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474280B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780006661.7
申请日:2017-01-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ECU(20)在发动机(11)启动后,通过加热器部(35)的加热,实施PM传感器(15)的第1恢复处理,在第1恢复处理后的规定的电压施加期间,向检测电极(36a、36b)持续地施加电压。ECU(20)在施加了电压的状态下使PM向绝缘基板(32)附着,在电压施加期间经过的时点,判断绝缘基板(32)上的PM的附着量。ECU(20),在电压施加期间以外,在规定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判断绝缘基板(32)上的PM的附着量是否为过剩判断阈值以上。ECU(20)在判断为PM的附着量为过剩判断阈值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加热器部(35)的加热,实施PM传感器(15)的第2恢复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4823044B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380059214.X
申请日:2013-11-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nventor: 荒木贵司
IPC: G01N27/41 , G01N27/4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403 , G01N27/4077
Abstract: 气体传感器(1)具备传感器元件(2)、壳体(201)设置有气体导入部(271)。元件罩(3)具有内部罩(4)和外部罩(5)。在外部罩(5)上设置有外部导入开口部(52)。在内部罩(4)上设置有:内部导入开口部(42);以及百叶部(44),从内部导入开口部(42)的轴向前端侧(X1)的端部(421)向内部罩(4)的内侧折弯,朝向轴向基端侧(X2)而形成。在将百叶部(44)向与内部导入开口部(42)相同的平面上进行投影的情况下,百叶部(44)的一对侧端缘相对于从百叶部(44)的根部侧朝向前端侧的百叶形成方向大致平行,并形成为大致直线状。(13)以及元件罩(3)。在传感器元件(2)的前端部
-
公开(公告)号:CN105829879A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申请号:CN201480068605.2
申请日:2014-12-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G01N27/4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419 , G01N27/4071 , G01N27/409 , G01N27/41 , G01N33/0036 , G01N33/0037 , Y02A50/245
Abstract: 气体传感器具备固体电解质体、气体室、基准气体室、泵单元、监视器单元以及传感器单元。在泵电极、监视器电极以及传感器电极设置于固体电解质体的位置中,与气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W)上的气体室的空间宽度(W0)一定。在将泵电极的宽度设为W1时,监视器电极与传感器电极之间的间隙(S)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位置(O2)相对于泵电极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O1)的偏离量ΔX1具有ΔX1≤1/4W1的关系。并且,距离泵电极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位置(O1)的、监视器电极的侧面的位置以及传感器电极的侧面的位置ΔY1具有ΔY1≤1/2W1的关系。
-
公开(公告)号:CN108474280A
公开(公告)日:2018-08-31
申请号:CN201780006661.7
申请日:2017-01-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ECU(20)在发动机(11)启动后,通过加热器部(35)的加热,实施PM传感器(15)的第1恢复处理,在第1恢复处理后的规定的电压施加期间,向检测电极(36a、36b)持续地施加电压。ECU(20)在施加了电压的状态下使PM向绝缘基板(32)附着,在电压施加期间经过的时点,判断绝缘基板(32)上的PM的附着量。ECU(20),在电压施加期间以外,在规定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判断绝缘基板(32)上的PM的附着量是否为过剩判断阈值以上。ECU(20)在判断为PM的附着量为过剩判断阈值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加热器部(35)的加热,实施PM传感器(15)的第2恢复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8138620A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680061495.6
申请日:2016-10-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颗粒状物质检测装置(20)具备供内燃机的排气中所含的颗粒状物质附着的元件部(41)、加热元件部(41)的加热器(44)、基于元件部(41)的电特性测量颗粒状物质的量的检测部(31、32)、以及控制加热器44的动作的控制部(31、33),控制部(31、33)在除了使颗粒状物质向元件部(41)附着的期间以外的规定期间,按照以使得元件部(41)的温度比排气的温度高且比元件部(41)热劣化的规定温度低的方式被预先设定的规定控制量,使加热器(44)动作。
