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波透明罩及制造无线电波透明罩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15686A

    公开(公告)日:2019-10-11

    申请号:CN201910237567.3

    申请日:2019-0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电波透明罩和制造无线电波透明罩的方法,无线电波透明罩构造为布置在无线电波雷达装置中的无线电波的路径中。该无线电波透明罩由无线电波通过的合成塑料成型产品制成。该成型产品包括:第一层,其包括在第一层的背侧上的突起;和第二层,其形成在第一层的背侧上。第二层的背表面包括在进行注射成型时形成的浇口标记。成型产品的每个浇口标记的面积小于或等于十六平方厘米。

    用于车辆的装饰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44559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780064106.X

    申请日:2017-0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徽标(30)(车辆装饰件),其包括装饰主体(31)和加热器(55)。装饰主体(31)构造为在来自毫米波雷达的毫米波的传输方向上的前侧处安装于车辆以装饰车辆并且装饰主体具有毫米波透过性。加热器(55)具有在通电时发热的加热元件(57)。加热元件(5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毫米波在加热器(55)中的照射区域(Z1)中。作为降低毫米波穿过加热器(55)的衰减的毫米波衰减降低构造,加热元件(57)以这样的状态结合在加热器(55)中:加热元件(57)占据照射区域(Z1)的部分的面积与照射区域(Z1)的面积的面积比例设定为使得毫米波的衰减量小于或等于允许值。

    用于车辆的装饰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96830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111115032.2

    申请日:2017-0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装饰件,包括:装饰主体,其构造为在来自毫米波雷达的毫米波的传输方向上的前侧处安装于车辆以装饰车辆并且具有毫米波透过性,其中装饰主体包括:透明构件,其由塑料制成,基部,其由塑料制成并位于透明构件的传输方向上的后侧,以及装饰层,其位于透明构件与基部之间,基部分为前基部和后基部,后基部在传输方向上位于前基部的后侧,前基部和后基部彼此连接,前基部包括突起,突起在传输方向上向前突出,并且形成在突起后面位置处的前基部的传输方向上的后表面中的凹陷填充有与基部相同的塑料。

    用于车辆的装饰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44559B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1780064106.X

    申请日:2017-0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徽标(30)(车辆装饰件),其包括装饰主体(31)和加热器(55)。装饰主体(31)构造为在来自毫米波雷达的毫米波的传输方向上的前侧处安装于车辆以装饰车辆并且装饰主体具有毫米波透过性。加热器(55)具有在通电时发热的加热元件(57)。加热元件(5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毫米波在加热器(55)中的照射区域(Z1)中。作为降低毫米波穿过加热器(55)的衰减的毫米波衰减降低构造,加热元件(57)以这样的状态结合在加热器(55)中:加热元件(57)占据照射区域(Z1)的部分的面积与照射区域(Z1)的面积的面积比例设定为使得毫米波的衰减量小于或等于允许值。

    无线电波透射罩
    2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561924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804414.X

    申请日:2018-0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电波透射罩,该无线电波透射罩包括壳罩主体,该壳罩主体具有:透明的第一壳罩层,其由塑料材料制成;基材层,其由塑料材料制成,基材层的正面位于第一壳罩层的背面与基材层的背面之间;以及着色层,其设置在第一壳罩层与基材层之间,其中,壳罩主体的外周与中央之间设置有开口,该开口沿厚度方向至少延伸穿过基材层和着色层,并且该开口在基材层的背面上开口。

    无线电波透射罩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305121A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810817204.2

    申请日:2018-0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电波透射罩,其包括壳罩主体,壳罩主体具有透明的第一壳罩层、着色的第二壳罩层以及基材层。第二壳罩层形成在第一壳罩层的背面上。基材层形成在第二壳罩层的背面上。在壳罩主体的外周与中央之间设置有开口。开口沿厚度方向至少延伸穿过基材层和第二壳罩层,并且开口在基材层的背面上开口。基材层和第二壳罩层通过凹突配合而接合在一起,从而在开口周围形成密封部分。密封部分密封基材层与第二壳罩层之间的间隙。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