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4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247004A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910171029.9

    申请日:2019-03-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至少包含电极组和电解液。电解液至少含有溶剂和支持盐。电极组至少包含正极、多孔绝缘层和负极。多孔绝缘层配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多孔绝缘层至少包含无机纳米粒子组和聚合物粒子组。无机纳米粒子组中的各无机纳米粒子是电介质。无机纳米粒子组中的各无机纳米粒子与电解液接触。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09671906A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811181609.8

    申请日:2018-10-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向电池内部添加锂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能够使该电池的性能更好地提高的技术。在此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20),通过对箔状的电极集电体(22)的表面赋予含有粒状的电极活性物质(23)的电极合剂层(24)而构成。并且,该电极(20)中,向电极合剂层(24)添加具有锂离子吸引功能的锂盐(25),将电极合剂层(24)沿厚度方向(Y)等分为第1区域(A1)、第2区域(A2)、第3区域(A3)这3个区域,此时,第1区域(A1)中的锂盐成分量S1和第3区域(A3)中的锂盐成分量S3满足0

    蓄电单电池
    46.
    发明公开
    蓄电单电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02933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0439336.1

    申请日:2024-04-12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蓄电单电池。蓄电单电池包括单电池壳体、卷绕电极体、固定构件以及电解液。单电池壳体收纳卷绕电极体、固定构件以及电解液。卷绕电极体通过卷绕电极和分隔件而形成。固定构件对卷绕电极体的卷绕方向上的卷绕结束部进行固定。固定构件包含粘合成分。粘合成分对电解液显示溶解性。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合剂及其使用

    公开(公告)号:CN110462893B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1880010585.1

    申请日:2018-02-08

    Abstract: 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合剂,能够使正极的电阻适当地减少,实现高性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该正极合剂被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所述正极合剂含有粒状的正极活性物质(1)和导电性氧化物,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由至少含有锂的具有层状晶体结构的锂复合氧化物构成,在此,在正极活性物质(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附着了导电性氧化物的一次粒子聚集成的粒状区域(2a)、和导电性氧化物成形为膜状的膜状区域(2b),粒状区域(2a)中的一次粒子的基于截面TEM观察得到的平均粒径为0.3nm以上,在膜状区域(2b)的截面TEM观察中没有观察到粒径为0.3nm以上的粒子,且没有观察到2nm以上的空隙。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2514114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980051313.0

    申请日:2019-07-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不降低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的情况下提高电子传导性,并降低二次电池的正极电阻的正极活性物质。本发明使具有钙钛矿型结构的镧化合物粒子分散存在于含有锂和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的二次粒子的表面和/或其一次粒子间的空隙或晶界。镧化合物粒子的截面平均粒径为0.70μm以下。存在于二次粒子截面的每单位面积的镧化合物粒子的数量为0.03个/μm2~0.10个/μm2,存在于二次粒子表面的每单位面积中的镧化合物粒子的数量为0.01个/μm2~0.25个/μm2。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整体,镧含量在0.1质量%~5质量%的范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