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372414A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211198882.8
申请日:2022-09-29
Applicant: 陕西科技大学
IPC: G01N2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i3C2Tx MXene改性ZnO敏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首先通过酸刻蚀的方法得到单层Ti3C2Tx MXene,然后利用水热方法将Ti3C2Tx MXene与ZnO进行复合,Ti3C2Tx MXene不仅可以提高ZnO敏感材料对气体的强吸附,而且Ti3C2Tx MXene与ZnO之间的异质结构可以促进电子迁移,进一步提高了敏感材料的灵敏度,Ti3C2Tx MXene改性ZnO作为敏感材料具有高选择性、低工作温度、高稳定性等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4958466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703474.7
申请日:2022-06-21
Applicant: 陕西科技大学
IPC: C10M169/04 , C10N50/08 , C10N3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质纤维素‑MXene/聚四氟蜡限域自润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首先将聚四氟蜡分散于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液中,经过搅拌和机械破碎处理后加入预先制备好的MXene,再通过均匀化处理后得到MXene/PFW润滑添加剂;然后DES共溶剂溶解杨木粉,经过原位再生法制得木质纤维素树脂浆料;经过均匀混合后的LC‑MXene/PFW前驱体浆料具有优异的分散稳定性,再生木质素‑纤维素通过氢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相互纠缠的网络结构以及MXene表面的活性官能团与其形成的次级氢键赋予LC‑MXene/PFW薄膜较高的力学强度,使其可以维持固定形态而不会被破坏;本发明所制备的LC‑MXene/PFW薄膜具有质量轻,高耐磨及良好的自润滑特性,在耐磨及润滑材料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874454A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733125.X
申请日:2022-06-27
Applicant: 陕西科技大学
IPC: C08G8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石墨烯接枝功能化ZIF‑8润滑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按将锌盐和2‑甲基咪唑分别溶解到甲醇中,混合后充分搅拌,然后离心、洗涤、干燥得到ZIF‑8粉末;步骤二、将ZIF‑8粉末加入到tris缓冲液中,超声分散后加入盐酸多巴胺,搅拌反应,然后离心、洗涤、干燥得到功能化ZIF‑8;步骤三、采用细胞破碎仪对氧化石墨烯进行破碎,将破碎后的氧化石墨烯与功能化的ZIF‑8按质量比为(0.3~3):1分散到甲醇溶液中,搅拌反应后离心、洗涤、真空干燥得到氧化石墨烯接枝功能化ZIF‑8复合材料;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不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节时节能,制备出具有高效、低磨损的润滑材料,且绿色、无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2813678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011638797.X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陕西科技大学
IPC: D06M11/45 , D06M11/49 , D06M11/44 , D06M13/188 , D06M101/06 , D06M101/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兼具耐磨和自修复功能的自清洁水滑石/纤维织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原位生长工艺,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棉织物、涤纶等不同种类织物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清洗干净,烘干后备用;其次,配置不同水滑石前驱液,搅拌均匀后,加入反应釜中;再其次,将不同种类的织物浸泡到上述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进行水热反应,在织物表面原位生长不同种类的水滑石;最后,将上述织物浸泡在硬脂酸的乙醇溶液中进行改性,得到一种耐磨自修复水滑石自清洁织物。不同种类水滑石在纤维束表面能够均匀生长,形成多孔微纳结构,所得织物具有优异的自清洁性能,接触角在155°以上,滚动角小于5°。
-
公开(公告)号:CN112694081A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2110061368.9
申请日:2021-01-18
Applicant: 陕西科技大学
IPC: C01B32/17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浓度碳纳米管浆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碳纳米管浆料在水环境中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制备方法包括:1)将质量比为(1:1)~(5:1)的碳纳米管粉末和离子液晶混合加入去离子水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2)将混合液置于反应釜中,在150~250℃下进行水热反应;3)水热反应后取出产物,即得到高浓度碳纳米管浆料;制备得到的高浓度碳纳米管浆料浓度高,分散性好,能够在常温条件下长期稳定保存6个月以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2216840A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2011089246.2
申请日:2020-10-13
Applicant: 陕西科技大学
IPC: H01M4/62 , H01M4/58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锂硫电池电极的二硫化钼/氮化钼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水热合成法,以商业化碳纳米管为主体,使二硫化钼长在主体上,并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二硫化钼部分氮化为氮化钼,形成具有二硫化钼/氮化钼异质结构的复合材料;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可重复性好,适用于商业化锂硫电池电极材料的应用;制备的二硫化钼/氮化钼异质结复合材料中,在0.2C电流下(1C=1672mA·g‑1),可逆放电容量为1100mAh·g‑1,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3.9%,即二硫化钼/氮化钼异质结复合电极材料具有优异的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能够满足商业化锂硫电池电极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685974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746873.7
申请日:2024-12-02
Applicant: 陕西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ZrO2/Ti4O7‑Al2O3/C复合纳米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制备氧化铝纳米棒并通过氢氧化钠改性,通过通过静电纺丝法在表面改性的氧化铝纳米棒表面引入了亲锂性的Ti、Zr元素,形成稳定的ZrO2/Ti4O7‑Al2O3复合纳米纤维织布,用石墨箔覆盖并高温碳化得到ZrO2/Ti4O7‑Al2O3/C复合纳米纤维材料,用作锂金属电池负极材料,有效抑制锂金属负极枝晶生长和体积膨胀,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采用本发明的ZrO2/Ti4O7‑Al2O3/C复合纳米纤维负极组装成半电池,有效抑制锂金属负极枝晶生长,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143109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310233080.4
申请日:2023-03-10
Applicant: 陕西科技大学
IPC: C01B32/186 , C01B32/162 , C01B3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纳米管/石墨烯/热解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镍泡沫上生长石墨烯得到石墨烯/镍泡沫;在石墨烯/镍泡沫内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得到碳纳米管/石墨烯多维杂化增强体;利用前驱体浸渍裂解法填充热解碳,制得碳纳米管/石墨烯/热解碳复合材料。本发明作为纳米碳构成的跨尺度增强体可对碳基体进行微米及纳米尺度上的全面改性和强化,制得轻质、高强韧、多功能碳基复合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882523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851780.4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陕西科技大学
IPC: H01M4/36 , H01M10/052 , H01M4/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熵MXene/LiNO3改性的全固态锂硫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全固态锂硫电池,高熵MXene/LiNO3改性的全固态锂硫复合正极材料,原料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20%~30%的单质硫粉,10%~20%的BP2000,45%~60%的LGPS电解质,5%~10%的高熵MXene以及1%~5%的LiNO3;通过添加高熵MXene(TiVNbMoC3)为正极内部的电子提供了路径,提高了传统全固态锂硫电池S正极的导电性,保证了正极内部的电子传输,显示出更高的放电比容量;同时补锂剂LiNO3及时补充了因为体积膨胀产生的死锂,缓解了因为死锂导致的过快容量衰减,提高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获得了更高的充放电比容量和更好的循环稳定性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18800891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851882.6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陕西科技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62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硒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锂硒复合材料原料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10%‑40%的活性硒物质、10%‑20%的电子导体、40%‑60%的硫化物电解质和1%‑10%的铁电材料;铁电材料包括LiNbO3或BaTiO3中的任一种或两者任意比例的混合物;本发明通过在锂硒复合材料中添加铁电材料,铁电材料由于自身发生极化,产生了内置电场,可以缓解全固态锂硒电池正极和电解质界面处的锂离子浓度,抑制了空间电荷层的进一步形成,从而提高了锂离子的传递效率,进而使电池的性能得到提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