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风叶及风扇
    3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823016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458302.4

    申请日:2022-11-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流风叶,包括轮毂,轮毂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叶片,叶片包括朝向背风方向的后缘部以及朝向迎风方向的前缘部,前缘部和后缘部为弧形曲线,以减小叶片边界层内流体的离心力,从而降低叶片能量损失。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风扇。本发明提供的轴流风叶及风扇,通过将叶片设置为弯曲弧度型线结构,减小叶片边界层内流体的离心力,有效的抑制叶片的叶顶失速,从而降低叶片叶顶部能量的损失,提升叶片效率。叶面中部比叶根部和叶顶部面积宽,增大叶片表面有效做功面积,使叶片性能得到提升,提高风叶风量;叶片吸力面的中部凸起加厚,有利于提高风叶强度,提升抗弯曲能力,防易变形。

    一种底座结构及熨烫装置及加湿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403823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806887.3

    申请日:2021-07-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座结构及熨烫装置及加湿装置。所述底座结构包括:壳体;水箱,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水泵,适于引导所述水箱内的水沿预设路径流出;连接器,第一端适于与所述水泵电连接和/或水路连通;第二端适于与外接单元电连接和/或水路连通。本发明提供的底座结构,通过使底座结构与多个外接单元进行配合,使得底座结构可以作为共用部分,无需重复设置水箱,进而减少空间的占用,方便携带,解决了底座结构使用场景单一问题,方便拓展更多的使用可能性,提高底座结构的利用率,节省了材料成本。

    一种油烟机包装组件
    3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730878A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610229094.9

    申请日:2016-04-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5D81/113 B65D85/6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装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烟机包装组件。油烟机包装组件适用于油烟机的包装,所述油烟机包括主机、导烟板,所述油烟机包装组件包括用于包装主机的主机包装泡沫,以及用于包装导烟板的导烟板包装泡沫;所述导烟板包装泡沫以嵌入的方式装配在主机包装泡沫内。本发明以嵌入的方式将导烟板包装泡沫装配至主机包装泡沫内,可以提高包装体积的使用率,以及有效的减小泡沫的使用量,降低了包装成本,有效的提高了包装效率。

    消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3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98743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881290.5

    申请日:2024-12-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消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本发明的消音组件包括:壳体,其内设有依次连通的进风口、第一扩张腔和出风口,第一扩张腔的截面面积大于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截面面积;内插管,一端连接于进风口和/或出风口,另一端伸入第一扩张腔内,内插管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扩张腔的截面面积。本申请实施例的消音组件能够通过内插管对一定通过频率范围内的声波进行消除,由此提升了消音组件的降噪效果,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因此,本实施例的消音组件能够有效降低风道噪音,降低消音组件的材料成本,且不会对扫地机器人的气动性能造成较大的损耗。

    隔音盖组件、盖体组件及料理机
    3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5380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311018906.1

    申请日:2023-08-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隔音盖组件,包括:第一隔音盖;第一隔音盖包括第一隔音腔,第一隔音腔内设有第一导流结构和第二导流结构;第一导流结构设于第一隔音腔的一端,第一导流结构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分别与第一隔音腔和杯体连通;第二导流结构设于第一隔音腔的另一端,第二导流结构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分别与第一隔音腔和外界连通。通过在第一隔音盖上设置第一导流结构和第二导流结构,使得噪声能够从杯体通过第一导流结构进入第一隔音腔,在第一隔音腔内经过腔体壁面和第一导流结构、第二导流结构的外表面充分反射,经反射减弱后再通过第二导流结构进入外界环境中,强化了降噪效果。

    出风装置以及风扇灯
    3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122831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64076.5

    申请日:2024-09-1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出风装置以及风扇灯,出风装置包括:壳体,外壁设有多个通风口;风轮,可旋转地设于壳体内,风轮形成用于加快气流流动的环形加速腔;风道壳,设于壳体内并围绕风轮的周向形成环形风道腔,环形风道腔与环形加速腔连通,且风道壳开设有与通风口连通的第一进风孔,第一进风孔与环形加速腔同轴连通;壳体在环形风道腔的底部处形成有与环形风道腔连通的环形出风口;其中,第一进风孔的外径为d1、风轮的外径d2以及环形风道腔的外径D满足以下关系:0.7≤(d1/d2)≤0.75,1.3≤(D/d2)≤1.4。本申请的出风装置,能够有效增加出风量,提高出风风速以及送风距离,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风扇前网罩及风扇
    3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85577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167669.X

    申请日:2024-08-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公开了风扇前网罩及风扇,风扇前网罩包括沿周向依次设置的若干导风格栅,相邻两个导风格栅之间形成导风间隙,导风格栅的迎风侧具有导风面和汇流面;导风面和汇流面呈设定角度设置,以引导气流向靠近内侧导风间隙的方向汇聚。通过在导风格栅的迎风侧呈设定角度设置的导风面和汇流面,能够引导气流向靠近内侧导风间隙的方向汇聚,从而能够增强中心风感,减少气流紊流发散,降低远距离风速衰减,提高用户风感体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风扇气流发散,中心风速衰减过快,远距离风感体验不佳的问题。

    一种挂烫机
    3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389030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110812007.3

    申请日:2021-07-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挂烫机,包括:加热单元,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置有加热件,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进风部和第一出风部;出风单元,与加热单元连接,内置有动力件,其一端与第一进风部连通,动力件适于驱动气流流入第一进风部;第一壳体具有与出风单元相连接,使气流进入到加热单元的第一状态,以及与容水装置相连接,使液体进入加热单元的第二状态。一方面可以通过产生气流吹向衣物,提高衣物周向空气的流通速度,提高衣物的干燥速度,另一方面,气流通过加热单元,由加热件对气体加热,向衣物吹出高温干燥气体,进一步提高衣物的干燥速度,这样设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挂烫机熨烫后的衣物呈潮湿状态,无法立即使用的缺陷。

    机头总成及风扇
    3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628607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671224.0

    申请日:2023-12-07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机头总成及风扇,机头总成包括外壳、遮挡件、风叶、雾化组件及分流件。雾化组件包括出雾件,出雾件位于风叶朝向风道的出风口的一侧,出雾件开设有出雾口;分流件位于安装口的外轮廓线与前网盖的外轮廓线之间,并用于在将前网盖分隔成间隔设置地第一流通区及第二流通区;在沿出雾件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上,出雾口位于第一流通区内;分流件在自身纵长方向的尺寸不小于出雾口的开口尺寸。本申请通过设置分流件改变从第一流通区及第二流通区吹出的混合气流的倾斜角度,从而减少经前网盖靠近遮挡件边缘处吹出的混合气流产生涡流,并回流至前网罩的情况,进而降低混合气流中的雾气在前网罩表面凝水,并积累滴落的几率。

    出风结构及无叶风扇
    4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906379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1085276.X

    申请日:2023-08-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叶风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出风结构及无叶风扇,该出风结构应用于无叶风扇,包括出风风道,出风风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风壁和第二风壁,第一风壁的一端和第二风壁的一端弧形连接,形成出风风道的宽端侧,第一风壁的另一端和第二风壁的另一端逐渐收缩形成出风风道的窄端侧,窄端侧形成有出风间隙,出风风道的底部具有进风口,出风风道的顶部封闭设置。将出风风道设置成宽端侧和窄端侧,出风间隙设置在窄端侧,既保证了出风风道的风量,风在出风风道内部流动时必然是从宽端侧向窄端侧流动汇聚,确保了内部气流流动方向的一致性、从而减小出风风道内壁的湍动能、气流冲击及能量损失,防止气流分离,又能确保送风距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