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光热转换性能和吸附特性的复合薄膜及其制备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000362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330991.9

    申请日:2016-05-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兼具光热转换性能和吸附特性的复合薄膜及其制备与应用,复合薄膜包括基底及沉积在基底上兼具光热转换性能和吸附特性的功能膜,基底为具有多孔结构的微纳米薄膜,功能膜由兼具光热转换性能和吸附特性的非金属无机物制成。将此复合薄膜放置到待吸附的溶液上表面,使其浮于溶液与空气界面并与溶液充分接触,功能膜有效吸附溶液中的污染物达到对污染物吸附的目的;与此同时,对漂浮的复合薄膜进行光照,激发复合薄膜中非金属无机物的光热转化效应,在溶液与空气界面产生局部加热效应,促进溶剂的快速蒸发,从而加速污染物向复合薄膜中扩散和吸附。利用此复合薄膜进行污水净化的方法具有吸附量大、吸附速率快、界面加热蒸发速率快等优点。

    一种基于多孔复合材料的可控蒸发表面温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31950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306886.7

    申请日:2015-06-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孔复合材料的可控蒸发表面温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以多孔固体材料为基体,将具有电磁波吸收特性的电磁波吸收颗粒复合在基体表面上,制得多孔光热转化复合材料;(2)将多孔光热转化复合材料置于空气与液体界面,入射电磁波被电磁波吸收颗粒吸收,并被转化为热量加热表层液体,使液体表面温度上升并实现蒸发;(3)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处理多孔光热转化复合材料表面,调节上述材料表面的几何结构与化学性质,从而对液体蒸发过程中的表面温度进行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电磁波吸收颗粒将光能高效转化为热量,加热并汽化表层液体,并通过改变基体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控制蒸发时的表面温度。

    一种基于散射点掺杂的高效液体蒸发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41226A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510293322.4

    申请日:2015-06-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散射点掺杂的高效液体蒸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具有散射效应的物质制备成微纳米结构的散射颗粒,并与具有电磁波吸收特性的电磁波吸收颗粒进行混合;(2)将散射颗粒与电磁波吸收颗粒掺入溶液体系中并且混合均匀,得到电磁波吸收溶液,当电磁波照射到该溶液时,散射颗粒通过对电磁波的多重散射,将电磁波集中在液体表面,通过电磁波吸收颗粒将电磁波转化为热量,所产生的热量主要集中在局部表面,减少液体加热体积,使更多的热量使用在蒸发上,提高蒸汽制备效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对溶液进行散射点的掺杂,使能量聚集到一定的区域,同时利用纳米颗粒的吸收效应产生局部加热,高效率产生蒸汽。

    基于液体表面电磁波吸收结构膜的高效液体蒸发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66604B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310595076.9

    申请日:2013-11-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液体表面电磁波吸收结构膜的高效液体蒸发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电磁波吸收结构膜的制备:将具有电磁波吸收特性的金属或其合金或非金属无机物的微纳米结构制备成电磁波吸收结构膜;(2)利用电磁波吸收结构膜的光热转换进行液体蒸发:将电磁波吸收结构膜移到待蒸发液体的液面上,使其浮于液体表面,当电磁波照射到该电磁波吸收结构膜时,电磁波吸收结构膜的吸收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所产生的热量主要集中在有蒸汽产生的局部表面,减少液体表面对流,提高蒸汽的制备效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热量转化效率和利用效率等优点。

    一种三维多层微纳米双材料微梁复合结构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724661A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510119463.4

    申请日:2015-03-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多层微纳米双材料微梁复合结构及其应用,以具有三维微纳米结构的模板,在模板表面上沉积修饰材料,得到微纳米量级的三维多层微纳米双材料微梁复合结构,利用所述的三维多层微纳米双材料微梁复合结构来实现高灵敏度的传感与探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利用三维多层微纳米双材料微梁复合结构对外加信号进行探测:修饰材料在外加信号激发下产生响应,引起结构所具有的光、电、磁性能发生改变,(2)通过仪器对修饰材料性能的变化进行测试,实现对外加信号的灵敏传感与探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灵敏度高,反馈信号容易分析等优点,可在信号探测,成像等领域进行广泛应用。

    一种光热转换和热管效应相结合的太阳能光热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4613659A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510043963.4

    申请日:2015-01-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4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热转换和热管效应相结合的太阳能光热设备,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封装有工作介质的封闭热管装置,设置在封闭热管装置的蒸发端的太阳能集热材料,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集热材料上,利用光热转换效应使光能转换成热能并传递给封闭热管装置内封装的工作介质中,工作介质被加热发生相变并通过热管效应将热传导到使用终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光能向热能的转换效率高、热能传输效率高和传输速度快等优点。

    一种多孔碳模板辅助热还原法制备高熵合金纳米氧还原催化材料的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073586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103968.0

    申请日:2024-01-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孔碳模板辅助热还原法制备高熵合金纳米氧还原催化材料的方法与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热解,再通过浸渍、二次热解负载过渡金属,得到高熵合金纳米氧还原催化材料;其中,所述过渡金属选自钯、镍、钴、锌、铁、钒中的至少四种和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低热解温度的金属前驱体盐的特性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限域的特性,达到通过简单热解反应合成复杂多元高熵合金的目的,该热还原反应的制备方法具有普适性,可适用于不同金属配方的合成;与传统气相合成相比,采用氩气保护,通过固相反应制备高熵纳米颗粒,环保安全,比传统机械法的工艺简单,更适用于批量催化剂的工业化生产。

    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封装结构、封装方法及封装体

    公开(公告)号:CN116053218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055877.X

    申请日:2023-01-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封装结构、封装方法及封装体,封装结构包括第一弹性层和第二弹性层;第一弹性层和第二弹性层之间形成容纳腔,液态金属填充所述容纳腔形成中间液态金属层;所述液态金属的填充量Q满足:Q=N×S,其中,Q为液态金属填充量,单位g;S为封装面积,单位cm2;N的取值为5×10‑6‑2g/cm2。本发明通过在两个弹性层形成的容纳腔中填充适量的液态金属,形成阻隔性能优异、且柔性可拉伸的封装结构。基于所述封装结构设计,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封装方法,能够封装各种结构和尺寸的待封装物,从而提供长期稳定的封装体,扩宽了封装材料的应用空间。

    一种基于红外线的防伪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906843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110234672.9

    申请日:2021-03-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红外线的防伪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在基底上构建防伪图案,所述防伪图案由至少两个图形单元构成,所述图形单元用于与红外线产生相互作用;在预定位置布置至少一个红外探测器;与预定位置匹配的红外光源位置;通过识别全部所述红外图案以完成对防伪图案的防伪识别;其中,红外光源位于某一红外光源位置时,所述红外光源产生的红外线与不同的图形单元相互作用生成不同颜色的红外图案,和/或红外光源位于不同的红外光源位置时,所述红外光源产生的红外线与不同的图形单元相互作用生成不同的红外图案。本发明可以降低现有的光学防伪技术中使用人造光源带来的成本、能耗等问题,同时提高防伪技术的便携性和智能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