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70792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205245.8
申请日:2024-08-3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网除冰清理设备,设有两个形状相同的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分为长边、短边,长边与短边构成拐角,两个第一夹持板、两个第二夹持板各自并排对称,第一、二夹持板在拐角处交叉贴合并通过安装轴穿过构成转动连接,安装轴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连接片,连接片上部插接有吊杆。第一、二夹持板的底部安装有夹持机构,夹持机构用于夹持电缆;安装轴与第一、二夹持板共同连接有联动机构,联动机构用于增大夹持机构夹持力;第一、二夹持板之间设有触发机构,触发机构用于与电缆接触,促使夹持机构活动,做出夹持动作。本发明设备由无人机吊挂,能移动刮冰,同时震动机构有震动电缆除冰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399399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544406.X
申请日:2024-04-30
申请人: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涉及储能技术领域,是一种分布式储能和信息系统交互的配电网故障恢复方法、装置,其前者包括:数据初始化;计算储能功率和剩余容量;计算所有网络信息节点的通信状态;建立功率平衡约束条件;判断负载有功功率、分布式电源输出功率以及储能功能是否满足功率平衡约束条件,本发明在配电网发生故障后,根据信息节点的通信情况,结合分布式电源和负载、储能功率和储能容量,将故障区域划分为孤岛,进行网络重构,保证负载供电,解决了现有配电网故障恢复没有将网络重构和孤岛分区结合起来存在的系统负载供电能力降低的问题,提高了配电网故障重建的效率,实现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653121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1910964395.X
申请日:2019-10-11
申请人: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中国农业大学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能源微电网参与电网调频能力的评估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微电网评估体系中一层指标的判断矩阵,以及每个一层指标所包括的二层指标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用于表示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根据判断矩阵,确定相应指标的权重向量;对二层指标进行指标值的量化;根据量化后的二层指标值和二层指标的权重向量,加权后得到对应一层指标的评估值,再结合一层指标的权重向量,加权后得到新能源微电网调频能力的评估值。该方法综合考虑指标的量化值和权重比例,得到客观准确的微电网调频能力的评估值。通过对多个新能源微电网评估,有利于在微电网群中,进行优化调度,进而实现跨区域,大规模的调频。
-
公开(公告)号:CN117132017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1109275.4
申请日:2023-08-30
申请人: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6Q10/063 , G06Q30/0201 , G06Q10/067 , G06Q50/06 , G06F17/11 , G06F17/1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和CPS分层架构的共享储能运行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⑴建立适用于分布式共享储能机制的CPS架构;传感器就地测量物理状态量,并将物理量转换为数字信息,通过终端设备传给由储能运营商管理的控制中心;储能运营商根据接接收的数字信息,结合用户需求和新能源出力以及电网分时电价制定储能设备的充放电策略,并将响应的控制信息传送给驱动器;⑵设计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分布式共享储能运行机制:①建立用户用电运行成本模型;②雨流计数法计算储能寿命;③在用户用电运行成本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分布式储能运行模型;⑶建立适用于分布式共享储能机制的交替方向乘子ADMM算法。本发明可实现储能控制并进行效益分配。
-
公开(公告)号:CN117117922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330854.1
申请日:2023-10-13
申请人: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涉及混合储能系统控制技术领域,是一种考虑冷热电多能流的多时间尺度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其前者包括以下步骤:建立日前滚动优化控制模型,导入日前可再生能源和负荷预测结果,得到日前优化调度结果;建立日内滚动调整模型,平衡综合能源系统的各组件数据;建立实时协调控制模型,基于日内滚动调整模型对蓄电池的调度结果对混合储能系统功率分配进行调节再分配;本发明通过设置日前滚动优化控制模型、日内滚动调整模型和实时协调控制模型三个阶段来调节热力流和电力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运行,由此将混合储能系统与综合能源系统多时间尺度优化,以平滑可再生能源的功率波动。
-
公开(公告)号:CN116470519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279842.4
申请日:2023-03-21
