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支承构造
    2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244915A

    公开(公告)日:2000-02-16

    申请号:CN98802081.5

    申请日:1998-01-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9/0025 F28D9/0018

    Abstract: 在轴方向一端备有高温流体通路入口11、在轴方向另一端备有低温流体通路入口15的圆环状热交换器2,通过热交换器支承环36支承在圆筒状外壳体9的内部。连接热交换器2的低温流体通路入口15附近的低温部和外壳体9后部法兰33的热交换器支承环36,是将板材弯折成台阶状断面而形成的,这样可容易弹性变形而吸收热交换器2的热膨胀。因此,可将在热交换器2和外盒9产生的热应力抑制在最小限度,同时可切实地将热交换器2的高温流体通路入口11与低温流体通路入口15之间密封起来。上述热交换器支承环36也具有要隔燃气通路入口11与空气通路入口15之间的作用。

    热交换器
    2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244913A

    公开(公告)日:2000-02-16

    申请号:CN98802082.3

    申请日:1998-01-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F28D9/0018 F28D9/0025

    Abstract: 在折线L1、L2将折板坯料弯折成曲折状构成第1传热板S1和第2传热板S2,将该第1传热板S1和第2传热板S2的端部切割成角形,相互重合将该角形顶点部分弯折成曲折状形成的凸缘部26并以面接触状态钎焊,从而沿角形的2个端缘形成燃气通道入口11和空气通道出口16。与在切断角形顶点部分时的切断面钎焊别的构件的场合相比,不仅不需要对切断面进行精密的精加工,而且还可增加钎焊强度。

    燃料电池系统
    2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16206A

    公开(公告)日:2008-01-30

    申请号:CN200580044341.8

    申请日:2005-12-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系统。该燃料电池系统(10)包括燃料电池组(12)。该燃料电池组(12)包括沿堆叠方向堆叠在一起的多个燃料电池(11)以及设置在燃料电池(11)的沿堆叠方向的相对端部处的端板(70a,70b)。在燃料电池组(12)的一侧上设置流体单元(19)。该流体单元(19)包括用于加热待供应到所述燃料电池组(12)的含氧气体的热交换器(14)以及用于重整燃料以产生燃料气体的重整器(16)。

    发电系统
    2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349319C

    公开(公告)日:2007-11-14

    申请号:CN03811005.9

    申请日:2003-05-14

    Inventor: 角田正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Abstract: 一种发电系统,其一体地设有燃气轮发动机(GT)和固体电解质型燃料电池(FC)。该燃气轮发动机(GT)的压缩机叶轮(17)、涡轮(18)、换热器(20)、燃烧器(27)和固体电解质型燃料电池(FC)具有轴向对称的形状,它们共同具有包括压缩机叶轮(17)和涡轮(18)的旋转部分(33)的轴线(L)。该换热器(20)和固体电解质型燃料电池(FC)沿着轴线(L)方向相对于该旋转部分(33)顺序地设置在一侧上。这种布置可确保整个发电系统的结构紧凑,另外可使压缩空气和废气的流速均匀,且可使压缩空气和废气的流动平稳,从而减小压力损失且提高发电效率。

    燃料电池
    2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666367A

    公开(公告)日:2005-09-07

    申请号:CN03815259.2

    申请日:2003-06-26

    Inventor: 角田正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10),包括隔板(58)和在隔板(58)之间的第一区域(S1)内的电解质电极组件(56)。每一隔板(58)都包括堆叠在一起的第一板(60)和第二板(62),从而在第一板(60)和第二板(62)之间形成第二区域(S2)。第二区域(S2)被外隆起(66)分成燃料气体通道(67)和含氧气体通道(82)。在一块隔板(58)内形成的燃料气体通道(67)通过燃料气体进口(88)与在第一区域(S1)内的燃料气体流动通道(94)连接,用于将燃料气体供应给阳极(54)。在另一隔板(58)内的含氧气体通道(78)通过含氧气体进口(78)与在第一区域(S1)内的含氧气体流动通道(96)连接,用于将含氧气体供应给阴极(52)。

    热交换器
    2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1714C

    公开(公告)日:2003-06-18

    申请号:CN98802082.3

    申请日:1998-01-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F28D9/0018 F28D9/0025

    Abstract: 在折线L1、L2将折板坯料弯折成曲折状构成第1传热板S1和第2传热板S2,将该第1传热板S1和第2传热板S2的端部切割成角形,相互重合将该角形顶点部分弯折成曲折状形成的凸缘部26并以面接触状态钎焊,从而沿角形的2个端缘形成燃气通道入口11和空气通道出口16。与在切断角形顶点部分时的切断面钎焊别的构件的场合相比,不仅不需要对切断面进行精密的精加工,而且还可增加钎焊强度。

    热交换器
    2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234110A

    公开(公告)日:1999-11-03

    申请号:CN97198938.9

    申请日:1997-10-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F28D9/0025

    Abstract: 第1传热板(S1)及第2传热板(S2)径向设置于一个大径圆柱形外壳(6)及小径圆柱形内壳(7)之间,以在圆周方向上交互形成燃气通路(4)及空气通路(5),在第1传热板(S1)及第2传热板(S2)上形成的多个突起(22、23),其端部相互连接。相邻的突起(22、23)之间的间距(P)在径向方向上改变以使传热单元数在径向方向上基本一定,从而使第1传热板(S1)及第2传热板(S2)上径向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一致,以避免换热效率的下降及不希望有的热应力的产生。

    热交换器
    3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234109A

    公开(公告)日:1999-11-03

    申请号:CN97198928.1

    申请日:1997-10-17

    Inventor: 角田正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3/08 F28D9/0018 F28D9/0025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器,其四边形的传热板(S1、S2)在折线上被弯折成曲折形,从而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形成燃烧气体通路(4)和空气通路(5),以提高材料的成品率和在形成流体通道时便于各部件间的钎焊。这样,放射状的外周壁(6、8o、10o)和放射状的内周壁(7、8i、10i)分别被钎焊在位于传热板(S1、S2)的外周缘和内周缘上的折线上,从而形成与燃烧气体入口(11)相连接的通道(13)、与燃烧气体出口(12)相连接的通道(14)、与空气通路入口(15)相连接的通道(17)、和与空气通路出口(16)相连接的通道(18)。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