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探针、试剂盒及端粒酶活性的直接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38171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210071448.7

    申请日:2022-01-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探针、试剂盒及端粒酶活性的直接检测方法,本发明所述的检测探针包括金纳米颗粒及包覆在表面的双嵌段DNA1和DNA2。双嵌段DNA1能与端粒酶引物序列杂交互补,同时DNA1与DNA2具有互补序列杂交引发金纳米颗粒组装形成二聚体。端粒酶加入后,以引物为模板,延伸端粒,引发DNA2链的解链置换,从而发生纳米颗粒二聚体解离形成单体;由于纳米颗粒体积大小与阻塞电流信号呈正比,因此,加入端粒酶前后的检测探针在通过纳米孔时产生了差异更加明显的电信号,从而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实现高灵敏的检测端粒酶活性。

    基于固态纳米孔传感器的miRNA检测方法、检测探针及试剂盒

    公开(公告)号:CN112795628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2110159160.0

    申请日:2021-0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固态纳米孔传感器的miRNA检测方法、检测探针及试剂盒。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包括以金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对不同金纳米颗粒进行DNA探针单分子标记。当探针与靶miRNA共存时,DNA探针与miRNA目标靶分子杂交互补,诱导探针形成金纳米颗粒二聚体。当金纳米颗粒单体和二聚体通过纳米孔传感器时产生不同的电流轨迹特征信号,从而识别出miRNA目标靶分子。本发明可同时对多种肺癌标志物miRNA生物靶分子的多元检测。本发明解决了固态纳米孔传感器难以对miRNA小生物分子检测的难题,同时实现了对多种肺癌标志物miRNA靶分子的多元联合检测,扩展了氮化硅固态纳米孔在单分子检测领域的应用。

    一种SnS纳米晶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545769A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810383847.0

    申请日:2018-04-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nS纳米晶体,该SnS纳米晶体具有棱形十二面体结构。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具有棱形十二面体结构的SnS纳米晶体的制备方法以及在制备癌细胞光热治疗材料中的应用。本发明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出具有棱形十二面体结构的SnS纳米晶体,且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能够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棱形十二面体结构的SnS纳米晶体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和生物相容性,以及低的细胞毒性,因此能够将其应用于制备癌细胞光热治疗的材料。

    一种聚多巴胺修饰的二硫化钼复合银纳米颗粒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78597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10199681.7

    申请日:2018-0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多巴胺修饰的二硫化钼复合银纳米颗粒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制二硫化钼@聚多巴胺纳米片溶液;配制硝酸银溶液并量取氨水,氨水和硝酸银摩尔比50-100:1,硝酸银和二硫化钼摩尔比1-50:1;配制葡萄糖溶液,葡萄糖和硝酸银摩尔比10:1;将前两步配制的溶液及氨水加入广口瓶磁力搅拌20min-30min,再加入葡萄糖溶液,磁力搅拌1h-1.5h或微波60℃反应10min还原;采用超纯水清洗上述产物,离心纯化,最终产物分散在超纯水中,储存于4℃冰箱。该制备方法简单高效,重现性好,便于批量生产,且符合环境友好的要求;由该方法制得的聚多巴胺修饰的二硫化钼复合银纳米颗粒抗菌剂,形貌规整,颗粒尺寸均一,分散均匀,成本降低,抗菌效果佳。

    一种单颗粒生物探针的构建方法及其用途

    公开(公告)号:CN108085370A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711026859.X

    申请日:2017-1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颗粒生物探针的构建方法及其用途,其包括如下步骤:分别制备金银核壳纳米立方体(Au@AgNCs)溶胶和tsDNA溶液,并将所述Au@AgNCs固定于氧化铟锡导电膜玻璃表面;将所述tsDNA溶液滴加到固定有Au@AgNCs的氧化铟锡导电膜玻璃表面,室温下孵育后,用超纯水洗涤,并用氮气吹干,得到所述基于tsDNA的单颗粒LSPR探针。所制备的单颗粒探针粒径在50~60nm之间,检测灵敏度达到1aM,LSPR散射光谱峰位于540~560n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与银纳米立方体相比,Au@Ag NCs具有相似的等离子体特性且结构更佳稳定;2、与一维结构的单链DNA分子以及二维结构的发夹型DNA分子相比,三维结构的tsDNA具有更好的刚性、结构稳定性以及易于多功能化等优点。

