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450276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898285.4
申请日:2016-10-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改性材料,由富锂材料(Li[Li(1-x-2y)/3NixCoyMn(2-2x-y)/3]O2;0.1≤x≤0.18,0.05≤y≤0.14)和三元材料(LiNi1-w-zMnwCozO2;0.1≤w≤0.33,0.1≤z≤0.33)组成;所述富锂材料和三元材料均匀分散。这种电极改性材料比容量较高,由其制得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较优的循环性能。本发明通过简单的前驱体混合及加锂,获得一种新的电极改性材料,通过改变锂含量就可以调控电极改性材料的性能,得到的电极改性材料比容量较高,由其制得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较优的循环性能。同时,制备过程简单,工艺成熟,可控性高,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9209786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310764399.X
申请日:2023-06-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2J7/0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富锂锰基正极工作电压恢复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应用于锂电池领域。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包括判断富锂锰基正极对应的锂电池的工作电压是否小于锂电池的预设工作电压,若是则在当前锂电池放电结束之后采用第一充电参数对当前锂电池进行若干轮第一充电操作;每一轮第一充电操作将当前锂电池充电至第一预设电压,采用第二充电参数对当前锂电池进行若干轮第二充电操作;每一轮第二充电操作将当前锂电池充电至第二预设电压;采用预设放电参数将当前锂电池放电至第三预设电压,对当前锂电池工作电压进行检测,以确定锂电池工作电压是否恢复。本申请能够使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在经过长循环后破坏的结构进行恢复,从而提升锂电池工作电压。
-
公开(公告)号:CN118486881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415287.8
申请日:2024-04-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10/0525 , H01M10/0585 , H01M4/1391 , H01M4/36 , H01M4/48 , H01M4/505 , H01M4/587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富锂锰基/硅基全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该全电池包括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负极极片包括负极材料,负极材料包括氧化亚硅和石墨,氧化亚硅占负极材料的质量百分数为55~85%,石墨占负极材料的质量百分数为15~45%。制备方法:制备正极极片;取负极材料氧化亚硅和石墨,使二者的含量满足上述质量百分数,通过负极材料制备负极极片;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层叠设置形成上述全电池。本公开通过在负极材料的纯氧化亚硅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石墨,缓解了严重的体积膨胀,改善了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提升了全电池的首圈库伦效率,兼顾高能量密度的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6666616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210157606.0
申请日:2022-02-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4/131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钴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所述无钴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内含有类层状结构的贫锂相LiaM2‑aO2和富锂相Li2M’O3;本申请提供的正极材料在贫锂相和富锂相的协同作用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钴层状正极材料能量密度低、首次库伦效率低和锂的利用率低等问题。采用这种新型无钴层状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可以获得更低成本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11661880B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010548859.1
申请日:2020-06-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5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具有式(1)所示结构:LixNiaCobMncO2 式(1);其中,0.08<a<0.3,0.05<b<0.15,0.5<c<0.6;1.1<x<1.3。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正极材料,能够有效提高电池的比容量、比能量密度、容量/能量保持率。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简单易行,便于规模化生产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555559A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111102738.5
申请日:2021-09-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如(Ⅰ)所示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表面均包覆高导电性纳米金属颗粒。本申请还提供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申请采用纳米金属浸渍法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表面和二次球表面形成一层高导电性纳米金属颗粒包覆层,这样在材料内部形成新的导电网络从而提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电导率,提高富锂材料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003615A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110183314.X
申请日:2021-02-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1G53/00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熵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高熵正极材料具有下式所示通式:Li1+aAxByCzDbO2McNd;其中,A为+2价金属元素,B为+3价金属元素,C为+4价金属元素,D为+5价金属元素,M为+7价元素,N为+8价元素;0≤a<1,0<x<1,0<y<1,0<z<1,0<b<1,0<c<1,d>0。本发明从材料本身结构出发设计出上述高熵正极材料,与传统正极材料相比,具有高的放电比容量同时在循环过程中结构稳定,无氧气析出,从而使得高容量正极材料应用于高比能长循环锂电池体系成为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高容量正极材料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结构稳定性(产气)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946571B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1711158982.7
申请日:2017-11-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36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富锂氧化物正极材料,该材料在温度为50~350度之间,其至少有一个晶胞参数(a,b,c)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在150~350℃条件下处理0.5~10小时后提高了该材料结构有序化程度,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更高放电比容量和更高放电电压。
-
公开(公告)号:CN111916728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2010679781.7
申请日:2020-07-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505 , H01M10/0525 , H01M4/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掺杂方法,包括:S1)将活性物质为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正极、包含碱金属盐的电解液与负极组装,得到电池;S2)将所述电池在室温下静置后,进行首圈充电活化,然后以0.01C~0.05C倍率放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电解液中添加碱金属盐,由于浓差效应、布朗运动等,在放电过程中碱金属将进入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掺杂进锂层,从而利用半径较大的碱金属离子的支柱效应和其抑制过渡金属离子进入四面体间隙的作用,缓解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的电压衰减,进而提高了材料的倍率性能;该方法为电化学掺杂方法,可通过控制碱金属盐的浓度、电池温度以及充放电条件,调节掺杂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6099236B
公开(公告)日:2019-09-24
申请号:CN201610714920.9
申请日:2016-08-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循环后的锂离子电池的富锂正极材料进行热处理,得到再生的正极材料。本发明对循环使用后的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富锂正极材料进行热处理,使得循环后的富锂材料恢复初始“超晶格”结构,能够重新作为正极材料使用,且恢复了初始电化学性能,从而使废弃电池材料得到回收利用,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有助于缓解环境和生态压力,同时还使废弃物得到资源合理化利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