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成型用的金属板、冲压成型装置和冲压部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867747B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1980013220.9

    申请日:2019-02-21

    Abstract: 提供以下技术,针对俯视观察时具有一个或者两个以上弯曲部的帽形截面形状的冲压部件,能够更加减少破裂、皱褶、尺寸精度降低之类的成型不良。冲压成型用的金属板(10)针对以在与弯曲部(1A)对应的区域中使与棱线对应的位置的线长和冲压部件形状(1)的顶板部(2)与纵壁部(3)之间的棱线的线长相等的方式将冲压部件形状在平面上展开的展开形状,成为针对与弯曲部(1A)对应的区域,为在比同顶板部(2)与弯曲凹侧的纵壁部(3)之间的棱线对应的位置靠弯曲凹侧的位置设定旋转中心(P),在面内,使与弯曲部(1A)对应的区域和其他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向弯曲凸侧的凸缘部(4)的位置的外缘的线长接近冲压部件形状的弯曲凸侧的凸缘部4外缘的线长的方向进行了旋转位移而得到的形状。

    冲压部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装置和冲压成型用的金属板

    公开(公告)号:CN111727089A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980013263.7

    申请日:2019-02-21

    Abstract: 提供冲压部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装置和冲压成型用的金属板,使沿着长度方向具有以向顶板部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的冲压部件,减少破裂、皱褶、尺寸精度降低之类的成型不良。具有:第1成型工序(9A),将金属板(10)冲压成型为具有伸出部(30A)的中间成型品(30),上述伸出部(30A)成为在侧视观察时以成为弯曲部(1A)的区域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作为弯曲位置而向面外弯曲并且处于顶板部(2)和纵壁部(3)的区域;和第2成型工序(9B),形成目标的冲压部件形状(1)。向面外弯曲的角度为在成为凸缘部的区域中冲压部件形状(1)的弯曲部(1A)处凸缘部(4)所成的角度以下。将伸出部(30A)设定为,在侧视观察时成为弯曲部(1A)的区域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处,伸出高度最高,成为顶板部(2)的区域中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与冲压部件形状(1)中的顶板部(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接近或一致。

    冲压成形装置及冲压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75624A

    公开(公告)日:2019-11-19

    申请号:CN201880019877.1

    申请日:2018-03-1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不产生压曲地减少在不具有凸缘部的部件形状中产生的纵壁部的翘曲。具备:在板厚方向上夹持顶板部的冲头及垫板;用于对纵壁部进行弯曲成形的弯曲刀;与弯曲刀在冲压方向上相对并限制被加工材料的端部的限动件。冲头由在冲压方向上能够弹性伸缩的第一缓冲部件支承。弯曲刀具有:上侧模部件及下侧模部件,隔开设定压缩量以上的间隔(D)而在冲压方向上相对配置;及第二缓冲部件,夹装在上侧模部件与下侧模部件之间,保持上述间隔(D)并能够以规定压力以上沿冲压方向收缩。第二缓冲部件的缓冲压力具有比第一缓冲部件的缓冲压力小且在纵壁部的弯曲成形时不收缩的缓冲压力。

    冲压成型模具的损伤评价装置以及损伤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81523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280020993.1

    申请日:2022-03-04

    Inventor: 三宅弘人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压成型模具的损伤评价装置具备:评价模具,设置于对金属材料进行冲压成型的冲压机内;和观察装置,观察构成评价模具的模具钢材及表面覆膜的损伤行为,评价模具具备:穿孔单元,在金属材料形成孔部;第一剪切单元,将形成有孔部的金属材料剪切成任意的金属部件形状;以及第二剪切单元,从金属材料切掉金属部件,穿孔单元、第一剪切单元及第二剪切单元的模具由模具钢材形成,并且具有能够更换为具有任意的材质且实施了任意的表面覆膜处理的其他模具的构造。

    剪切模具及冲压成形方法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175776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080097105.7

    申请日:2020-12-22

    Abstract: 提供一种防止超高张力钢板的剪切加工中的模具工具的损伤的剪切模具及使用该剪切模具的冲压成形方法。一种剪切模具,在具有多次剪切工序、通过冲压成形从金属板制造成形品的冲压加工中,在得到成形品时,用于沿着与所述金属板的第一剪切缘交叉的方向进行剪切加工,其中,通过能够拆卸的嵌装部构成与所述第一剪切缘的端部接触的区域附近的剪切刀。

    冲压成形装置及冲压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75625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1880022217.9

