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行车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627823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510045872.4

    申请日:2015-0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用行车,涉及船用吊车制造技术领域,包括两个设有纵向轨道的导轨梁,通过行走轮在两个所述纵向导轨上行走的行车横梁,装在所述行车横梁上的起升绞车系统,所述导轨梁于底部设有齿条,在所述行车横梁两端至少均装有一个由电动机驱动的行走小齿轮,所述行走小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连接;所述行车横梁于两端的所述齿条之间设有同步装置;在所述行车横梁上设有两个所述起升绞车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船用的普通行车吊运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差的问题。

    绕桩式回转平台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627866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510045857.X

    申请日:2015-01-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6C23/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绕桩式回转平台,涉及自升降平台的绕桩式起重机技术领域,包括法兰板,在所述法兰板的板面上固定有外筒体和内筒体,所述内筒体设置于所述外筒体内,所述外筒体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内筒体间环形腔的顶板;所述法兰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内筒体相连通的用于穿过桩腿的通孔,在所述法兰板上于所述外筒体外开设有螺孔;所述外筒体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前支腿和后支腿,所述前支腿的上部设置有前耳板,所述后支腿的上部设置有后耳板。本发明相比较于现有技术,质量轻,结构简单,且充分利用桩腿周围空间,加大了平台空间的利用率。

    船用行车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627823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510045872.4

    申请日:2015-01-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6C9/14 B66C1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用行车,涉及船用吊车制造技术领域,包括两个设有纵向轨道的导轨梁,通过行走轮在两个所述纵向导轨上行走的行车横梁,装在所述行车横梁上的起升绞车系统,所述导轨梁于底部设有齿条,在所述行车横梁两端至少均装有一个由电动机驱动的行走小齿轮,所述行走小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连接;所述行车横梁于两端的所述齿条之间设有同步装置;在所述行车横梁上设有两个所述起升绞车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船用的普通行车吊运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差的问题。

    一种起重机
    1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7986527U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721644012.3

    申请日:2017-11-30

    Abstract: 一种起重机,包括机械部分和控制部分,所述控制部分包括液压系统,所述液压系统包括PLC自动控制系统、应急手动系统、用于驱动变幅绞车的变幅系统、用于驱动主起升绞车的主起升系统、用于驱动副主起升绞车的副主起升系统、用于驱动回转机构的回转系统、主电机、主泵和液压油箱,所述主电机驱动主泵,所述主泵与液压油箱连接,所述主泵输出端形成的主供油管路通过液控比例多路阀分别向变幅系统、主起升系统、副主起升系统和回转系统供油,所述PLC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电比例减压阀组控制液控比例多路阀;所述应急手动系统包括与液压油箱连接的应急泵组和液压手柄,应急泵组通过液压手柄控制变幅系统、主起升系统、副主起升系统和回转系统。

    一种起重机三角架的回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1366757U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1921825068.8

    申请日:2019-10-28

    Abstract: 一种起重机三角架的回收装置,包括吊臂、三角架、旋转台、变幅钢丝绳和绞车;所述旋转台的后侧对应后拉杆位置设有竖直设置的导向槽,所述第二铰接座设在导向槽的前侧,所述导向槽的上端设有向前倾斜设置的引导槽,所述后拉杆的下端位于引导槽的一端,所述引导槽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向槽对接,所述导向槽的下端设有回收固定孔。取出后拉杆上的铰接轴;启动绞车放绳,三角架在重力作用下具有向后倾倒的趋势,绞车慢慢放绳,三角架慢慢向后倾倒,三角架在向后倾倒的过程中,后拉杆通过引导槽滑入后方的导向槽内并沿导向槽下滑;当后拉杆的角铰接孔与导向槽上的回收固定孔对准后,插入固定销将后拉杆的位置锁住即可。(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船用行车
    1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823779U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20063285.3

    申请日:2015-01-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用行车,涉及船用吊车制造技术领域,包括两个设有纵向轨道的导轨梁,通过行走轮在两个所述纵向导轨上行走的行车横梁,装在所述行车横梁上的起升绞车系统,所述导轨梁于底部设有齿条,在所述行车横梁两端至少均装有一个由电动机驱动的行走小齿轮,所述行走小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连接;所述行车横梁于两端的所述齿条之间设有同步装置;在所述行车横梁上设有两个所述起升绞车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现有船用的普通行车吊运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差的问题。

    绕桩式回转平台
    1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569241U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520063273.0

    申请日:2015-01-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绕桩式回转平台,涉及自升降平台的绕桩式起重机技术领域,包括法兰板,在所述法兰板的板面上固定有外筒体和内筒体,所述内筒体设置于所述外筒体内,所述外筒体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内筒体间环形腔的顶板;所述法兰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内筒体相连通的用于穿过桩腿的通孔,在所述法兰板上于所述外筒体外开设有螺孔;所述外筒体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前支腿和后支腿,所述前支腿的上部设置有前耳板,所述后支腿的上部设置有后耳板。本实用新型相比较于现有技术,质量轻,结构简单,且充分利用桩腿周围空间,加大了平台空间的利用率。

    恒张力波浪补偿装置
    1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054550U

    公开(公告)日:2011-11-30

    申请号:CN201120135854.2

    申请日:2011-04-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型海洋起重机起升前进行快速波浪补偿以选择最佳起吊时机的恒张力波浪补偿装置,本恒张力波浪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起升绞车3,主起升绞车3钢丝绳穿过其中的动滑轮组5、与主起升绞车3钢丝绳另一端接驳的恒张力绞车1,位于恒张力绞车1卷筒挡板上的刹车系统2,与恒张力绞车1动力输入轴连接的减速箱8,通过减速箱8与恒张力绞车1连接的液压执行系统6以及通过电路分别与液压执行系统6和刹车系统2连接的恒张力逻辑信号处理系统7。本装置在无需对大负载起升绞车的转速进行改进的提前下能够快速响应解决因动滑轮组绕绳倍率高、减速比大所引起的起升速度缓慢,难以适应海洋工况作业问题。

    一种底座
    1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841479U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22938492.1

    申请日:2022-11-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座,包括骨架和装配组件,骨架沿高度方向尺寸逐渐缩小,骨架顶部设有与回转平台连接第二承托件,骨架底部围绕第一承托件形成矩形结构的第二筋板,第二筋板与基座连接,底座与圆形回转平台、方形基座之间的配合效果好;通过相互连接的纵向支撑部与横向支撑部,且纵向支撑部的端部与横向支撑部的端部,进而纵向支撑部和横向支撑部能同时与第一承托件、基座接触,增大第二筋板与基座、第二承托件的接触面积,提升支撑强度;骨架的相邻侧壁之间具有弧形结构,装配组件包括连接装配件和四个弧形装配件,弧形装配件与弧形结构对应且焊接在骨架上,相邻弧形装配件相互连接。

    一种舷桥
    2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786068U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22726818.4

    申请日:2022-10-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舷桥,包括后引桥、桥架和回转平台,后引桥与回转平台的一侧铰接,桥架与回转平台的另一侧铰接,且与后引桥相对设置;回转平台与后引桥和桥架连通;后引桥和桥架都可相对回转平台摆动,当后引桥的一端向靠近回转平台方向摆动时,实现后引桥的缩回;当桥架的一端向靠近回转平台方向摆动时,实现桥架的缩回;这样在不使用重型转桥时能对设备进行收纳,较少占地面积;基于后引桥和桥架都与回转平台摆连接,后引桥和桥架和支撑性好;且能通过回转平台可带动后引桥和桥架同步转动;进而满足不同位置的第一目标点与第二目标点之间的连通,便于使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