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063388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1136238.1
申请日:2018-09-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环境模拟的微气候建筑选址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目标地块的气候数据、水文数据和地形数据。根据气候数据、水文数据和地形数据建立目标地块的物理模型。将物理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离散成计算网格模型。构建CA模型对计算网格模型进行迭代计算,从而得到目标的物理变量。将目标地块划分为多个地块单元,从而得到每个地块单元的单元物理变量。通过大数据算法对单元物理变量与微气候建筑选址设计所需的环境变量进行匹配,从而得到单元物理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匹配度,再根据匹配度的高低从而得到每个地块单元的地块评分,进一步根据地块评分的高低从建筑库中选择适宜每个地块单元布置的建筑。
-
公开(公告)号:CN103259309B
公开(公告)日:2015-01-14
申请号:CN201310158464.0
申请日:2013-05-0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nventor: 杨丽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利用城市道路空间的生态发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蓄电池组,与蓄电池组电连接的至少一个充放电控制器,与所述充放电控制器电连接的多个路灯和至少一个发电设备,所述发电设备采用至少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和/或至少一个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和/或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设置在道路上方或设置在高架上、下方的至少一个构架上,所述构架设置在路灯杆之间,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还带有逆变器、测试仪表和计算机监控设备,用于对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监测和维护。
-
公开(公告)号:CN103791627A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申请号:CN201410060923.6
申请日:2014-02-2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nventor: 杨丽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节能热水的设计方法,属于太阳能技术应用、建筑节能设计领域。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分布范围广且相对均匀。本发明通过控制热水量的方式实施节能热水,在10分钟或更少时间内,提供56.8升的热水43.3℃。我国燃料资源储藏以煤比较丰富,但人均拥有量较低,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深化节能热水利用是解决建筑高能耗问题以及节约能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本发明则是同时通过控制时间、控制热水量、控制温度的方式以达到节能热水的作用,是节能热水系统的一次重要革新。响应了国际节能减排的口号,并以身作则,亲身示范,对节能事业起到了带头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758366A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410028930.8
申请日:2014-01-2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nventor: 杨丽
IPC: E04H1/12 , E04B1/343 , E04B2/74 , E04F13/074 , E04F15/0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家庭娱乐质量的建筑设计方法,通过举行晚宴、照明、电视电脑、家庭影院、烹饪美食的方式来提高家庭娱乐质量。通过高度的集成化设计,在家中营造出温馨的氛围,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影音是家庭娱乐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的影音集成系统将会产生不同的影音娱乐效果,因此影音集成将会直接影响到家庭娱乐的质量。本发明涉及家庭娱乐设施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生活的质量,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享受,对生活要求越来越精益求精。本发明所述方法提高了家庭娱乐的质量,以此更适应家庭生活的需求,从而营造精致的生活品质。
-
公开(公告)号:CN103259309A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1310158464.0
申请日:2013-05-0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nventor: 杨丽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利用城市道路空间的生态发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蓄电池组,与蓄电池组电连接的至少一个充放电控制器,与所述充放电控制器电连接的多个路灯和至少一个发电设备,所述发电设备采用至少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和/或至少一个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和/或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设置在道路上方或设置在高架上、下方的至少一个构架上,所述构架设置在路灯杆之间,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还带有逆变器、测试仪表和计算机监控设备,用于对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监测和维护。
-
公开(公告)号:CN109631265B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811637469.0
申请日:2018-12-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24F11/74 , F24F110/10 , F24F120/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型公共空间舒适度智能调节系统,该系统包括:多个人脸识别装置能够对多个区域内的人群进行人脸识别得到人群特征;多个温度检测部能够实时检测多个区域内的温度从而生成多个温度信号;至少一个空调出风口调节装置能够对大型公共空间的各区域进行温度调节;人工智能处理中心,多个人脸识别装置分别将各个区域对应的人群特征发送给人工智能处理中心,温度检测部分别将对应的温度信号发送给人工智能处理中心,人工智能处理中心生成风量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出风口调节装置动作,并根据指令实施预定时间后的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对该风量控制指令基于人工智能不断调整和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温度,且节能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09113183B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1811136017.4
申请日:2018-09-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大跨度自成型式悬索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地基上安装基础。将多个绞支座的一端安装在基础上;将多个锚锭埋置在基础上。将配重体的一端的底部安装在绞支座的另一端上,从而通过绞支座与地基相连接。将液压千斤顶安装在配重体的另一端的底部。对配重体进行细部施工。将液压千斤顶加压,从而使得配重体被顶起并且绕着绞支座旋转。将多根主拉索的一端锚固在第一配重体的一端的上部,另一端锚固在第二配重体的一端的上部。将多根稳定索的一端连接至相对应的锚锭,另一端连接至配重体的另一端的底部。将液压千斤顶减压直至液压千斤顶不再受到配重体的压力并拆除液压千斤顶,从而使配重体复位并拉紧主拉索。
-
公开(公告)号:CN109631265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811637469.0
申请日:2018-12-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24F11/74 , F24F110/10 , F24F120/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型公共空间舒适度智能调节系统,该系统包括:多个人脸识别装置能够对多个区域内的人群进行人脸识别得到人群特征;多个温度检测部能够实时检测多个区域内的温度从而生成多个温度信号;至少一个空调出风口调节装置能够对大型公共空间的各区域进行温度调节;人工智能处理中心,多个人脸识别装置分别将各个区域对应的人群特征发送给人工智能处理中心,温度检测部分别将对应的温度信号发送给人工智能处理中心,人工智能处理中心生成风量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出风口调节装置动作,并根据指令实施预定时间后的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对该风量控制指令基于人工智能不断调整和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温度,且节能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09388873A
公开(公告)日:2019-02-26
申请号:CN201811135996.1
申请日:2018-09-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山地微地形温度的园林景观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目标地块的气候数据、水文数据、地形数据。根据气候数据、水文数据、地形数据建立目标地块的物理模型。将物理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离散成计算网格模型。通过构建Topsis模型对计算网格模型进行迭代计算,从而得到目标地块的物理变量。将目标地块划分为多个地块单元,从而根据目标地块的物理变量得到每个地块单元的单元物理变量。通过计算机对单元物理变量与景观植物的生长所需的环境变量进行匹配,从而得到单元物理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匹配度,再根据匹配度的高低从而得到每个地块单元的地块评分,进一步根据地块评分的高低从所述植物库中选择适宜每个地块单元种植的植物。
-
公开(公告)号:CN109138165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1136009.X
申请日:2018-09-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E04B1/3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大跨度自成型式预拉悬挑结构单元,用于安装在预设的地基上从而组合形成具有大跨度结构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绞支座,一端安装在地基上;主杆件,为具有中空腔的中空管件,底端安装在前绞支座的另一端上,从而通过前绞支座与地基相连接;后绞支座,与前绞支座成对安装,一端安装在地基上;配重体,一端的底部安装在后绞支座另一端上,从而通过后绞支座与所基相连接;多根稳定索,一端安装在配重体的另一端的底部;至少一个地锚,与稳定索相对应的埋置在地基上,稳定索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至地锚;主拉索,穿过中空腔,一端通过锚固装置安装在配重体的一端的上部,另一端通过端头固定装置连接至主杆件的顶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