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826604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011202.X
申请日:2024-01-0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自适应模糊PID的液压可控震源控制方法,采用输入模块设置参数和计算理论出力;采用执行模块驱动激振器与地板进行耦合,向地面辐射地震波信号;采用放置在底板和激振器上的多个加速度传感器采集信号,代入公式计算实际出力;选择理论出力和实际出力的差值和差值的变化率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参数,通过模糊规则进行推理以及去模糊化,再将去模糊化后所获取的修正值与原始值叠加得到新的PID控制参数,从而实现对液压伺服震源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本发明针对轻便震源的特性,能有效减小震源系统非线性因素的影响,缩短系统反应时间,减小系统的超调,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控制精度,进而提高地震勘探精度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908922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720326.0
申请日:2023-06-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V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时域电性源超导电磁探测的一次磁场补偿方法及系统,消除一次磁场对超导传感器观测影响,提高二次磁场测量精度。先计算电性源发射电流在地面的一次磁场分布,以一次磁场等值线来设计二次场测线;计算测线的补偿电流,并采用GPS将补偿发射机和电性源发射机同步,在测点处发射补偿电流,以抵消一次磁场,同一等值线上具有补偿电流相同特征;通过调整补偿系统负载RL参数,使得补偿电流与电性源发射电流的关断时间一致,实现完全抵消电性源发射电流产生的一次磁场。本发明能够解决因电性源近源区的一次磁场变化率、变化范围过大,导致超导传感器失锁和磁饱和的问题,实现超导传感器在近源区有效观测,从而扩大测量区域探测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16822186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741454.3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6F30/20 , G01V3/10 , G06F17/13 , G06F17/15 , G06F111/10 , G06F119/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时域电磁法中磁感应强度三维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静磁时的磁位控制方程进行推导,建立剩余磁化强度与感应磁化强度的关系,计算出存在磁性目标体时的三维静磁场。将初始磁场,初始感应磁化强度与感应电动势载入双旋度感应磁化强度扩散方程中,并通过磁化率Cole‑Cole模型对瞬变电磁激发后的磁性目标体的性质进行表征,将模型在时域进行有理函数近似后,通过有限差分方法和卷积递归算法,实现了时域含源情况下的瞬变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本发明目的在于,可以克服目前研究方法仅能对时变磁场的感应电动势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通过建立磁性环境下磁法与时域电磁方法的联系,实现了对时域电磁法中磁感应强度的三维数值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6699703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627267.2
申请日:2023-05-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V3/08 , G06F18/2131 , G06F18/24 , G06N3/0464 , G06N3/048 , G06N3/084 , G01S19/34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海底电磁采集站唤醒方法,属于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包括有以下步骤:在投放接收机前,系统各模块初始化,采集系统进入低功耗模式,等待采集时刻到来;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唤醒控制模块一直处于低功耗监测状态,对采集到的电磁信号进行预处理,将信号具象为二维频谱瀑布图输入到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识别,识别到带有开始采集标志的信号,采集系统进入正常工作模式,识别到带有停止采集标志的信号,采集系统进入低功耗休眠模式。本发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在电磁信号识别中的应用,可以在海底电磁信号采集过程中避免数据冗余,减小系统功耗,增加系统采样周期,提高海底电磁信号采集过程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227011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1810105902.X
