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712280A

    公开(公告)日:2014-04-09

    申请号:CN201310445256.9

    申请日:2013-09-26

    Abstract: 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组装性和功能性优异。室内机的过滤器机构(33)具有过滤器单元(50)。过滤器单元具有:过滤器引导件;保持于过滤器引导件的环状的空气过滤器;以及抑制空气过滤器的垂下的后过滤器防护件(80b)。空气过滤器包括上侧过滤器(70a)和下侧过滤器(70b)。过滤器引导件具有在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辊(62)和第二辊(63)、以及将二者连结的连结部件(61)。连结部件以在侧视观察时向上凸起的方式弯曲。后过滤器防护件具有后侧杆(81b)和后侧卡挂部(82b),后侧卡挂部固定于过滤器引导件并保持后侧杆。后侧杆在与第一辊(62)相比更靠近第二辊(63)的位置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下方支承下侧过滤器。

    涡环产生装置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752931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1980062875.5

    申请日:2019-09-25

    Abstract: 涡环产生装置具有成分供给口(60),该成分供给口(60)形成于空气通路(C)或所述放出口(25)的周围,将放出成分供给到空气中。成分供给口(60)的周向上的全长L1为放出口(25)的周向上的全长L2的1/2以上。

    漩涡产生装置
    1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714848B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1980060976.9

    申请日:2019-10-11

    Abstract: 一种漩涡产生装置(10),包括挤出机构(16),所述挤出机构将气体挤出,以将壳体(11)的气体通路(13)的气体从释放口(14)呈漩涡状释放,当将挤出体积设为V(m3),将释放口(14)的直径设为D(m),将直径为D且体积为V的圆柱的长度设为L(m),将吹出流速设为U(m/s)时,构成为满足下述关系:0.045≤D≤0.135,0.15≤L≤0.35,3≤U≤5。

    漩涡产生装置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714848A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1980060976.9

    申请日:2019-10-11

    Abstract: 一种漩涡产生装置(10),包括挤出机构(16),所述挤出机构将气体挤出,以将壳体(11)的气体通路(13)的气体从释放口(14)呈漩涡状释放,当将挤出体积设为V(m3),将释放口(14)的直径设为D(m),将直径为D且体积为V的圆柱的长度设为L(m),将吹出流速设为U(m/s)时,构成为满足下述关系:0.045≤D≤0.135,0.15≤L≤0.35,3≤U≤5。

    空调室内机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865625A

    公开(公告)日:2013-01-09

    申请号:CN201210232658.6

    申请日:2012-07-05

    Abstract: 一种空调室内机,在环形状的过滤器中,防止先从过滤器上游侧部分去除的尘埃经由刷附着于过滤器下游侧部分。过滤器(47)成形为环形状,从透过该过滤器的空气中去除尘埃。过滤器驱动部(55)能够使过滤器(47)环绕。刷(62)从过滤器(47)去除尘埃。过滤器(47)具有位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部分(47a)和位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下游侧部分(47b)。而且,过滤器驱动部(55)使过滤器(47)进行如下的往复动作:使过滤器(47)向第1方向环绕,去除上游侧部分(47a)的尘埃后,使过滤器(47)向第2方向环绕。在该往复动作中,刷(62)处于与过滤器(47)的上游侧部分(47a)接触的状态。

    控制系统
    19.
    发明公开
    控制系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980667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80062634.2

    申请日:2022-09-21

    Abstract: 控制系统(10)包括:摄像部(22),其取得包括对象物(T)的平面的图像;致动器(35),其对对象物(T)施加物理作用;以及控制部(70),其控制致动器(35)。控制部(70)具有设定部(72)和调节部(73)。设定部(72)利用所述平面上的四个以上不同的位置坐标和与该各位置坐标对应的致动器(35)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来设定将所述平面上的任意位置坐标变换为致动器(35)的方向的变换特性。调节部(73)利用对象物(T)在所述平面上的位置坐标和所述变换特性,来调节致动器(35)的方向,以使物理作用作用于对象物(T)。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