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855698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210686748.6
申请日:2022-06-17
Applicant: 沈阳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铁出入场段防雨水倒灌挡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防洪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由多段挡水板拼接而成的挡水墙以及固定柱,固定柱上设有放置挡水板的竖向槽,固定柱设置在铁轨的两侧,所述挡水墙中底层挡水板的底部边缘设有向上延伸,且能够容纳铁轨的凹槽,在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能够做相向运动将铁轨夹持包裹住,且夹持住之后与铁轨的外表面紧密贴合。该装置能够放置在现有的地铁出入场段的铁轨上,且安装迅速,通过挡水板以及将铁轨相连接夹持板能够阻挡外部的水流进入地铁内部。
-
公开(公告)号:CN113218092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509132.7
申请日:2021-05-11
Applicant: 沈阳建筑大学
IPC: F24S5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温度预测的太阳能集热器耦合系统运行方法,它涉及太阳能系统技术领域。其步骤为:对太阳辐射强度进行逐时测量,通过辐射测量仪传感器传回数据分析端,在太阳能系统运行之前,根据传回的太阳辐射强度,和由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太阳能集热器水箱的初始温度预测出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开启太阳能集热器可能得到的出水温度,将预测得出的太阳能集热器的出水温度与其耦合的其他系统的出水温度进行对比,来判断选择开启的系统。本发明通过温度预测的方法,能更加精确地确定需要开启的功能系统,判断简单明了,直接有效,使与太阳能集热器耦合的复合系统得到精准控制,减少能量消耗,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应用前景广阔。
-
公开(公告)号:CN112413713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336411.X
申请日:2020-11-25
Applicant: 沈阳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相变储能技术的新型双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机组外壳通过隔板分割成空气源侧密闭空腔和地源侧密闭空腔,空气源侧密闭空腔内固定有翅片换热器,相变储能水箱内固定有多组的石蜡封装管,压缩机的出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四通阀的第一进口相连接,四通阀的第一出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用户侧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相连接,用户侧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分液器的进口相连接,分液器的出口通过制冷剂管道分别与空气源侧蒸发器、地源侧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相连接,分液器后部的制冷剂管道上安装有节流阀,储液器的出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压缩机的进口相连接。本发明具有稳定好、效率高、连续性好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2927640B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210444787.1
申请日:2012-11-09
Applicant: 沈阳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相变蓄热型空调冷却水库,由空调冷却水库、相变储热单元和相变材料构成。相变储热单元具有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运输方便等特点;将装有相变材料的储热单元放置于空调冷却水库内,相变储热单元的总体积不应超过水库额定蓄水体积的25%。空调冷却水库内储热单元的放置形式是采用叉排形式放置。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26~28℃,计算出相变材料的用量。当空调冷却水库内水温达到相变材料的熔化温度时,即利用相变材料较大的相变潜热吸收热量,有效的达到蓄存空调冷凝热、减缓水库水温上升速率的效果。相变蓄热型空调冷却水库应用于新建空调冷却水库时,可减小新建规模,同等空调冷凝热的前提下,能够节省建筑费用。
-
公开(公告)号:CN105042942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540086.1
申请日:2015-08-24
Applicant: 沈阳建筑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适合寒冷地区的光伏幕墙与双源热泵集成系统,它包含光伏幕墙(2),地源热组件(3),空气源-地源双源热泵机组(1)和相变蓄热水箱(4)以及相应的空调末端,所述光伏幕墙(2)的气流输出端通过管道(5)经过第一电控风阀(6)与空气源-地源双源热泵机组(1)的进风口相连,所述光伏幕墙(2)的气流输出端通过管道(5)经过第二电控风阀(7)和风机(8)与空气源-地源双源热泵机组(1)的出风口(9)相连。本发明实现了太阳能热电的双效利用,并且冷却了PVT装置提高了硅电池的发电效率;实现了太阳能的移峰填谷,有效的解决了太阳能供暖保证率低的问题一机双源,成本增加少,投资回报期短。
-
公开(公告)号:CN102628617B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210139392.0
