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764914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50307.2
申请日:2022-11-19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动态无功补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考虑动态无功源规划预选补偿点的确定方法和系统,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协同平台的多个电网运行方式,对影响电压稳定性的严重故障进行暂稳扫描,生成电网严重故障集;对电网严重故障集进行暂态时域仿真,得到故障后的母线电压信息,依据母线电压信息,确定电压薄弱区域;根据电压薄弱区域,分别对各母线节点增加等量的无功补偿,计算动态灵敏度,并以直流换相失败次数和动态灵敏度作为节点补偿效果评价指标,确定预选补偿点;为预选补偿点配置动态无功源。本发明首次将预选补偿点的选择与动态无功源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利于动态无功源精准配置,改善系统电压稳定性,减少无功调度的工作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652469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358036.2
申请日:2020-04-29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Q10/06 , G06F30/20 , G06Q50/06 , G06F113/04 , G06F119/02 , G06F111/08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交直流混联电网的薄弱环节辨识方法和系统,构建用于辨识交直流混联电网薄弱环节的脆弱性指标计算模型;建立待辨识交直流混联电网的等效拓扑结构;根据所述等效拓扑结构,计算辨识参数,即:统计待辨识电网中输电线路发生故障的概率、计算各输电线路潮流转移关联度的比值、计算每个母线节点的电压比值、确定各输电线路与各母线节点的关联度;将所述辨识参数输入脆弱性指标计算模型,计算每个输电环节的脆弱性指标,所述脆弱性指标的值越大,对应的输电环节越薄弱,从而实现薄弱环节的辨识。
-
公开(公告)号:CN110797898A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911063346.5
申请日:2019-10-31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2J3/36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特高压直流多馈入系统换相失败预防控制方法及系统,在交流系统发生故障后,距离交流故障点电气距离较近的逆变阀组的换相失败预防控制提前触发较大,可能导致距离交流故障点电气距离较远的逆变阀组发生换相失败。本申请的采用协调控制的方式,根据故障远区逆变阀组的关断角下降值自适应地调节故障近区逆变阀组的换相失败预防协调控制输出,从而达到避免故障远区逆变阀组发生换相失败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0277783A
公开(公告)日:2019-09-24
申请号:CN201910463989.2
申请日:2019-05-30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力系统的在线主动解列控制方法及系统,首先,结合基于邻域高维可视化和M-均根类群聚合法进行机组分群预测,随后计及孤岛功率平衡约束,建立结合NRS理论和全局进化寻优算法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优化负荷分群;在此基础上,利用机组和负荷的分群结果,通过树突深度学习算法确定解列孤岛数量和初始搜索节点;然后,采用GA搜寻算法求取最优解列断面,实现全网的快速求解。最后,对于每个不满足安全约束的孤岛,优化调整其发电机组出力,以维持每个孤岛的安全运行。本发明实现了在线主动解列控制算法,有效解决多机系统的机群失稳问题,保证孤岛的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9327015B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811116224.3
申请日:2018-09-25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新能源配电网后备保护时限优化设计方法及装置,对配电网进行基于割电流的故障线路快速搜索;根据故障线路快速搜索结果,对新能源配电网后备保护时限进行优化设计。本发明采用割电流的原理以及DG的处理方式,利用保护控制中心设计了针对含DG的新能源配电网故障线路快速搜索方案,保护中心对故障线路和相邻上级线路的后备保护时限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了割电流故障搜索原理和新能源配电网后备保护时限优化方案,对于搜索区域内所有线路的电流保护判据并不进行修改,仅针对故障线路以及相邻上级线路就地保护的整定时间进行优化,其余线路保护仍保持原有时间整定不变,在就地保护未接收到广域下达命令之前,仍按原有的时间整定。
-
公开(公告)号:CN117175627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133653.2
申请日:2023-09-04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河海大学
摘要: 本发明属于直流输电系统运行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饱和切换模型的多馈入交直流混联系统稳定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多馈入交直流混联系统饱和切换模型;对所建立的多馈入交直流混联系统饱和切换模型进行连续性转换,得到多馈入交直流混联系统饱和切换连续模型;基于所建立的多馈入交直流混联系统饱和切换连续模型,并利用混联系统的Lyapunov函数,对多馈入交直流混联系统稳定控制。本发明建立了交直流混联系统不同控制策略下的饱和切换模型,能够有效反映不同控制策略之间的切换过程,保证故障时发生控制策略的切换后,直流系统的稳定运行能力,有效改善了直流输电系统的稳定运行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021221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613776.5
申请日:2022-06-01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河海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计及电网短路下总体控制效应的短路电流计算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获取电网短路故障时负荷点的残压大小数据;依据残压大小数据将负荷进行分区,包括近区负荷、中区负荷和远区负荷;采用常规负荷模型对中区负荷和远区负荷进行短路电流计算,采用预制的等效电势负荷模型对近区负荷进行短路电流计算。在电网短路情况下,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将短路节点附近的负荷进行划分,分为近区负荷、中区负荷和远区负荷,针对中区负荷和远区负荷采用常规负荷模型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对于近区负荷提出等效电势负荷模型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解决了常规负荷模型对计算近区负荷短路电流适应程度较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9990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1015752.5
申请日:2024-07-26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河海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无功电压灵敏度及暂态电压特性的两阶段电网分区方法,针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特高压受端电网,构建了两阶段电网分区模型,包括:通过改变负荷节点和新能源接入节点注入的无功功率,计算节点间的无功电压灵敏度数据,并基于无功电压灵敏度矩阵和节点间拓扑关系,采用谱聚类算法进行初始分区。考虑故障阶段和故障恢复阶段的节点暂态电压特性,构建节点暂态电压特性指标,并选取初始分区中的代表节点。基于不同暂态电压特性矩阵和轮廓系数,采用层次聚类算法进行第二阶段分区,形成两阶段电网分区模型。本发明解决了大电网数据处理维度高、计算量大的问题,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并网的电网动态分区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6663389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430959.8
申请日:2023-04-20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河海大学
IPC分类号: G06F30/27 , G06Q10/0639 , G06N3/0442 , G06F18/214 , G06Q50/06 , G06F113/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期网络的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采用基于短路电流时域根轨迹灵敏度的参数灵敏度分析方法,分析综合负荷模型中动态负荷模型参数对短路电流计算的灵敏度,选取待优化的辨识参数;采用预训练好的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对待优化的辨识参数进行辨识,得到待优化的辨识参数的数值。能有效提高在距离短路点较近(电压跌落较大)时负荷模型参数辨识的精度,有利于短路电流的精确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8971131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11537.8
申请日:2024-07-26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
发明人: 高泽 , 张迪 , 谭昊宇 , 李强 , 王佰盛 , 王骅 , 王廷涛 , 朱广杰 , 王佳旭 , 刘明洋 , 姚福星 , 张冠宇 , 何武 , 刘芳冰 , 陈骏鹏 , 潘雪晴 , 张皓 , 方舟 , 曹晓璐 , 赵华 , 高昆 , 陈幸伟 , 李晓萌 , 马远阳
IPC分类号: H02J3/38 , H02J3/48 , H02J3/50 , G06F30/27 , G06F113/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电网大规模分布式光伏暂态等值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收集等值建模工作所需的资料与数据;S2,搭建配电网分布式光伏详细仿真模型;S3,搭建配电网分布式光伏等值仿真模型;S4,根据详细仿真模型验证所搭建等值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本发明采用了适用于大电网安全稳定分析的配电网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等值建模方法,是研究海量分布式光伏与电网之间耦合交互作用的重中之重,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