间,确定采空区群漏风情况;7、分析未能采集到示踪气样的区域,再次确定释放点与取样点,进行漏风检测,循环该过程,直至确定所有采空区群的漏风情况。(56)对比文件张曦.应用能位测定法和SF6示踪技术检测孤岛工作面小煤柱漏风状态.矿业安全与环保.2016,第第43 卷卷(第第5 期期),41-44.叶庆树.基于双示踪技术浅埋煤层采空区地表漏风规律研究.煤炭工程.2020,第第52 卷卷(第第7 期期),83-87.

    一种新型液压支架物理捕尘装置
    4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27920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177294.0

    申请日:2023-09-12

    IPC分类号: E21F5/20 E21D23/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液压支架物理捕尘装置,本发明包括固定柱、弹性帆布、滑块、导轨、液压支架一、液压支架二、扭簧机构组,液压支架一和液压支架二并排设置;液压支架一和液压支架二之间在顶梁和掩护梁位置分别架设弹性帆布;顶梁位置的弹性帆布一端通过滑轨和轨道配合固定于液压支架一顶梁右侧,一端通过扭簧机构组固定于液压支架二顶梁左侧;掩护梁位置的弹性帆布一端通过固定柱固定于液压支架一掩护梁右侧,一端通过扭簧机构组固定于液压支架二掩护梁左侧。在顶梁位置设置弹性帆布,可以减少工作区域的粉尘堆积,提高工作环境的清洁度;在掩护梁位置设置弹性帆布,使掉落的煤块由重力而滑落至液压支架尾部,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一种多级惯性分离集尘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66101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310055860.4

    申请日:2023-01-14

    摘要: 本发明属于粉尘治理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多级惯性分离集尘装置及方法,包括封闭式集尘罩,所述封闭式集尘罩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级惯性引流捕尘管道,所述多级惯性引流捕尘管道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负压风机;所述多级惯性引流捕尘管道包括与所述封闭式集尘罩下端固定连接的引流管道,所述引流管道的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拐点处设置有大尺寸颗粒收集盒,水平方向的所述引流管道还分布有半断面粉尘滤膜夹,所述引流管道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残余粉尘捕集腔,所述残余粉尘捕集腔内设有残余粉尘捕集抽屉。本发明解决了实验室研究煤岩体截割过程中不同粒径尺寸粉尘的分离取样问题,实现了净化含尘气流的同时集中收集不同粒径尺寸的粉尘。

    一种具备滤膜结构的智能化粉尘采集分析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608903B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0234487.4

    申请日:2022-03-1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备滤膜结构的智能化粉尘采集分析装置,包括隔震板,隔震板中设置有滤膜组件、气体输送组件和承重组件,气体输送组件包括上预捕捉器、精密流量计、进气管、下预捕捉器、伸缩管、排气管,上预捕捉器和下预捕捉器分别设置于滤膜存储盘的上下表面,当气体输送组件在通气时,气体通过进气管、精密流量计、上预捕捉器依次进入滤膜孔中的滤膜,气体中的粉尘被滤膜截留之后气体通过下预捕捉器、伸缩管、采样泵、排气管依次排出,实现了截取气体中粉尘的目的,而此装置中,转动滤膜存储盘时可将不同的滤膜切换到对应上预捕捉器、下预捕捉器之间的位置,从而一次性的采集分析多次,提高了粉尘采集分析的效率。

    一种粉尘延时跟踪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54461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658257.2

    申请日:2021-12-30

    IPC分类号: G01N15/06 G01N1/26 G01P1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粉尘测量领域,具体的是一种粉尘延时跟踪测量方法,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设置N+1个粉尘采样点1、2、3、…、N+1,采样点间隔分别为L1、L2、…、Ln;S2、实地测量每个采样点处的风速v1、v2、vn,取相邻采样点处的风速平均值作为两个点之间的平均风速:S3、根据上述采样点之间的平均风速,确定每个采样点所对应的开始采样时间t0、t1、…、tn;S4、根据上述开始采样时间,依次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本发明的测量方法降低了各测点由于长时间监测所带来的不必要的误差,并改善了由于不同尘源对定点测尘的误差。避免由于采样的粉尘并非同一产尘批次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并考虑了部分采集点的测量冗余问题,为后续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