    申请日:2018-03-1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冲压中能不产生压曲如下技术:地减少纵壁部的翘曲。冲压成形为一方的纵壁部为直线状而另一方的纵壁部弯曲且没有凸缘部的帽形截面形状。具备夹持顶板部的冲头及垫板、用于对纵壁部进行弯曲成形的弯曲刀、与弯曲刀相对的限动件。冲头支承于第一缓冲部件。弯曲刀具有:上侧模部件及下侧模部件,隔开与纵壁部的高度的2%以上且6%以下的范围的设定压缩量相等的间隔(D)而在冲压方向上相对配置;及第二缓冲部件,夹装在上侧模部件与下侧模部件之间,保持上述间隔(D)并能够沿冲压方向压缩。第二缓冲部件的缓冲压力具有比第一缓冲部件的缓冲压力小且在纵壁部的弯曲成形时不压缩的缓冲压力。

    冲压成形部件以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88514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1980069487.X

    申请日:2019-06-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当俯视观察时具有L字形状、T字形状等的部件形状中的弯曲部处的纵壁部不易产生褶皱的冲压成形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冲压成形部件(20)具有顶板部(1)、与顶板部(1)连续的纵壁部(2)、以及凸缘部(3),并且具有当俯视观察时上述顶板部(1)与上述纵壁部(2)的边界部(5)的至少一部分随着朝向长边方向而向纵壁部2侧位移从而弯曲为凹状的弯曲部(4)。弯曲部(4)构成为在剖面形状中纵壁部(2)相对于顶板部(1)的倾斜角度θ[deg]满足下述式(1)。(1‑sinθ)/cosθ>0.95···(1)。

    冲压成型用的金属板、冲压成型装置和冲压部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867747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980013220.9

    申请日:2019-02-21

    Abstract: 提供以下技术,针对俯视观察时具有一个或者两个以上弯曲部的帽形截面形状的冲压部件,能够更加减少破裂、皱褶、尺寸精度降低之类的成型不良。冲压成型用的金属板(10)针对以在与弯曲部(1A)对应的区域中使与棱线对应的位置的线长和冲压部件形状(1)的顶板部(2)与纵壁部(3)之间的棱线的线长相等的方式将冲压部件形状在平面上展开的展开形状,成为针对与弯曲部(1A)对应的区域,为在比同顶板部(2)与弯曲凹侧的纵壁部(3)之间的棱线对应的位置靠弯曲凹侧的位置设定旋转中心(P),在面内,使与弯曲部(1A)对应的区域和其他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向弯曲凸侧的凸缘部(4)的位置的外缘的线长接近冲压部件形状的弯曲凸侧的凸缘部4外缘的线长的方向进行了旋转位移而得到的形状。

    冲压部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装置以及冲压成型用的金属板

    公开(公告)号:CN111836689A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980015815.8

    申请日:2019-02-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针对成型部件减少成型不良的冲压成型技术,该成型部件具有以从侧方观察时向凸缘部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该技术具有:第一成型工序(9A),将金属板(10)冲压成型为在纵壁部形成位置(13)以及凸缘部形成位置(14)具有起伏形状的中间成型品(40),该起伏形状具有沿着长边方向连续的凹凸形状,且凹凸形状的板厚方向的振幅随着朝向纵壁部(3)与凸缘部(4)的边界所对应的位置而逐渐变大;和第二成型工序(9B),对中间成型品(40)实施弯曲加工。中间成型品(40)中纵壁部(3)与凸缘部(4)的边界所对应的位置处的长边方向的线长、和冲压部件形状(1)中纵壁部(3)与凸缘部(4)的边界的长边方向的线长一致或接近。

    冲压成形装置及冲压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75625A

    公开(公告)日:2019-11-19

    申请号:CN201880022217.9

    申请日:2018-03-1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冲压中能不产生压曲如下技术:地减少纵壁部的翘曲。冲压成形为一方的纵壁部为直线状而另一方的纵壁部弯曲且没有凸缘部的帽形截面形状。具备夹持顶板部的冲头及垫板、用于对纵壁部进行弯曲成形的弯曲刀、与弯曲刀相对的限动件。冲头支承于第一缓冲部件。弯曲刀具有:上侧模部件及下侧模部件,隔开与纵壁部的高度的2%以上且6%以下的范围的设定压缩量相等的间隔(D)而在冲压方向上相对配置;及第二缓冲部件,夹装在上侧模部件与下侧模部件之间,保持上述间隔(D)并能够沿冲压方向压缩。第二缓冲部件的缓冲压力具有比第一缓冲部件的缓冲压力小且在纵壁部的弯曲成形时不压缩的缓冲压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