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工质低温制冷降温的柔性控压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49683A

    公开(公告)日:2017-07-14

    申请号:CN201710284950.5

    申请日:2017-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9/02 F25B41/067 F25B2500/07 F25B2700/19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工质低温制冷降温的柔性控压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包括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在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的循环管路上并联有一柔性控压系统;所述柔性控压系统包括测压元件、执行机构、电磁阀、毛细管、冷剂膨胀存储罐;所述毛细管的一端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电磁阀、冷剂膨胀存储罐;所述测压元件的信号端依次信号连接执行机构、电磁阀。本柔性控压系统技术手段简便易行,可在高压压力较低时使冷剂从膨胀存储单元以小流量输出与输入,从而防止降温初期系统压力过高,保证系统的高效、稳定、可靠运行。

    一种双机快速降温低温制冷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34713B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410846140.0

    申请日:2014-12-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机快速降温低温制冷系统,包括通过管道连接形成制冷工质循环路径的压缩机单元、油分离器单元、风冷冷凝器单元、干燥器单元、回热器单元、节流单元、蒸发器单元、回热器单元、气液分离器单元,还包括调节阀、控制单元,所述压缩机单元包括并联的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输入端通过分配器连接气液分离器单元,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机快速降温低温制冷方法。本发明通过控制单元采集压缩机单元排气压力、温度、功率以及蒸发器单元出口温度,并对节流单元、调节阀以及压缩机单元输出控制指令,使得制冷系统能高效、稳定地长期运行,同时当其中一台压缩机出现故障时,仍能保证制冷系统的正常工作。

    一种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工况浓度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54062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410167863.8

    申请日:2014-04-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1/04 F25B2400/16 F25B2600/25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工况浓度控制系统及其方法,包括压缩机单元、冷凝冷却器单元、回热换热器单元、节流单元、蒸发器单元、可控通路工质循环浓度和流量调节单元、控制单元。其输入参数为制冷机系统压缩机吸气压力、和/或排气压力值、回热换热器入口温度值、回热换热器出口温度值、节流单元入口温度值、节流单元出口温度值、蒸发器出口温度值,输出参数为控制执行单元发生相应动作的指令。对应于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系统不同运行工况和能力调节的要求,根据预先设定值与输入参数比较,通过可控通路工质循环浓度和流量调节单元对制冷机系统工质循环浓度进行控制和调节,使其能适应不同工况的运行要求且保持较高运行效率。

    一种测量饱和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角的仪器及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334139A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510833423.6

    申请日:2015-11-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饱和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角的仪器及测量方法,包括人工气候室,在人工气候室内设置有压力容器、图像采集器和光源;压力容器的一侧侧壁设有左视镜,在相对的另一侧侧壁设有右视镜;所述图像采集器安装在左视镜的一侧,所述光源安装在右视镜的一侧;压力容器内底部设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用于固定固体切片;压力容器设有工质充灌接口和用于测量其内部工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该工质充灌接口与用于测量其内部压力的压力传感器连接。本仪器及测量方法,技术手段简便易行,可测量温度低于或高于环境温度,工质对应的饱和压力低于或高于环境压力,周围气体为该工质饱和气体的饱和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角。

    单级混合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冷剂浓度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822417B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410054854.8

    申请日:2014-02-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级混合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冷剂浓度控制系统,其中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第三控制器及第四控制器;第一控制器通过采集冷箱换热单元高温端换热温差作为反馈信号调节第一级变频液体泵的转速;第二控制器通过采集冷箱换热单元低温端换热温差作为反馈信号调节第二级变频液体泵的转速;第三控制器通过采集液化天然气降压阀的进出口温差作为反馈信号调节第一级变频压缩机及第二级变频压缩机的转速;第四控制器通过采集可控J-T节流元件出口冷剂压力作为反馈信号调节可控J-T节流元件的开度。本发明冷剂充注浓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该系统可以根据运行工况自动调节冷剂的运行浓度,保证其高效稳定运行。

    一种单阀无级调节混合工质循环浓度的制冷系统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54063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410167874.6

    申请日:2014-04-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1/04 F25B2400/16 F25B2600/05 F25B2600/25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阀无级调节混合工质循环浓度的制冷系统及其方法,包括压缩机单元、冷凝冷却器单元、回热换热器单元、节流单元和蒸发器单元,输入参数为压缩机排气压力值、回热换热器入口温度值、回热换热器出口温度值、节流单元入口温度值、节流单元出口温度值、蒸发器出口温度值,输出参数为可控通路工质循环浓度和流量调节单元无级调节阀门发生相应动作的指令。对应混合工质制冷系统不同工况和调节的要求,该系统的调节和控制机构根据预先设定值与输入参数作比较,通过无级调节阀门调节储液罐的液位改变或维持制冷系统工质循环浓度,使得制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均可以实现高效、稳定、可靠运行。

    一种自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公开(公告)号:CN1271384C

    公开(公告)日:2006-08-23

    申请号:CN200410077681.8

    申请日:2004-12-2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自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储水箱、气液分离器、蒸发-冷凝器、回热器、蒸发器、风扇、除霜加热器、两个节流阀、七个温度传感器、四个控制器和两个电动机,制冷剂管路将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冷凝器、回热器、蒸发器、节流阀连接起来,组成自复叠式空气源热泵循环,冷凝器安装在储水箱内。本发明由空气源提供热量,通过制冷剂的循环,在冷凝器放出的热量将储水箱的水加热,储水箱采用保温材料保温,顶部装有气压平衡管。本发明由于采用了自复叠式热泵循环,可在环境空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正常工作,可全天候供热,全年适应性好,且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本发明可广泛适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一种地下电缆散热装置及散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99788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0967471.3

    申请日:2024-07-1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下电缆散热装置及散热方法,本散热装置包括环路热管,其埋设于设置有电缆的地下管道中,环路热管与电缆相互接触,环路热管包括相互连接的入液管段和出气管段;换热器,其包括换热管和风机,换热管包括进气管段、出液管段和换热流道,进气管段与出气管段连接,出液管段与入液管段连接,换热流道的数量有多个,进气管段设置在换热流道的顶部,出液管段设置在换热流道的底部;风机能够产生吹向换热流道的气流。本申请通过环路热管与电缆的接触,使得环路热管内的冷凝剂能够吸收电缆产生的热量以实现对其的降温,冷凝剂由液态蒸发为气态,通过换热器对冷凝剂进行重新冷凝以持续进行换热循环,实现对电缆热量的排出,降低其温度。

    一种适应低温快速冷冻的节流器及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288549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827982.0

    申请日:2016-09-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1/067 F25B41/04 F25B4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应低温快速冷冻的节流器及方法与应用;包括依次串联在管路上的两根毛细管,这两个毛细管分别为一次节流毛细管和二次节流毛细管;在二次节流毛细管的两端并联有一阀门;阀门为电磁阀;当电磁阀打开时,制冷剂通过入口依次经过一次节流毛细管、电磁阀后由出口流出,完成进行一次节流;当电磁阀关闭时,制冷剂依次经过一次节流毛细管、二次节流毛细管后由出口流出,完成进行二次节流。本节流器仅包括两条毛细管和一个电磁阀,有效解决了传统热力膨胀阀温控范围小和电子膨胀阀工艺结构复杂、造价高等问题。根据蒸发压力确定毛细管长度,能有效减小降温时间,保证速冻柜高效、稳定、可靠运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