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797919B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1911235050.7
申请日:2019-12-05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Wasserstein距离和分布鲁棒优化的清洁能源电源规划方法,涉及电力系统规划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S1:构建基于Wasserstein距离的风光出力不确定性集合;S2:建立分布式鲁棒优化下的电源规划模型;S3:将风光出力不确定性集合带入分布式鲁棒优化下的电源规划模型中进行求解,求解获得清洁能源电源规划方案。本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不确定集合的保守度较低,本方法适应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的能力强,本方法可以有效求解。
-
公开(公告)号:CN110751328A
公开(公告)日:2020-02-04
申请号:CN201910989048.2
申请日:2019-10-17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联合加权熵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适应性规划方法,包括步骤S1,建立基于适应性指标的输电网多目标规划模型,该规划模型以新建输电线路为变量,以建设总成本、电网状态适应性指标、电网结构适应性指标为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包含电网连通性约束、新建线路回数约束和电网安全运行约束;步骤S2,采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结合带层次分析约束锥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所述输电网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优化的规划方案。本发明基于均匀性理论及熵理论,并考虑了不确定运行环境下,电网实际状态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电网电气结构的均衡性及合理性,更适用于多维属性下的电网多目标规划。
-
公开(公告)号:CN110348768A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910783884.5
申请日:2019-08-23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考虑全寿命周期效益的分布式储能投资规划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基于分布式储能技术特性,获得不同应用场景下分布式储能的应用价值;2)、分析并获得分布式储能在全寿命周期内的各项成本,3)、结合分布式储能的应用价值和全寿命周期内的各项成本,建立分布式储能全寿命周期效益模型;4)、基于分布式储能全寿命周期效益模型,以获得最大收益为目标建立分布式储能投资规划模型;5)、设立分布式储能不同应用场景下投资规划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得出考虑全寿命周期效益的分布式储能投资规划方法。该方法基于同应用场景下分布式储能的应用价值和全寿命周期内的各项成本,获得一种分布式储能投资规划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9490813A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811486707.2
申请日:2018-12-06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1R3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流互感器特性评估方法及系统,包括:建立描述电流互感器传变性能的数学模型获得电流互感器的稳态特性能和暂态性能;得出不同故障条件下流过差动保护各测互感器的故障电流;将PSCAD的仿真结果作为电流互感器的一次侧输入,得出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输出电流;将电流互感器二次侧输出电流结合电流互感器实际的设计参数研究其铁心的磁感应强度和二次侧极限感应电动势情况;将对不同输入和不同电流互感器模型仿真得到的输出结果分别保存,并作为微机保护的输入参数,研究电流互感器传变特性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同时考虑电流互感器的稳态特性和暂态特性,研究电流互感器的特性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9490729A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811495583.4
申请日:2018-12-07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清华大学
IPC: G01R3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压衰减过程变区域积分的剩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通过检测变压器端口电压突变时刻,确定变压器间隔断路器开断时刻;S2:变压器间隔断路器开断时刻为起点,通过选取积分区间,对铁芯端电压进行积分,计算变压器铁芯剩磁;S3:对积分时产生的外部干扰进行去噪,为通过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电压重构一次侧电压,可对CVT输出电压经过其传递函数反向处理,进行电压波形重构后再用于剩磁预估。在实际操作时,开断变压器或对变压器进行一些预防性试验时,由于变压器铁芯具有磁滞特性,在铁芯中会残留磁通,即变压器剩磁。一般情况下,剩磁一旦产生,便会长时间存在于铁芯中,不会自然消失。
-
公开(公告)号:CN109412126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811377082.6
申请日:2018-11-19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容量主变最优分相合闸时间选择方法,依次进行以下步骤:将断路器触头间的预击穿电压与时间的比值的绝对值定义为触头间隙的绝缘强度下降率,表示为kp;将断路器触头端口间的外加电压波形的最大斜率定义为km;比较绝缘强度下降率kp和电压波形的最大斜率km,计算最佳目标关合角。提供一种大容量主变最优分相合闸时间选择方法,其应用时能够在考虑断路器动作离散性和预击穿特性基础下,依据断路器关合特性,在考虑断路器机械动作时间分散性的要求下,理论推导出变压器选相合闸策略的最佳目标关合角,并量化得出因预击穿现象造成的合闸电阻接入时间增加量,进而精确评估断路器预击穿特性对励磁涌流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9066651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800851.2
申请日:2018-07-20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电‑负荷场景的极限传输功率的计算方法,其包括获取在线的风电‑负荷、存储的所有场景簇及每个场景簇的聚类中心;采用滤波式特征选择算法提取风电‑负荷的所有运行特征参数中与极限传输功率相关的相关运行特征参数;计算风电‑负荷与每个场景簇的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距离风电‑负荷场景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场景簇作为风电‑负荷的归属场景;根据所述归属场景,获取与其对应场景簇的极限传输功率模型;根据提取的相关运行特征参数和极限传输功率模型计算风电‑负荷场景的极限传输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543553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492290.1
申请日:2023-11-09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J3/00 , H02J3/38 , H02J3/28 , G06Q10/0631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动态汛限水位对水电‑新能源的影响评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汛期水电‑新能源互补能力的提升方法,包括:S1、构建梯级水电‑新能源互补模型,所述梯级水电‑新能源互补模型包括以一定弃电率条件下源荷匹配度最大的目标函数以及电网类约束、电站类约束、水力类约束;S2、设计动态汛限水位确定方法,以确定所述梯级水电‑新能源互补模型中的水力类约束的动态汛限水位上限;S3、使用遗传算法对所述梯级水电‑新能源互补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使得源荷匹配度最大时的水电、新能源相应的发电量和缺电量。本发明在实际调度运行中,可结合洪水预报情况,在洪水来临之前采取提前预泄手段以腾出一定的调节库容,以促进水电‑新能源的消纳。
-
公开(公告)号:CN115940402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386149.9
申请日:2022-11-07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交直流协调控制的系统及方法,属于电力系统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调度中心单元、交流区控中心单元和直流区控中心单元;所述调度中心单元用于向所述交流区控中心单元下发交流基本控制指令,向所述直流区控中心单元下发直流基本控制指令,所述交流区控中心通过交流通道将所述交流基本控制指令传输至电力系统的交流执行控制站,所述交流基本控制指令用于控制交流执行控制站动作,所述直流区控中心通过直流通道将所述直流基本控制指令传输至电力系统的直流执行控制站,所述直流基本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直流执行控制站动作。本发明的应用可以明显提升电网抵御故障冲击的能力和改善扰动后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动态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95748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220951.1
申请日:2020-11-05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供需双侧灵活性资源的电力系统旋转备用容量优化方法,包括:(1)基于价格弹性系数的不确定性建立价格型需求响应和激励型需求响应模型:(2)将价格型需求响应和激励型需求响应分别融入日前、实时两个阶段;(3)以系统运行成本和备用容量调用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构建日前、实时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然后对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实现容量优化。本发明充分挖掘了源荷双端灵活性资源,并将其进行了综合利用和调度,如此也大幅提升了大规模清洁能源并网系统的灵活性,并有效提高了系统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为需求响应参与到系统运行调度运行中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