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系统
    1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35715B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0880112720.X

    申请日:2008-10-15

    Abstract: 不会发生由污泥成分向传热面的附着带来的热交换效率的下降,并且也不发生基于污泥的流路的网眼堵塞而有效地对污泥进行热处理。通过反应器(14)在规定的压力下将污泥加热并进行热处理。用预热装置(13)对于该反应器(14)的热处理前的污泥进行预热。该预热装置(13)是将连接在向反应器(14)供给的污泥的供给路径上的直接热交换器部(15)、和连接在来自反应器(14)的热处理后的污泥的排出路径上的蒸发器部(16)一体化的装置,它们的内部保持为比反应器(14)低的压力。导入到直接热交换器部(15)中的热处理前的污泥通过与从通过排出路径导入到蒸发器部(16)中的热处理后的污泥产生的蒸气直接接触而被预热。

    固液分离系统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30545A

    公开(公告)日:2010-09-15

    申请号:CN201010117679.4

    申请日:2010-0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1/38 C02F1/56 C02F2209/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液分离系统,该系统具备:向原水中注入将原水中的固体凝聚的凝聚剂注入装置(13);向注入了凝聚剂的原水中注入将利用凝聚剂形成的絮状物固化或强化的助凝剂的第1助凝剂注入装置(16);以及具有絮状物形成部和固体回收部的离心分离装置(18),所述絮状物形成部将注入了助凝剂的原水在内部旋转并将原水中的固体形成絮状物,所述固体回收部以比该絮状物形成部更快的速度将原水旋转并从原水中分离絮状物。

    固液分离系统
    1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039061B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010510771.7

    申请日:2010-10-13

    Abstract: 固液分离系统具有:絮凝物形成槽,该絮凝物形成槽在内部并列多个搁板而具有迂流水道,在原水流入时,该迂流水道使流入的原水在2个搁板间、和搁板的端部与絮凝物形成槽的内壁之间迂回流动,使含有在该迂流水道中形成的絮凝物的原水流出;固液分离装置,当从絮凝物形成槽流出的原水流入时,该固液分离装置利用离心力从原水中分离出作为固形物的絮凝物,搁板的端部与絮凝物形成槽的壁面之间的间隔,比形成迂流水道的2个搁板的间隔小。

    生物传感器型异常水质监控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206191B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申请号:CN200610168604.2

    申请日:2006-12-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生物传感器型异常水质监控装置,其可以容易且适当地控制为了恢复生物传感器内微生物的活性而供给的基质溶液的基质浓度。在反应槽(10)中,保持在微生物膜(13)中的微生物与混合水反应,通过输出转换部(27)将对应于混合水中的溶解氧量的电流信号从溶解氧电极(11)输出至供给量控制机构(28)。该机构(28)根据该电流信号的输入来控制阀(25)和定流量泵(26),将蓄留在活性调整用基质溶液保管容器(23)中的活性调整用基质溶液向管线(7)输出。由此,可以适当控制作为活性调整用基质的磷酸氢二钾(K2HPO4)的浓度,使微生物的数量稳定化。

    生物传感器型异常水质监控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206191A

    公开(公告)日:2008-06-25

    申请号:CN200610168604.2

    申请日:2006-12-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生物传感器型异常水质监控装置,其可以容易且适当地控制为了恢复生物传感器内微生物的活性而供给的基质溶液的基质浓度。在反应槽(10)中,保持在微生物膜(13)中的微生物与混合水反应,通过输出转换部(27)将对应于混合水中的溶解氧量的电流信号从溶解氧电极(11)输出至供给量控制机构(28)。该机构(28)根据该电流信号的输入来控制阀(25)和定流量泵(26),将蓄留在活性调整用基质溶液保管容器(23)中的活性调整用基质溶液向管线(7)输出。由此,可以适当控制作为活性调整用基质的磷酸氢二钾(K2HPO4)的浓度,使微生物的数量稳定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