    双层蛋黄-蛋壳结构的介孔有机氧化硅纳米球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56848B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510411842.0

    申请日:2015-0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蛋黄‑蛋壳结构的介孔有机氧化硅纳米球及制备方法,所述介孔有机氧化硅纳米球为具有内层和外层中空结构的球形体,所述内层含有硫醚键,所述外层含有乙烷基团,内层和外层上均具有介孔孔道。本发明采用两种有机硅源,依次向反应溶液中加入了含有硫醚键(‑(CH3)3‑S4‑(CH3)3‑)的有机硅烷双[γ‑(三乙氧基硅基)丙基]四硫化物,及含有乙烷基团(‑CH2‑CH2‑)的有机硅烷1.2‑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这两种的有机硅源的引入使合成的有机氧化硅具有很好的水热稳定性和化学活性;而且该介孔二氧化硅球形貌规则,尺寸均一,粒子间无团聚,内层和外层之间有很大的空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在催化,药物递送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一种白色荧光发射的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650862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510032124.2

    申请日:2015-01-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20/18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白色荧光发射性能的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纳米石墨粉投入硫酸与硝酸的混合酸中,超声处理后,在微波的照射下,加热进行反应,b、将步骤a中的反应产物先用微孔膜过滤,收集滤液中和至中性后再用透析袋透析若干次,收集袋内液体,得到石墨烯量子点;c、将步骤b中得到的石墨烯量子点的pH值调节至13后,在微波的照射下,加热反应,将反应产物用透析袋透析若干次,收集袋内液体,得到具有白色荧光发射性能的石墨烯量子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合成出的石墨烯量子点产率高,具有发射白光的荧光特性。

    一种白色荧光发射的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650862A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510032124.2

    申请日:2015-01-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20/18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白色荧光发射性能的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纳米石墨粉投入硫酸与硝酸的混合酸中,超声处理后,在微波的照射下,加热进行反应,b、将步骤a中的反应产物先用微孔膜过滤,收集滤液中和至中性后再用透析袋透析若干次,收集袋内液体,得到石墨烯量子点;c、将步骤b中得到的石墨烯量子点的pH值调节至13后,在微波的照射下,加热反应,将反应产物用透析袋透析若干次,收集袋内液体,得到具有白色荧光发射性能的石墨烯量子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合成出的石墨烯量子点产率高,具有发射白光的荧光特性。

    一种大分子多齿配体CdTe量子点的微波辅助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66476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550031.X

    申请日:2013-11-08

    Abstract: 一种大分子多齿配体CdTe量子点的微波辅助合成方法,包括合成巯基改性的聚丙烯酸分子并以该大分子为配体,在水相中通过微波辅助加热制备CdTe量子点的方法。本发明以环二己基碳二亚胺为缩合剂,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将巯基胺连接到聚丙烯酸侧链上。将巯基化的聚丙烯酸与镉盐或者镉氧化物在水中混合,得到大分子多齿配体的镉源溶液。在镉源中注入碲氢化钾或者碲氢化钠溶液,得到CdTe前体溶液。通过微波加热制备得到各种发光波长的CdTe量子点。该方法制备的CdTe量子点粒径均一,分散性好,荧光量子产率高,生物相容性好,可以长时间稳定地保存。适用于对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要求较高的生物体内标记与成像。

    一类非标记离子型共轭聚电解质及其合成方法、在生物检测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3588960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10518535.3

    申请日:2013-1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非标记离子型共轭聚电解质的设计及其检测应用,其结构可由通式(Ⅰ)表示;包含9位取代的芴单元和具有吸电子特性的受体单元Ar,Ar是苯并噻二唑、苯并噻唑、噻唑、苯并二唑、氟化硼络合二吡咯甲川类单元、含铱配合物单元、含金属卟啉单元、苝酰亚胺、萘酰亚胺等取代基中的一种;芴基与Ar的比例x:y为17:3~18:2,侧基含m+1个CH2单元;其中,Ion为水溶性基团季胺基、羧基或磺酸基中的一种;本发明的非标记共轭聚电解质具有极高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应用于多种无标记的生物检测,是一类全新的传感检测平台。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