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3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153810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0767752.4

    申请日:2024-06-14

    Abstract: 本公开为蓄电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蓄电单元包含单元外壳和卷绕电极体。单元外壳为圆筒形。单元外壳收纳着卷绕电极体。卷绕电极体包含第1电极、隔板、第2电极以及固定构件。第1电极包含第1箔。第2电极包含第2箔。在卷绕电极体的卷绕方向上,第1电极具有第1终端部。第2电极具有第2终端部。隔板具有第3终端部。在卷绕方向上,第2终端部位于从第1终端部到第3终端部的范围以内。第1终端部由第1箔构成。第2终端部由第2箔构成。固定构件在第3终端部固定着卷绕电极体。固定构件满足式“0.9×T2≤Tf≤1.1×(T1+T2)”的关系。T1表示第1箔的厚度。T2表示第2箔的厚度。Tf表示固定构件的最大厚度。

    蓄电单电池
    33.
    发明公开
    蓄电单电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009052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608548.8

    申请日:2024-05-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蓄电单电池,该蓄电单电池具备由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隔着分隔件卷绕而成的卷绕体构成的电极体、集电板、单电池壳体以及电解液。正极电极片以及负极电极片各自具有集电箔和活性物质层。集电箔具有设置有活性物质层的主区域和未设置有活性物质层的端部区域。端部区域中的多个极耳以形成有被覆层端部的一部分的被覆区域和使层端部的剩余部分露出的露出区域的方式配置。集电板连接于被覆区域。

    蓄电单元
    34.
    发明公开
    蓄电单元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009051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225722.0

    申请日:2024-02-29

    Abstract: 蓄电单元具备电极体、收容电极体的蓄电单元壳体、以及收容于蓄电单元壳体内的电解液。电极体具有:卷绕体,所述卷绕体是通过将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隔着分隔件卷绕而成的;第1带,所述第1带贴附于卷绕体中的该卷绕体的轴向上的一端部;以及第2带,所述第2带贴附于卷绕体中的所述轴向上的另一端部。第1带对卷绕体的固定力小于第2带对卷绕体的固定力。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2514114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1980051313.0

    申请日:2019-07-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不降低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的情况下提高电子传导性,并降低二次电池的正极电阻的正极活性物质。本发明使具有钙钛矿型结构的镧化合物粒子分散存在于含有锂和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的二次粒子的表面和/或其一次粒子间的空隙或晶界。镧化合物粒子的截面平均粒径为0.70μm以下。存在于二次粒子截面的每单位面积的镧化合物粒子的数量为0.03个/μm2~0.10个/μm2,存在于二次粒子表面的每单位面积中的镧化合物粒子的数量为0.01个/μm2~0.25个/μm2。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整体,镧含量在0.1质量%~5质量%的范围。

    锂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材料
    3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802101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1811358423.5

    申请日:2018-11-15

    Inventor: 杉浦隆太

    Abstract: 提供能够降低锂二次电池的电阻的正极材料。在此公开的锂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材料,包含:具有层状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配置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表面的选自锂传导体和电子传导体中的至少1种传导体。在上述正极材料包含上述锂传导体的情况下,配置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003)面以外的面上的上述锂传导体相对于上述锂传导体的总量的比例为50%以上且100%以下。在上述正极材料包含上述电子传导体的情况下,配置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003)面上的上述电子传导体相对于上述电子传导体的总量的比例为50%以上且100%以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