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074208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210590248.2
申请日:2022-05-2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12M1/00 , C12M1/107 , C12M1/10 , C12M1/21 , C12M1/36 , C12M1/34 , C12M1/12 , C12M1/02 , C12M1/08 , C12M1/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搅拌型气升发酵罐及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搅拌型气升发酵罐,乙醇收集装置。其中搅拌型气升发酵罐包括外壁构件、导流筒构件、旋转喷射装置等,此搅拌型气升发酵罐是气升内环流式反应器,进气方式是中心进气式。进行发酵时,开启低搅拌转速,有助于进一步将气泡打碎打散,促进气液传质;另外,旋切四喷嘴配合导流筒中的一级推进式搅拌桨的强制循环,也可进一步充分提高气液混合效果,让菌体充分利用生物质合成气,从而提高乙醇的产量。整套装置可同时实现生物质合成气连续发酵生产乙醇和乙醇的分离纯化收集,在合成气生物法发酵产乙醇行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999779B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111038765.0
申请日:2021-09-0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提供一株产纤维素酶的工程菌Oxa‑3及其应用、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一株产纤维素酶的工程菌Oxa‑3,其分类命名为里氏木霉,拉丁文学名为Trichoderma reesei,已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为中国武汉市武汉大学,邮编为430072,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21845,保藏日期为2021年7月8日;该工程菌Oxa‑3是由xyr1‑hph‑ace3表达盒转化里氏木霉RUT C‑30的原生质体,通过酶活力筛选得到,所述xyr1‑hph‑ace3表达盒的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株产纤维素酶的工程菌Oxa‑3具有高效的产纤维素酶特性,在5L发酵罐中补料发酵6天,发酵液FPA酶活力达到51.23FPU/ml,产酶效率为355.76FPU/h/L且发酵过程简单,周期短,可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19785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210713773.9
申请日:2022-06-2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紫球藻多糖产量的培养方法(无机盐饥饿法)。该方法通过限制培养基中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时提供相对充足的二氧化碳和水,以达到提升紫球藻多糖产量的目的。该方法采用改良人工海水培养基ASW规模化培养紫球藻,限制培养基中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含量为原培养基30~70%、温度为15~30℃、光照强度为4400~17600lx、通气量为0.5~1.5L/min,培养周期为18天。该方法操作简单,节省原料,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提升紫球藻胞外多糖产量,并大大减少从上清液中提取多糖工艺流程中透析和冻干步骤消耗的时间和电力,从总体上降低紫球藻多糖的生产成本,具有十分优良的产业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032227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089077.7
申请日:2021-09-1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木质纤维素糖化的复合纤维素酶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取非洲哈茨木霉MEA‑12与里氏木霉Rut‑C30的纤维素酶液,按β‑葡萄糖苷酶(pNPGase)酶活与滤纸酶(FPase)酶活的合适比例将上述两种纤维素酶液进行复配。实验中,最佳复合纤维素酶配比为:pNPGase/FPase=0.8;在纤维素酶载量20FPU/g、酶解时间48h的条件下,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糖化效率高达87.4%。本发明所用的产纤维素酶菌株均来自木霉属,两菌株之间互补性强,且复合纤维素酶的制备方法简单,节能环保,酶活性高,对木质纤维素的糖化率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999779A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11038765.0
申请日:2021-09-0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提供一株产纤维素酶的工程菌Oxa‑3及其应用、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一株产纤维素酶的工程菌Oxa‑3,其分类命名为里氏木霉,拉丁文学名为Trichoderma reesei,已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为中国武汉市武汉大学,邮编为430072,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21845,保藏日期为2021年7月8日;该工程菌Oxa‑3是由xyr1‑hph‑ace3表达盒转化里氏木霉RUT C‑30的原生质体,通过酶活力筛选得到,所述xyr1‑hph‑ace3表达盒的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株产纤维素酶的工程菌Oxa‑3具有高效的产纤维素酶特性,在5L发酵罐中补料发酵6天,发酵液FPA酶活力达到51.23FPU/ml,产酶效率为355.76FPU/h/L且发酵过程简单,周期短,可应用于纤维素酶工业化生产中,以降低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2921646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123689.7