申请日:2018-02-0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V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瞬变电磁发射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控下降沿的双梯形波发射系统和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主控电路、光耦驱动电路、发射桥路、高压瞬态抑制二极管、低压瞬态抑制二极管电路、串联电池组以及发射线圈,其中:所述主控电路通过光耦驱动与发射桥路连接,发射桥路和发射线圈连接;串联电池组与发射桥路连接为发射提供电力,高压瞬态抑制二极管、低压瞬态抑制二极管电路并联在发射线圈两端。本发明能够同时产生一组不同关断时间的梯形波发射电流,分别用于激励和测量感应场信号和极化响应,实现电阻率与极化率双参数同时探测,提高了探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243389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211661862.X
申请日:2022-12-2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V3/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一种针对极化效应的半正弦波电磁发射系统及方法,适用于电磁法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尤其适用于对极化效应的激励及测量,该系统包括RLC串联谐振电路,以及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采用大容量有极性电容或逆变桥路输出的双极性电源,分别用于产生磁性源半正弦波和电性源半正弦波。通过输出半正弦波,延长发射电流关断时间,解决现有的延长能力不足,造成的瞬变电磁法对极化介质探测精度低的问题,提高测量极化效应的信噪比。
-
公开(公告)号:CN113887106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182187.8
申请日:2021-10-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7/11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Chikazumi模型的感应‑磁化效应三维数值模拟方法,针对磁化率模型在时域差分离散困难,无法直接进行时域三维数值模拟的问题,将Chikazumi复磁化率模型引入频域Maxwell方程组,提出了复磁导率的矩阵运算形式,优化控制方程的计算方式,根据差分离散后磁场在网格上的位置关系,重新建立了磁导率和磁场响应的科学映射矩阵,定义了磁异常体特别的边界设置方式,实现了利用频域有限差分方法对感应‑磁化效应的三维求解。并利用正余弦变换数值滤波算法,将频域结果变换到时域,最终实现了感应‑磁化效应时域三维数值模拟。本发明目的在于,可以克服目前研究方法仅能进行感应‑磁化效应的一维数值模拟,实现对感应‑磁化效应衰减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2526621B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011472935.1
申请日:2020-12-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地空电磁数据慢扩散多参数提取方法,根据电磁慢扩散现象建立慢扩散分数阶模型;将分数阶电导率表达式代入麦克斯韦方程,构建电磁场分数阶扩散方程,推导电性源地空电磁响应公式;在获取测区地质资料基础上,构建不同慢扩散参数、电导率的慢扩散分数阶模型,并计算地空电磁响应,形成样本数据集;优化选取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参数和训练函数,建立神经网络;对实测地空电磁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应用神经网络提取地下介质多参数信息;最后实现多参数结果进行成像。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构建慢扩散分数阶模型,实现地空电磁慢扩散数据的高精度多参数提取,与传统电导率成像方法相比,多参数成像结果更接近实际地下介质。
-
公开(公告)号:CN112285788B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011180385.6
申请日:2020-10-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磁波动方程的CPML吸收边界条件加载方法,采用电磁波动方程作为控制方程并基于有限差分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将整个计算区域分为中心区域和边界区域;在中心区域,求解三维电磁波动方程,得到中心区磁场垂直分量波场;在边界区域,将复拉伸变量代入频率域电磁波动方程,采用CPML吸收边界条件设置复拉伸变量,并将其表达式代入控制方程中,进行整理并频时变换,最后基于有限差分算法进行离散近似,得到边界区磁场垂直分量波场;将中心区和边界区波场叠加获得最终的波场。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电磁数值模拟时计算效率低及晚期反射误差大等问题,实现三维时域电磁响应的高效、高精度数值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2698410A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2011489543.6
申请日:2020-12-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性源双相导电介质感应‑极化共生时域电磁探测方法,建立感应‑极化共生效应的双时间尺度分数阶电导率模型;建立双时间分数阶电磁场扩散方程,采用分数阶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直接求解电导率模型中双(iω)‑c负分数阶项,实现双时间尺度的感应‑极化共生效应数值模拟;分析感应‑极化共生效应特征,构建双可控沿梯形波发射靶向激励关系;基于超导传感器的单磁场高精度感知系统测量感应‑极化共生效应;对接收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优化粒子群算法进行极化率、电导率等多参数智能提取和成像。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表征双相导电介质的非线性特征,构建感应‑极化共生效应的电导率模型,实现单磁场测量双相导电介质感应‑极化共生效应的高精度探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