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模具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863056B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111033434.8

    申请日:2021-09-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热模具,包括:加热模板,加热模板具有成型模腔,成型模腔内用于放置待成型件;蒸汽加热管路,嵌设在加热模板内,蒸汽加热管路与成型模腔相对设置,蒸汽加热管路具有相互连通的进口和出口,进口和出口间隔设置,进口和出口之间具有多个依次连通的加热支路,蒸汽加热管路为圆管;其中,蒸汽加热管路的流通截面的中心与成型模腔之间距离为H,蒸汽加热管路的直径为φ,相邻两个加热支路之间的距离为S,加热模板的导热系数为λ,蒸汽加热管路的上述参数满足的关系式为: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加热模具内的蒸汽加热管路的设计方法的试模周期长的技术问题。

    加热模具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863057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11034617.1

    申请日:2021-09-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热模具,加热模具包括:加热模板,加热模板具有成型模腔,成型模腔内用于放置待成型件;蒸汽加热管路,嵌设在加热模板内,蒸汽加热管路与成型模腔相对设置;其中,蒸汽加热管路内通入的蒸汽温度为T汽,加热模板的材料的导热系数为λ,成型模腔的总面积为A总;蒸汽加热管路的流通截面的周长为l截、蒸汽加热管路的壁面与成型模腔的壁面之间的距离为δ和蒸汽加热管路的总长度为L之间满足的关系式为: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加热模具内的蒸汽加热管路的设计方法的试模周期长的技术问题。

    一种线圈与磁条组装配结构及电加热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3630923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1056923.5

    申请日:2021-09-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与磁条组装配结构及电加热设备,包括:线圈,呈圆形设置;磁条组,包括若干磁条,若干所述磁条设置在所述线圈上;其中,所述线圈与所述磁条组满足:m(a‑0.06r)+l(0.11l‑0.23r)+r(b‑0.22r)+n(c+1.12r‑n)≥617,其中:m代表磁条的宽度,r代表所述磁条靠近所述线圈中心的一端到线圈的中心的距离;l代表所述磁条的长度;n代表所述磁条的数量;其中,6≤a≤7,22≤b≤23,37≤c≤38。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当线圈尺寸确定时,限定磁条数量、尺寸及放置位置,进而可以在线圈功率一定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热效率,通过试验,当采用上述的设置方式后,本发明中的热效率有所提高。

    电暖器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154506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565473.6

    申请日:2021-05-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暖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电暖器,该电暖器包括:主体,内部设置有竖向风道;凸起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顶部的中间区域,所述凸起部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竖向风道相连通;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凸起部的高度为h1,所述主体的高度为h2,其中:如此设置,因工艺原因发热体的两端会不发热,使得整个发热体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存在两端温度低中间区域温度高的情况,导致出风口和主体的中间区域温度相对较高,通过在中间区域设置凸起部,从而强化中间区域的烟囱效应,强化对流换热,中间区域空气流动速率增加,空气温度降低,局部高温区域温度降低,进而减小两端与中间区域的温差,同时保证安全稳定运行。

    注塑模部件及其加热管的功率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76517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187861.5

    申请日:2021-02-18

    Inventor: 于博 骆玉叶 张健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模具领域,提供一种注塑模部件及其加热管的功率设计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部件包括模体和多根加热管,模体上具有按m排n列分布的多个第一模腔,各排第一模腔沿第一方向分布,各列第一模腔沿第二方向分布,多根加热管中的至少m+1根沿第一方向分布成m+1排,多根加热管中的至少n+1根沿第二方向分布成n+1列,多根加热管围成有m×n个空间,各第一模腔与各空间一一对应。本发明根据第一模腔、端面以及加热管之间的尺寸参数来设计各加热管的功率关系,不仅有利于使各第一模腔得到均匀受热,有利于提升成型质量,而且有利于减少加热管的设计实验次数,有利于快速确定各加热管的功率。

    储液罐、压缩机、空调器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195104B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1810064572.4

    申请日:2018-01-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储液罐、压缩机、空调器。该储液罐,包括壳体和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壳体连接,且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形成的空腔内,还包括溢流结构,所述溢流结构使所述壳体的连接管插入端的区域分成第一储液区和第二储液区,以使所述第一储液区中的液态冷媒及润滑油混合物在液位上升至预设高度后能够经由所述溢流结构从所述第一储液区分流至所述第二储液区。根据本发明的储液罐、压缩机、空调器,既保证了压缩机的回油顺畅,又避免了吸气带液现象的产生,满足宽环温运行热泵系统的需求。

    基于电暖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260398B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1910515146.2

    申请日:2019-06-1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电暖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系统,获取人体活动状态信号,人体活动状态信号表征人体在电暖器前的静坐或站立状态;根据人体活动状态信号和预设的人体活动状态与工作模式对应关系确定电暖器的工作模式;根据工作模式和预设的工作模式与运行参数对应关系控制电暖器的驱动装置根据运行参数驱动电暖器的电热膜片运行。基于人体的活动状态自动调节控制电热膜片的转动方式,实现取暖效果的智能控制,控制准确性高。

    一种加热组件及饭煲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839240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735144.7

    申请日:2020-07-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热组件及饭煲,其中加热组件包括锅体,锅体底面在中心处设置有主热源,锅体外围设置有副热源;主热源使锅体中心处形成有主涡流,主涡流从底面中心处向上流动后向外侧扩散并沿锅体侧面回流;副热源使锅体底部边缘处形成有副涡流,副涡流和主涡流流向相反。本发明所述的加热组件,通过主、副涡流的相互配合,加快热平衡速率。

    一种磁条与线圈装配结构及烹饪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1818686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10739280.3

    申请日:2020-07-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条与线圈装配结构及烹饪设备,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包括导线密集区以及导线疏松区;磁条,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线圈上,所述磁条具有与所述导线密集区相对应的磁条加强区,以及与所述导线疏松区相对应的磁条减弱区。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磁条加强区,使得在线圈上的导线密集区可以获得更多的磁通密度,同时由于对应区域线圈更为密集,因此可以产生更大的磁通量,进而使得线圈密集区中具有更大的磁通量,从而取得更好的加热效果。

    一种电暖器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486500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2010459539.9

    申请日:2020-05-26

    Inventor: 于博 张健 赵万东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电暖器,包括:壳体,包括容纳腔和散热口,所述散热口沿所述壳体的侧向设置并与所述容纳腔连通;发热板,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发热面和第二发热面,所述第一发热面朝向所述散热口设置,所述第一发热面的表面辐射率高于所述第二发热面的表面辐射率。在壳体内设置带有不同表面辐射率表面的发热板,发热板将辐射率高的一面朝向散热口,通过热辐射的形式,向取暖区域高效传递热量,快速提高取暖区域的温度,辐射率低的一面朝向背向散热口设置,降低向壳体传导的热量,降低热量散失,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性能的单向传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