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描述铁路轮轨空间动态接触状态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17127A

    公开(公告)日:2008-02-06

    申请号:CN200710049807.4

    申请日:2007-08-21

    Abstract: 一种描述出铁路轮轨空间动态接触状态的方法,其步骤为:a.根据车轮与钢轨型面离散数据点,生成轮、轨轮廓面;b.按设定的运行速度,通过车轨-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计算方法,得出每个时刻的轮对及钢轨的振动位移量,找出对应时刻的车轮空间迹线;c.计算车轮空间迹线各点与钢轨的垂向距离,找出左、右侧轮轨接触点;d.对每个时刻的左、右侧轮轨接触点进行标记,用直线将左右侧车轮和钢轨上的点连接,即描述出铁路轮轨空间动态接触状态。该方法直观、简单、更加真实的显示复杂的轮轨空间各种动态接触状态,实现铁路轮、轨动态接触几何关系的研究与分析,为车轮踏面和钢轨型面的优化设计和制造提供依据,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一种铁道机车车辆轮轨动态接触的可视化仿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051393A

    公开(公告)日:2007-10-10

    申请号:CN200710049128.7

    申请日:2007-0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道机车车辆轮轨动态接触的可视化仿真方法,先构建平衡位置处左右侧车轮及钢轨的截面模型,利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计算方法,计算出列车行驶时车轮垂向、横向、摇头、侧滚、旋转5个自由度的位移,并将其叠加到左右侧车轮;同时计算出左右侧钢轨垂向、横向、扭转3个自由度的位移和线路不平顺所产生的钢轨偏移,将该位移及偏移叠加到钢轨接触截面模型的平衡位置;最后进行装配,将轮轨动态空间接触关系进行二维可视化仿真再现。该方法能综合模拟列车在线路上行驶时,轮轨接触的各种状态,包括轮轨相互脱离状态,集成性好;并能将轮轨接触的动态状态在三维场景中进行二维可视化显示,直观、形象、简单方便,符合人们的视角习惯。

    一种针对浮置板轨道钢弹簧损伤的智能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859676B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010718442.5

    申请日:2020-07-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浮置板轨道钢弹簧损伤的智能检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S1:根据相关参数构建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S2:利用上述仿真模型计算多种情景下的浮置板振动加速度,将计算结果构建成一个大数据集;S3:建立包含残差学习思想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利用所构建的数据集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参数优化及性能测试;S4:设计与该网络相匹配的传感器布置方案;S5:设计适用于多种情景下的检测任务的数据集构建方案;S6:在地铁线路目标区段的轨道板上开展实验,结合传感器布置方案与数据集构建方案,构建实测大数据集,对利用仿真数据训练的神经网络进行迁移学习,使该网络具备识别实测数据的能力。

    一种针对浮置板轨道钢弹簧损伤的智能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859676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718442.5

    申请日:2020-07-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浮置板轨道钢弹簧损伤的智能检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S1:根据相关参数构建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S2:利用上述仿真模型计算多种情景下的浮置板振动加速度,将计算结果构建成一个大数据集;S3:建立包含残差学习思想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利用所构建的数据集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参数优化及性能测试;S4:设计与该网络相匹配的传感器布置方案;S5:设计适用于多种情景下的检测任务的数据集构建方案;S6:在地铁线路目标区段的轨道板上开展实验,结合传感器布置方案与数据集构建方案,构建实测大数据集,对利用仿真数据训练的神经网络进行迁移学习,使该网络具备识别实测数据的能力。

    一种铁路无砟轨道走行式落轴试验台

    公开(公告)号:CN104631241B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510038202.X

    申请日:2015-01-26

    Abstract: 一种铁路无砟轨道走行式落轴试验台,包括承载走行装置、轮对支撑及移动装置、轮对升降装置、车辆轮对、控制装置,其中,承载走行装置的组成是:底架安装有两对与轨道的钢轨适配的走行轮对,其中一对有动力;轮对支撑及移动装置的组成是:支撑块下方通过两个纵向滑轨连接底架,前方与电动推杆相连;车辆轮对置于两个支撑块上;轮对升降装置的组成是:底架中部设有立架,钢丝绳绕过立架顶部的定滑轮,分别与卷扬机和吊装定位块相连,吊装定位块后侧通过垂向滑轨与立架相连,下端固定电磁铁;底架底面安装有四个升降装置;用本发明进行无砟轨道落轴冲击试验得到的试验结果更加精确、可靠,从而能为无砟轨道设计与施工、维护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轮轨力应变片快速精准定位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115649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10564118.1

