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
    3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155239B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080069614.5

    申请日:2010-10-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485 H01M4/131 H01M4/505 H01M4/525 Y02E60/122

    Abstract: 一种二次电池(100),具备正极集电体(221)和被涂布到正极集电体(221)上的正极合剂层(223)。其中,正极合剂层(223)含有正极活性物质(610)、导电材料(620)和粘合剂(630)。另外,正极活性物质(610)具有:由多个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一次粒子聚集而成的二次粒子(910);形成于二次粒子(910)中的中空部(920);和连接中空部(920)和外部,贯通了二次粒子(910)的贯通孔(930)。在正极合剂层(223)的内部形成了的孔隙的容积(Vbc)相对于正极合剂层(223)的表观体积(Va)之比(Vbc/Va)为0.25≤(Vbc/Va)。另外,正极合剂层(223)之中,在正极活性物质(610)的内部形成了的孔隙(B)的容积(Vb)、与在正极活性物质(610)的外部形成了的孔隙(C)的容积(Vc)之比(Vb/Vc)为0.05≤(Vb/Vc)≤2.5。

    锂离子二次电池
    3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971893B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180032988.4

    申请日:2011-05-06

    Inventor: 永井裕喜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具备正极集电体(221)和保持在正极集电体(221)上的多孔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23)。其中,正极活性物质层(223)中含有例如正极活性物质粒子(610)、导电材料(620)和粘合剂(630)。在该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正极活性物质粒子(610)具有:由锂过渡金属氧化物构成的壳部(612)、在壳部(612)的内部形成的中空部(614)、和贯穿壳部(612)的贯穿孔(616)。该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在正极活性物质层(223)中,平均而言,正极活性物质粒子(610)的表观截面积之中,中空部(614)占有的比例为23%以上。而且,在正极活性物质层(223)中,平均而言,壳部(612)的厚度为2.2μm以下。

    锂离子二次电池
    3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098268B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080069090.X

    申请日:2010-09-17

    Inventor: 永井裕喜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1 H01M4/505 H01M4/525 Y02E60/1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正极和负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述正极,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具备具有层状结构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该复合氧化物,作为其构成金属元素,含有Ni、Co和Mn之中的至少一种,还含有W和Ca。所述复合氧化物,以该氧化物中所含有的Li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总量为100摩尔%,含有合计0.26摩尔%~5摩尔%的W和Ca,并且W的含有摩尔数mW相对于Ca的含有摩尔数mCa的比即mW/mCa为2.0~50。

    电池、搭载有该电池的车辆和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1983447B

    公开(公告)日:2013-12-04

    申请号:CN200980101192.2

    申请日:2009-06-19

    Inventor: 永井裕喜

    Abstract: 设置在电池的电流切断机构(20),在连接与发电元件(16)连接的端子铆钉(31)和电极端子的外部端子(21)设置厚壁部(48、49)和脆弱部(45),厚壁部(48)和(49)仅隔着脆弱部(45)连接。而且,具有端子铆钉(31)和封闭盖(25)。该端子铆钉(31)贯通作为电池壳体(11)的一部分的封口板(12),位于电池壳体(11)的外部的部分配置成密接并覆盖于外部端子(21)的厚壁部(48),并且,具有贯通孔(32)。该封闭盖(25)覆盖贯通孔(32)的电池壳体(11)的外侧的出口,在贯通孔(32)的整个周围与外部端子(21)接合,或横跨接合在外部端子(21)和端子铆钉(31)。在电池壳体(11)的内压上升了时,封闭盖(25)的至少一部分向远离电池壳体(11)的方向移动,由此,外部端子(21)的一部分变形,脆弱部(45)被破坏。

    正极活性物质的评价方法
    4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714305A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080061470.9

    申请日:2010-01-15

    Abstract: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的评价方法,具有求出正极活性物质的表观密度(Da)和正极活性物质的理论密度(Db)之比的密度比计算工序。由该密度比计算工序求出的比,表示正极活性物质的致密程度,通过基于该比来评价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得到例如具有所希望的性能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正极活性物质的表观密度(Da)和正极活性物质的理论密度(Db)之比(Da/Db),如果没有正极活性物质的闭孔(130)那样的闭塞于正极活性物质的内部的空间,则为接近1的值,越是有闭孔(130)那样的闭塞于正极活性物质的内部的空间,就为越小的值。因此,该比(Da/Db)成为测量正极活性物质的致密程度的指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