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969852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643687.6
申请日:2020-07-07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开关电源输入电压缓降欠压保护电路及方法,在开关电源的整流单元的前端和后端设电压采样电路,两个电压采样电路的输出均接入缓降欠压保护逻辑判断电路;通过缓降欠压保护逻辑判断电路的输出进行缓降欠压保护逻辑判断。本发明通过缓降欠压保护逻辑判断电路对开关电输入电压缓降欠压时进行保护,提高了开关电源的中断时长,同时避免输入电压缓降时输出失调的问题,提高了开关电源的输入适应性,降低了输入电压异常时引起二次设备逻辑错误或误动作的概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597022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397228.4
申请日:2020-05-12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融合多专业业务功能的融合系统及融合方法,包括业务程序和配置融合模块、应用软件加载模块、任务调度模块和数据交互模块等,利用这些模块实现各业务独立开发调试程序,实际应用时可按需自动实现电力二次业务模块的融合并自动运行融合后的程序,使装置中可自动集成多业务功能,实现电力二次业务自动完成横向自动集成;本发明基于脚本的在线动态加载技术、程序框架自动载入代码并运行技术、按优先级的强实时任务调用技术和不同业务模块的数据隔离和信息交换技术实现电力二次多专业功能模块的融合,提高了多业务集成开发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617173A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11597056.4
申请日:2018-12-26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IPC: H02J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故障诊断终端的高低温充电电池充电电路,包括DC/DC充电器、第一开闭电路Q1、第二开闭电路Q2、高温充电电池、低温充电电池、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和驱动电路;第一开闭电路Q1的驱动栅极连接到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闭电路Q2的驱动栅极连接到第二开关管S2;第一开关管S1的驱动栅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驱动栅极相连,第三开关管S3的驱动栅极接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a,第二开关管S2的驱动栅极接驱动电路的输出端b;DC/DC充电器的输出电压端与第三开关管S3相连接。本发明采用高温充电电池和低温充电电池结合的方式,本发明的方法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681642A
公开(公告)日:2018-02-09
申请号:CN201710706886.5
申请日:2017-08-17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IPC: H02H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H7/2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电站就地化保护系统,包括单间隔保护、跨间隔保护、站域保护和自动化监控装置;在线路、母联和分段配置就地化单间隔保护及公用采集控制终端;在变压器各侧配置就地化公用采集控制终端;跨间隔保护按母线和变压器配置保护主机;站域保护和自动化监控装置在控制室中集中组屏配置;系统网络由跨间隔保护专用环网、监控环网和保护公用环网组成。本发明采用就地化单间隔保护、分布式跨间隔保护和双向环形网络,解决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快速性和可靠性降低的问题,同时可适应多种安装场合和运行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07196513A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710477970.4
申请日:2017-06-21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70/1433 , H02M3/33523 , H02M7/48 , H02M2007/48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合宽范围输出的LLC谐振变换电路。第一分压电容和第二分压电容串联,第一分压电容和第二分压电容连接的端子再与切换开关的一端相连,所述的切换开关、第一分压电容和第二分压电容三者形成一个三端口网络;所述的三端口网络中两个与第一分压电容和第二分压电容相连的端子分别与输入电容的两端相连,三端口网络中与切换开关相连的端子与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组成的桥臂的中点相连,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组成的桥臂的中点依次连接谐振电容、谐振电感,谐振电感和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连接中点分别接于谐振变压器的其中两端。本发明可有效拓宽电路的输出电压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7196512A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710473048.8
申请日:2017-06-21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70/1433 , H02M3/33523 , H02M7/48 , H02M2007/48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LC谐振变换电路的宽范围输出控制方法,LLC谐振变换电路工作在不同的模式取决于输出电压和负载大小的相互关系。趋势是当LLC谐振变换电路为高输出电压或用于重载情况下,使LLC谐振变换电路工作在变频工作模式下;当LLC谐振变换电路为低输出电压或用于轻载情况下,使LLC谐振变换器工作在定频变有效占空比工作模式或者定频定有效占空比下的间歇工作模式下。本发明能有效实现LLC谐振变换电路的宽范围输出电压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7181583A
公开(公告)日:2017-09-19
申请号:CN201710276947.9
申请日:2017-04-25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IPC: H04L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采样中断事件实现采样值同步的方法,主机根据自己应用算法所需的某一固定采样率,在其采样中断时刻发送内含采样序号的采样事件报文;各子机接收采样事件报文,根据延时补偿技术推算出主机应用算法所需的采样时刻,在各自采样缓冲池中查找合适的点进行线性插值重采样计算,得到相应时刻的采样值,并向主机发送内含相应采样序号的采样报文,主机根据采样序号将各个子机的采样值同步并处理。该采样同步策略不依赖于外部对时,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801559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775409.4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可用就地事件和录波记录系统及方法,包括:电力二次设备和上位机;电力二次设备至少由1块管理CPU和至少1块计算CPU组成;管理CPU至少部署有管理通信模块、通用事件和录波记录模块、第一非易失性存储介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可执行程序文件和对应的设备总事件与录波配置脚本;每块计算CPU至少部署有1个业务核和1个辅助核;设备运行期间计算CPU板独立完成本板事件和录波数据记录和存储,后续通过上位机配套调试工具导出设备总事件与录波配置脚本和每块计算CPU板中历史记录数据,并自动转换成设备级的文本格式历史事件报告和标准COMTRADE格式波形文件,实现设备在异常工况下仍具备完整的事件和录波记录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033043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0899792.X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二次设备存储芯片数据存储可靠性设计方法及系统,包括对电力二次设备的CPU芯片通过PCIE接口扩展处理模块FPGA并外接DDRRAM存储芯片,将CPU芯片放入PCIE的映射空间中,并传送到BLOCK RAM的存储空间中,通过计算FPGA得出BLOCKRAM中需要校验的数据的校验码,并传送到PCIE映射空间中,通过计算出的校验码来判断数据存储可靠性。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电力二次设备存储芯片数据变位造成的电网事故问题,通过FPGA实时快速计算校验码,并由CPU根据校验结果实时判断内部RAM存储和FLASH存储芯片存储的保护控制程序和定值参数等相关关键数据是否异常,检查到异常后立刻实时进行异常数据的恢复处理,保障电力二次设备稳定可靠的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2052113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010868383.X
申请日:2020-08-26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信链路层报文单粒子效应容错方法及装置,通过在FPGA链路层中增加报文实时回读通道,对实时回读报文与原始应用数据进行比较,判断数据出错后基于两种错误处理方法实现了通信链路层报文传输过程的单粒子效应的容错处理。本发明所述方法不依赖于外部处理器,可避免因单粒子效应影响FPGA带来的SV、GOOSE报文误输出、引起保护误动等严重问题,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可靠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