申请人: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2J3/16 , G06F18/2321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负荷不确定性的多场景无功调控方法及装置包括:利用堆叠稀疏自动编码器提取不同用户日功率因数数据的低维表征;通过邻域密度的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场景缩减,并获得典型日功率因数变化场景;根据典型日功率因数变化场景建立负荷分段模型,基于平均节点电压偏移灵敏度指标和网损灵敏度指标建立无功补偿点的筛选确定方法,并获取最优补偿点;以节点电压偏差、无功补偿投资成本和有功网损最小为目标建立无功优化调控模型,采用改进NSGA‑III算法对无功优化调控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最优无功补偿调控方案;本发明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型城市配电网运行的灵活性,防止电压越限,减小电压波动,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454854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586945.5
申请日:2023-05-23
申请人: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2J1/1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交通出行和软开关联合的直流配网优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考虑电动汽车EV交通出行特性,建立充电负荷的时空分布模型;步骤2,建立直流配电网拓扑下的软开关SOP模型以及约束条件,同时建立考虑交通出行和软开关联合的优化模型;步骤3,建立含负荷峰谷差minΔPL、有功损耗最小min Loss、电压偏移指标VSI、路程耗电量SOC多个指标的数学模型,采用NSGA‑II算法求解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而得到Pareto最优解集;步骤4,建立含EV和SOP的直流配电网仿真模型,构建不同情景,进行潮流计算,验证优化方法的可行性。本发明实现定性分析并有效估计,进而实现配网的稳定经济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5439271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1087542.8
申请日:2022-09-07
申请人: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摘要: 本申请提出一种分析有源配电网损耗关联度的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采集有源配电网中各电气设备的N组运行参数;对采集的各组电气设备运行参数进行数据清洗,采用K‑NN法进行缺失数据填充,采用K‑means聚类法剔除异常数据;计算获得各组参数对应的有源配电网总损耗和分段损耗;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别计算总损耗、分段损耗与每个电气设备运行参数之间的关联度。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可以对有源配电网损耗原因进行简单高效的全局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4331035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499104.8
申请日:2021-12-09
申请人: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发明人: 赵炜 , 马喜平 , 甄文喜 , 沈渭程 , 董开松 , 胡殿刚 , 李韶喻 , 朱宏毅 , 刘克权 , 张伟 , 杨柯 , 刘丽娟 , 梁有珍 , 赵耀 , 杨俊 , 张光儒 , 魏博 , 闵占奎 , 刘秀良 , 李志敏 , 陈明忠 , 同焕珍 , 张赛 , 姜梅 , 王斌 , 袁芳 , 杨勇 , 郑翔宇 , 李炜 , 李小娟 , 杨洁 , 何巍 , 孟欢 , 李军 , 汤一尧 , 高世刚 , 谢延凯
摘要: 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风电消纳方法,属于风电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建立随机机会约束数学模型;以最大化研究时段内调度机构收益为目标函数;设定约束条件,包括功率平衡的机会约束、负荷峰谷差约束、基于需求侧响应激励的容量上下限约束、基于激励的需求侧响应负荷增减能力约束和电价的上下限约束;基于随机模拟粒子群算法的模型求解。本发明可以有效促进多元能源消纳,减少新能源弃能率,提高电网接纳新能源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3687163A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2110972236.1
申请日:2021-08-24
申请人: 上海金智晟东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防护性的配电终端测试仪,包括测试组件,包括测试仪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测试仪本体两侧的侧板;移动组件,设置于所述侧板的外侧,包括移动块、设置于所述移动块外侧的安装槽、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部的限位件、与所述限位件配合的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移动块两侧的定位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移动块顶部和底部的安装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限位件的外侧。本发明通过移动组件和调节组件的设置使得测试仪本体在使用过程中的支撑角度和位置调节更加方便,且通过承重组件使得测试仪本体的支撑更加稳固,同时在将其提起运输的过程中防护效果更加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