申请日:2012-05-08
Applicant: 沈阳建筑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4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成本双效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它包括透光盖板、水箱以及毛细管网,其在于一面开口其它面封闭的壳体内侧设有与该壳体相适配的保温层;壳体开口一面上设有透光盖板;壳体与保温层后壁上部的适配位置开设有送风口;送风口的下部设有吸热装置;该吸热装置通过支架固定于壳体后壁上,所述的吸热装置由混凝土层内均匀设有毛细管网及在混凝土层靠近透光盖板一面设有选择性吸收涂层的集热面构成,所述的吸热装置后部的壳体与保温层后壁的适配位置开设有出风口;所述的毛细管网的进口和出口通过管道与水箱相连。本发明造价低廉,使用寿命长,极大限度的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并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02997319A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申请号:CN201210446134.7
申请日:2012-11-09
Applicant: 沈阳建筑大学
IPC: F24D1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10/70 , Y02B30/125
Abstract: 本系统为太阳能和污水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和污水水源通过低温水箱串联在热泵机组的取热部分,机组夜间谷电价时开启,蒸发端从低温水箱取热,热量完全由太阳能热水系统在日间工作时存储,污水源热泵机组在谷电价工作时从低温水箱取得低品位热能后经过机组的制热循环,放出高品位的热能,一部分存储于高温水箱中,另一部分直接提供给末端设备供暖,高温水箱内加入相变材料,以提高水箱的蓄热能力和热延迟能力,末端设备采用风机盘管,送风温度较低,以提高热泵机组供热的EER,进而降低机组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风机盘管日间工作的热量则来自高温水箱内相变材料和水在夜间的蓄热量。
-
公开(公告)号:CN102927640A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210444787.1
申请日:2012-11-09
Applicant: 沈阳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相变蓄热型空调冷却水库,由空调冷却水库、相变储热单元和相变材料构成。相变储热单元具有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运输方便等特点;将装有相变材料的储热单元放置于空调冷却水库内,相变储热单元的总体积不应超过水库额定蓄水体积的25%。空调冷却水库内储热单元的放置形式是采用叉排形式放置。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26~28℃,计算出相变材料的用量。当空调冷却水库内水温达到相变材料的熔化温度时,即利用相变材料较大的相变潜热吸收热量,有效的达到蓄存空调冷凝热、减缓水库水温上升速率的效果。相变蓄热型空调冷却水库应用于新建空调冷却水库时,可减小新建规模,同等空调冷凝热的前提下,能够节省建筑费用。
-
公开(公告)号:CN102927605A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210444784.8
申请日:2012-11-09
Applicant: 沈阳建筑大学
IPC: F24D3/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30/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互补供热装置,具体涉及多能源联合供热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地源热泵优点,弥补常规能源热网供热的不足,实现东北严寒地区集中供热的节能减排。本发明的创新点是首次提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和热网三种能源结合互补供热。该装置更适用于既有建筑物的改造工程,在已有热网或土壤源热泵的基础上,实现节能改造。本发明的优点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土壤源热泵的特点,将常规能源供热与可再生能源供热相结合,实现环保和经济的双重价值。在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中加入热网,减小了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系统的容量和尺寸,降低了系统的初投资,同时提高了互补供热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594490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933953.3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沈阳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路径取冷的跨季节自然蓄冰供冷系统,包括蓄冰供冷体装置和分层取冷器,通过功能化集成实现跨季节储冷与高效供冷的协同优化。蓄冰供冷体装置内设三套平行换热管网,利用冬季室外低温冷空气自然流入管网,与蓄冷材料——水进行热交换,将水冻结成冰,实现自然冷能驱动的制冰储冷功能;过渡季节,密闭换热管网进出口并结合复合保温材料减少冷量损失,确保冷量的长期保存;夏季,通过管道连接部件将分层取冷器与水平换热管网连通,动态调节取冷路径,精准匹配用户端冷量需求,提升冷源利用效率并降低冷量损失。该系统在实现自然冷能高效储冷与灵活供冷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系统运行的适应性与可靠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