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520834B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011248149.3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PC: C02F1/72 , C02F10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化亚硫酸盐体系降解碘代药物的方法,本方法选择过渡金属硫化物为活化剂,选用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的亚硫酸盐为硫酸根自由基的前体物。具体操作为:在受碘代药物污染水体中分别加入过渡金属硫化物与亚硫酸盐,持续搅拌即可。本发明利用过渡金属硫化物与亚硫酸盐发生反应,产生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的性质,达到快速降解污染水体中碘代药物的目的。本发明中使用的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过渡金属离子浸出量少、适用pH值范围广、电子转移效率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可作为环境友好的异相活化剂促进硫酸根自由基的产生,为解决碘代药物降解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
-
公开(公告)号:CN110152452B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1910393822.3
申请日:2019-05-13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PC: B01D53/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元非水固‑液相变吸收体系及其应用,由2‑氨基‑2‑甲基‑1‑丙醇、二丙二醇二甲醚和哌嗪组成的三元混合体系,该体系吸收CO2前为均一透明液体溶液,吸收CO2后变为固‑液两相,且CO2富集在固相中,仅仅只需将固相分离后再生即可,可极大降低再生的富液量,从而降低技术的再生能耗。该固‑液相变三元吸收体系,最大的优势是饱和后的富液固相为颗粒晶体,与传统已有的固‑液相变体系固相粘稠状富液相比,易分离操作;且该相变体系再生温度远低于传统固‑液相变体系,因此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318571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586231.5
申请日:2021-05-27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PC: B01D53/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捕集CO2的双相吸收剂及其应用。该双相吸收剂为由氨乙基哌嗪、环丁砜和水组成的三元体系,所述氨乙基哌嗪的含量占总体积的20%,所述环丁砜与水的体积比为1:3~3:1;所述三元体系在吸收CO2前为均相溶液,吸收CO2后分为上相和下相,所述上相为富集有CO2的富相,所述下相为贫相。应用中,只需将富含CO2的一相转移至再生塔进行再生,故大大减少了再生液的体积,从而降低了能耗。本体系粘度较低,利于分离,减少了设备损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019070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232301.7
申请日:2021-03-02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PC: B01D53/14 , B01D53/60 , B01D53/78 , C01B21/09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染料生产产生的磺化废气和硝化废气的资源化处理方法,将混合气体通过填料反应塔的进气口自下而上送入填料反应塔的内腔,将储存釜内的吸收液依次经出液口、输送泵、填料反应塔的进液口和至少一雾化喷头形成喷射液体,自上而下送入填料反应塔的内腔,使吸收液与混合气体接触后对混合气体中的SO2和NO2进行回收利用,然后经填料反应塔的出液口回流至储存釜中,经输送泵再次送入填料反应塔的内腔,将填料反应塔的出气口排放的尾气送入尾气检测处理组件,经尾气检测处理组件处理后排入大气。通过本发明可同时吸收高浓度SO2和NO2废气,有效地缓解了染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环境问题,使染料行业的生产工艺更加清洁廉价,同时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亚硝酰硫酸。
-
公开(公告)号:CN112520834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248149.3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PC: C02F1/72 , C02F10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化亚硫酸盐体系降解碘代药物的方法,本方法选择过渡金属硫化物为活化剂,选用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的亚硫酸盐为硫酸根自由基的前体物。具体操作为:在受碘代药物污染水体中分别加入过渡金属硫化物与亚硫酸盐,持续搅拌即可。本发明利用过渡金属硫化物与亚硫酸盐发生反应,产生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的性质,达到快速降解污染水体中碘代药物的目的。本发明中使用的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过渡金属离子浸出量少、适用pH值范围广、电子转移效率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可作为环境友好的异相活化剂促进硫酸根自由基的产生,为解决碘代药物降解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
-
公开(公告)号:CN110508273A
