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664853B
公开(公告)日:2018-05-04
申请号:CN201610085516.X
申请日:2016-02-15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成型活性炭的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孔外壳的核壳式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初步定型:制得颗粒状物料;(2)包覆:在颗粒状物料外层形成均匀的无机包覆层;(3)热处理:使物料中的有机粘结剂发生热分解,内核颗粒状物料的结构受到破坏,形成粉末;外层的无机包覆层形成坚硬的包覆层,保护粉末不漏出来;外层的木质原料烧失,在外壳表面上形成丰富的空隙结构;(4)筛分。本发明所制得的成型活性炭产品的内核为粉末状活性炭,具有多孔外壳,结合了粉末状活性炭和颗粒状活性炭的优点,既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又有良好的强度,并且操作过程简便,生产成本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05688810B
公开(公告)日:2018-03-16
申请号:CN201610085479.2
申请日:2016-02-15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成型活性炭的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核为粉末的载银颗粒状成型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初步定型:采用低浓度的有机粘结剂水溶液与粉末状活性炭混合,然后进行挤出成型,制得颗粒状物料;(2)包覆:在颗粒状物料外层形成均匀的载银无机包覆层;(3)热处理使物料中的有机粘结剂发生热分解,内核颗粒状物料的结构受到破坏,形成粉末;外层的无机包覆层形成坚硬的包覆层,保护粉末不漏出来;(4)筛分得到内核为粉末的颗粒状活性炭产品。本发明产品的内核为粉末状活性炭,结合了粉末状活性炭和颗粒状活性炭的优点,既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又有良好的强度。并且操作过程简便,生产成本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07433182A
公开(公告)日:2017-12-05
申请号:CN201710838218.8
申请日:2017-09-15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0/20 , B01J20/28021 , C01P2004/03 , C02F1/283 , C02F21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银耳蒂头制备炭微球的方法,其是将废弃银耳蒂头用水洗净,经干燥后研磨成粉,然后将所得银耳蒂头干粉与柠檬酸水溶液按比例混合后于反应釜中进行微波水热炭化反应,再经减压抽滤、淋洗、干燥、磨粉后,制得银耳蒂头水热炭微球。本发明首次以不可食用的银耳蒂头为碳源,利用微波水热炭化技术,在温和条件下经一步反应实现了银耳蒂头水热炭微球的高效可控制备,且所制备的银耳蒂头水热炭微球形貌较规整,具有高含碳量、低灰分、高热值和高吸附活性等特点,其实现了银耳行业废弃物的高附加值转化,开发了一条银耳废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02500317B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1110285852.6
申请日:2011-09-23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用健康活性炭的制备方法,主要步骤为:(1)植物原料的机械力化学技术的预处理;(2)植物多糖提取物的提取;(3)植物多糖提取物和活性炭的均质复合;(4)冷冻干燥和后处理。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将活性炭与植物多糖提取物复合,得到的产品为健康活性炭颗粒。健康活性炭颗粒仍保持活性炭的吸附功能和植物多糖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可以吸附除去体内的有害物质与多余的营养物质,且产品口感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02500317A
公开(公告)日:2012-06-20
申请号:CN201110285852.6
申请日:2011-09-23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用健康活性炭的制备方法,主要步骤为:(1)植物原料的机械力化学技术的预处理;(2)植物多糖提取物的提取;(3)植物多糖提取物和活性炭的均质复合;(4)冷冻干燥和后处理。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将活性炭与植物多糖提取物复合,得到的产品为健康活性炭颗粒。健康活性炭颗粒仍保持活性炭的吸附功能和植物多糖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可以吸附除去体内的有害物质与多余的营养物质,且产品口感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10357096A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910674408.X
申请日:2019-07-25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01B32/324 , C01B32/3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碱/尿素溶解体系的掺氮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在低温碱/尿素溶解体系中加入植物原料,碱与水都能与纤维素中的羟基在分子间和分子内形成新的氢键,使得纤维素溶解,同时加入富氮化合物,可以与植物原料内部的芳香烃基、脂肪烃基和羟甲基等基团产生交联反应,形成三维状聚合物,有利于在活性炭材料表面原位形成稳定的结构氮,提高活性炭的氮掺杂量。同时在碱的活化作用下,热处理过程中植物原料和三维状聚合物形成活性炭的骨架结构,有利于提高活性炭产品的比表面积。因此,本发明可制得兼具“高比表面积”和“高掺氮量”的活性炭产品,并且该工艺具有绿色环保、操作简单、产品可再生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342513A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910674466.2
申请日:2019-07-25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01B32/348 , C01B32/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三聚氰胺废弃物制备氮掺杂颗粒活性炭的方法,碱/尿素体系溶解植物原料中的纤维素,形成粘结物质,促进塑化成型;同时碱作为制备活性炭的活化剂,对植物原料具有脱水、催化及侵蚀作用,得到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发达的活性炭。三聚氰胺废弃物进入到植物原料的孔隙内部,与植物原料中的甲氧基、酚羟基和脂肪烃基等活性基团发生化学交联,形成交联物,有利于原位生成含氮量高的颗粒活性炭。本发明是一种绿色、节能降耗和低碳环保的新技术。
-
公开(公告)号:CN105597680A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610085476.9
申请日:2016-02-15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0/20 , B01J20/28 , B01J20/30 , B01J20/280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成型活性炭的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核为粉末的核壳式颗粒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初步定型:采用低浓度的有机粘结剂水溶液与粉末状活性炭混合,然后进行挤出成型,制得颗粒状物料;(2)包覆:在颗粒状物料外层形成均匀的无机包覆层;(3)热处理:使物料中的有机粘结剂发生热分解,内核颗粒状物料的结构受到破坏,形成粉末;外层的无机包覆层形成坚硬的包覆层,保护粉末不漏出来;(4)筛分:得到内核为粉末的颗粒状活性炭产品。本发明所制得的成型活性炭产品的内核为粉末状活性炭,结合了粉末状活性炭和颗粒状活性炭的优点,既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又有良好的强度,并且操作过程简便,生产成本较低。
-
-
公开(公告)号:CN102432686A
公开(公告)日:2012-05-02
申请号:CN201110246796.5
申请日:2011-08-26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纳米纤维素及其制备方法,它是由纤维素与金属盐—高沸点醇溶液反应得到的。该方法金属盐用量少,反应条件温和,对纤维素降解损伤小,设备腐蚀性小,且操作简单,收率高。经金属盐的醇溶液处理后降解纤维素的无定形区,使纤维素的聚合度下降,结晶度大大提高,同时增加了纤维素的比表面积和化学活性。获得的微纳米纤维素为棒状,网状结构,机械强度好,有利于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