    申请日:2015-0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轨力应变片快速精准定位装置,用于在轮轨研究实验中在轮轨上准确确定应变片的设置位置。定位装置由镜像对称的两块标定板,即左标定板10和右标定板20构成,标定板具有与被实验轮轨的轨腰及轨底相一致的外形结构,标定板与被测试轮轨轨腰及轨底项对应位置设置有标定孔;标定板底面的中部设置有用于观测定位实现标定板正确安放的对中孔;左标定板10和右标定板20的顶部设置有实现两标定板联接的卡扣机构30。采用本发明定位装置,对标定孔准确定位,粘贴钢轨应变片快速方便,位置精准,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测试结果精度。

    一种转向架在轨道上运行的全尺寸脱轨机理试验台

    公开(公告)号:CN101995340B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1010503981.3

    申请日:2010-10-12

    Abstract: 一种转向架在轨道上运行的全尺寸脱轨机理试验台,它在铁路轨道的外侧设有牵引车导轨、牵引车导轨与牵引小车的车轮配合,转向架置于牵引小车内,且转向架的前后经钢丝绳与牵引小车相连;铁路轨道前方的驱动装置通过钢丝绳与牵引小车的前端相连;牵引小车左侧部位的前、后两个横向电动缸的缸杆分别通过各自的横向钢丝绳与转向架左侧的前、后轴箱连接;牵引小车前部的左、右两个纵向电动缸的缸杆分别通过各自的纵向钢丝绳与转向架的构架相连。该试验台能随意调节、改变试验参数,可进行车辆脱轨掉道的极端工况的研究,能更真实反映实际的轮轨相互作用特征;试验周期短,成本低;对确保高速、重载铁路安全运营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种转向架在轨道上运行的全尺寸脱轨机理试验台

    公开(公告)号:CN101995340A

    公开(公告)日:2011-03-30

    申请号:CN201010503981.3

    申请日:2010-10-12

    Abstract: 一种转向架在轨道上运行的全尺寸脱轨机理试验台,它在铁路轨道的外侧设有牵引车导轨、牵引车导轨与牵引小车的车轮配合,转向架置于牵引小车内,且转向架的前后经钢丝绳与牵引小车相连;铁路轨道前方的驱动装置通过钢丝绳与牵引小车的前端相连;牵引小车左侧部位的前、后两个横向电动缸的缸杆分别通过各自的横向钢丝绳与转向架左侧的前、后轴箱连接;牵引小车前部的左、右两个纵向电动缸的缸杆分别通过各自的纵向钢丝绳与转向架的构架相连。该试验台能随意调节、改变试验参数,可进行车辆脱轨掉道的极端工况的研究,能更真实反映实际的轮轨相互作用特征;试验周期短,成本低;对确保高速、重载铁路安全运营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铁路轨道系统动态性能可视化仿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22930A

    公开(公告)日:2008-02-13

    申请号:CN200710049808.9

    申请日:2007-08-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路轨道系统动态性能可视化仿真方法,它将受列车振动影响范围内的钢轨和车轮轮廓数据叠加其振动位移数据后,重建生成具有振动形态的钢轨及车轮,模拟钢轨与车轮的受力变形;从而实现铁路轨道系统中钢轨及车轮振动行为的可视化模拟。该方法能更真实地综合模拟列车行驶时轨道系统的各种动态性能,集成性好;并能将列车及线路的动态状态在三维场景中进行可视化显示,直观、形象,使用简单方便。

    一种用于悬挂式单轨车辆站台停靠时的车体稳定轮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7106494U

    公开(公告)日:2018-03-16

    申请号:CN201721016888.3

    申请日:2017-08-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悬挂式单轨车辆站台停靠时的车体稳定轮装置,包括水平滑轨和稳定轮;水平滑轨垂直于轨道方向固定于车体底部两侧,稳定轮水平放置,并通过滑块在水平滑轨上左右滑动;所述滑块通过控制单元控制其在车辆进站时向两侧滑动抵靠站台,在车辆离开站台时向内滑动离开站台。本实用新型在车底两侧设置稳定轮,能够承受由站台所施加的径向力,进而提供抑制车体晃动所需的恢复力矩,以保证车体保持稳定状态,减小车体的横向晃动,进而保障乘客上下车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