申请日:2021-01-2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D06M11/74 , D06M11/00 , D06M10/02 , D06M10/06 , D06M101/06 , D06M101/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抗病毒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对含有石墨烯的材料进行金属离子注入,得到石墨烯抗病毒复合材料。本发明通过对含有石墨烯的材料进行金属离子注入,将金属离子注入含有石墨烯的材料中,对石墨烯进行修饰,改变了石墨烯的表面结构,增强了材料的负电性,进而提高了石墨烯抗病毒复合材料的抗病毒性能。实施例的结果显示,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抗病毒复合材料对浓度为1×105CFU/mL的囊膜病毒的抗病毒率为99.9%。
-
公开(公告)号:CN108091866B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1711415495.4
申请日:2017-12-2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将纤维素原料使用碱性尿素溶液溶解,得均相溶液;将得到的均相溶液加入单质硅材料混合,得纤维素‑硅粉混合溶液,再生处理,即生成纤维素‑单质硅复合材料;将纤维素‑单质硅复合材料焙烧炭化处理,得用于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首先采用可再生且廉价的纤维素原料。在制备过程中可同时生成二氧化硅层,使电极材料形成多层结构,进一步增强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方法简单、无毒、无污染,适合大规模产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6732719B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611102093.4
申请日:2016-12-0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B01J27/24 , C02F1/30 , C01B21/082 , C01G19/00 , C02F101/30
Abstract: 一种氮化碳/二硫化锡量子点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涉及光催化剂。所述氮化碳/二硫化锡量子点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三聚氰胺为原料,经过煅烧,制备氮化碳纳米片;将制得的氮化碳纳米片超声分散在乙二醇中,依次加入二硫化锡前驱体和硫源,进行水热反应,自然冷却后,加水搅拌,离心洗涤,烘干后磨细成粉,即得氮化碳/二硫化锡量子点复合光催化剂。所制备的氮化碳/二硫化锡量子点复合光催化剂可在制备有机染料光催化降解剂、电池电极材料和光解水产氢中应用。采用的原料价格低廉,制备条件简单,容易操作和实现。能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通过适当比例的掺杂和复合,降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速率,从而展现出更高催化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220869B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610592201.4
申请日:2016-07-2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多糖分散液的制备方法,涉及多糖。包括以下步骤:1)将多糖经过溶剂交换后烘干;2)以DMAc为溶剂,配制LiCl质量浓度为2%~6%的DMAc/LiCl溶液,再加入步骤1)经活化、烘干后的多糖,即得多糖非均相分散液,再加入LiCl,使其总质量浓度为3%~20%,即得多糖分散液。避免了使用高温条件,可有效防止纤维素及甲壳素的降解及溶剂挥发,低温常压条件节能及节省设备造价。分两步添加LiCl,节省一部分LiCl的溶解时间,而完全解决了尤其是配制高浓度纤维素溶液时溶解过程中的结块聚集问题,大大缩短了溶解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8588150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388841.2
申请日:2018-04-2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分批补料-氧化预处理辅助酶水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方法,涉及低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壳聚糖的分批补料-氧化降解预处理,得降解液;双氧水脱除;壳聚糖的酶法水解与副反应抑制;产物分离与干燥,得壳寡糖。在氧化预处理过程中通过分批补料方式提高壳聚糖降解体系中底物浓度,实现初步水解,最终通过酶的作用使壳聚糖进一步水解。与前期开发的壳聚糖高浓水解法比较而言,预处理方法具有设备简单、适应性强,易于与酶膜反应器、固定化酶等技术相结合,在制备窄分子量分布的壳寡糖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