-
公开(公告)号:CN108138619A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680061175.0
申请日:2016-10-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提供一种检测粒子状物质的装置。在该装置中,由推测部(60、70)推测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的水量。通过第1温度控制部(60B),在推测出的水量比排水阈值多的情况下,由加热器将元件部加热到不论沾水量如何都不发生沾水破裂的温度域。此外,通过排水判定部(70C),在推测出的水量不到排水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排气通路的排水完成。进而,通过第2温度控制部(60C),在判定为上述排水完成的情况下,由加热器将元件部在疏水温度域中加热规定期间,该疏水温度域比粒子状物质开始燃烧的温度低且在该疏水温度域中附着在元件部上的水疏水。
-
公开(公告)号:CN104797931B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380060519.2
申请日:2013-11-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G01N27/41 , G01N27/4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4077 , G01M15/102 , G01N33/0009
Abstract: 气体传感器(1)具备传感器元件(2)、套(13)和元件罩(3)。在传感器元件(2)的前端部(201),设置有用于向其内部导入被测定气体的气体导入部(271)。元件罩(3)具有配设为覆盖传感器元件(2)的前端部(201)的内罩(4)、以及在内罩(4)的外侧配设的外罩(5)。在外罩(5),设置有用于向外罩(5)内导入被测定气体的外导入开口部(52)。在内罩(4),设置有用于向内罩(4)内导入被测定气体的内导入开口部(42)。传感器元件(2)的气体导入部(271)的轴向中间位置(C1)与内罩(4)的内导入开口部(42)的轴向基端位置(D1)相比处于轴向基端侧(X2)。
-
公开(公告)号:CN104823044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380059214.X
申请日:2013-11-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nventor: 荒木贵司
IPC: G01N27/41 , G01N27/4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403 , G01N27/4077
Abstract: 气体传感器(1)具备传感器元件(2)、壳体(13)以及元件罩(3)。在传感器元件(2)的前端部(201)设置有气体导入部(271)。元件罩(3)具有内部罩(4)和外部罩(5)。在外部罩(5)上设置有外部导入开口部(52)。在内部罩(4)上设置有:内部导入开口部(42);以及百叶部(44),从内部导入开口部(42)的轴向前端侧(X1)的端部(421)向内部罩(4)的内侧折弯,朝向轴向基端侧(X2)而形成。在将百叶部(44)向与内部导入开口部(42)相同的平面上进行投影的情况下,百叶部(44)的一对侧端缘相对于从百叶部(44)的根部侧朝向前端侧的百叶形成方向大致平行,并形成为大致直线状。
-
公开(公告)号:CN111406207B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1880076521.1
申请日:2018-11-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传感器装置(S)具备:以传感器元件(2)的检测部(21)位于轴向(X)的前端侧的方式进行保持的壳体(H);以及配设于其前端侧的元件罩(1)。元件罩(1)在内罩(11)的侧面(111)以及前端面(112)具有内侧面孔(11a)以及内前端面孔(11b),在外罩(12)的侧面(121)具有外侧面孔(21a),外侧面孔(21a)的前端位置位于比内罩(11)的前端位置靠前端侧的位置。在内罩(11)的外侧面与外罩(12)的内侧面之间,在前端侧具有大间隙部(31),在基端侧具有小间隙部(32),并设置将大间隙部(31)与小间隙部(32)无台阶地连接的形状的流路(3)。
-
公开(公告)号:CN108138625B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1680061513.0
申请日:2016-10-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提供颗粒状物质检测装置。在该装置中,具备供发动机(20)的排气中所含的PM附着的元件部(41)、加热元件部(41)的加热器(44)、基于元件部(41)的电特性检测PM的量的量检测部、检测元件部(41)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该装置还具备第1温度控制部(70(P1))以及第2温度控制部(70(P2))。第1温度控制部(70(P1))在除了PM向元件部(41)附着的期间以外的第1期间,基于检测出的元件部(41)的温度,利用加热器(44),将元件部(41)加热为PM所含的可溶性有机成分燃烧且PM所含的灰成分不熔解的第1温度区域。第1期间为除了PM向元件部(41)附着的期间以外的期间。另外,第2温度控制部(70(P2))在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基于检测出的元件部(41)的温度,利用加热器(44),将元件部(41)加热为高于第1温度区域且PM所含的煤燃烧的第2温度区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