公开(公告)日:2019-11-29
申请号:CN201910687535.3
申请日:2019-07-26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温钒钛基SCR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钒氧化物V2O5和稀土氧化物为活性组分,发挥V与稀土金属间的协同作用,V2O5提供了更多的酸性位点且抑制SO2和H2O吸附在金属活性位上,稀土氧化物则有效提高了催化剂在低温区的储氧能力和催化活性。本发明可在170-280℃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脱硝效果,并具有良好的抗SO2和H2O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272110A
公开(公告)日:2019-09-24
申请号:CN201910610480.6
申请日:2019-07-0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PC: C02F1/72 , C01G49/00 , C02F101/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MOF模板法的碘代药物降解方法,具体为基于MOF模板法制备铜铁复合氧化物活化亚硫酸盐产生硫酸根自由基降解水中碘代药物的方法。该方法采用MOF材料可以作为自牺牲模板,通过煅烧后制得铜铁复合氧化物,利用其比表面积高及催化活性强的特点,活化亚硫酸盐产生硫酸根自由基降解碘代药物。本发明中基于MOF模板法制备的铜铁复合氧化物易于回收循环使用,经过多次循环使用后仍具有很好的活化效果。本发明适用于多种碘代药物的降解,具有活化效率高、操作简单易行,且能够在中性条件下高效活化亚硫酸盐降解碘代药物,具有较好的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5327687A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510801390.7
申请日:2015-11-19
Applicant: 华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2342 , Y02C10/06 , Y02C10/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吸收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剂为式Ⅰ所示的1-胺丙基-3-甲基咪唑赖氨酸盐和/或式Ⅱ所示的1-胺乙基-3-甲基咪唑赖氨酸盐的质量浓度为10~30%的水溶液,其使用温度为25~65℃;热解吸再生温度为115~125℃,再生时间为80~100min;吸收的二氧化碳为纯二氧化碳或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负荷不低于1.5molCO2/mol ILs;所述二氧化碳吸收剂利用1-胺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或1-胺乙基-3-甲基咪唑溴盐,通过OH型离子交换树脂将溴离子置换成羟基,再将产物与等摩尔的赖氨酸中和反应而成。本发明的二氧化碳吸收剂,用于捕集或分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负荷高,且合成方法简便,再生性能稳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346109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80224.7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PC: B01J23/745 , C02F1/72 , B01J37/08 , B01J37/00 , C02F101/34 , C02F101/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表面活性剂改性载铁生物炭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由十三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无水氯化铁和玉米秸秆粉末经热解法制成,其中,十三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无水氯化铁和玉米秸秆粉末的质量比为(1~5):(8~12):(8~12),热解温度为500~800℃。本发明采用热解法制备的改性载铁生物炭,通过引入十三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调控载铁生物炭异质界面的内建电场,提高过氧乙酸活化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效率,强化Fe(II)/Fe(III)的氧化还原循环,加速Fe(II)再生,同时生物炭中的含氧官能团可以作为电子转移供体促进电子转移,相较于未改性的载铁生物炭催化剂,能在中性条件下更高效的活化过氧乙酸产生高活性自由基降解水中抗生素。
-
公开(公告)号:CN115671959B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211421130.3
申请日:2022-11-14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PC: B01D53/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功能化离子液体/水二元固液相变吸收体系及其应用,该吸收体系为功能化离子液体异氟尔酮二胺咪唑与水组成的二元吸收体系,其中,[IPDAH][Im]的总浓度为0.5~1.25mol/L;该体系吸收二氧化碳温度为30~60℃,吸收负荷为1.0~1.18mol/吸收剂。在水相中吸收CO2即可发生固液分相,CO2产物为晶体粉末,易分离再生,其在120℃热解吸90~120min的再生效率为90~95%。本体系采用的吸收剂为功能化离子液体,具有吸收负荷高、效率快的优势,且无需引入分相剂即可发生固液相变,避免了引入分相剂可能造成的溶剂挥发损耗、富液粘度大、不利于产物分离再生的难题,预期可突破现有相变吸收技术的瓶颈,为高效低能耗碳捕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