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128028B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110321871.3
申请日:2021-03-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土结构耦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包括:输入岩土地层面的几何与地层属性参数、模型边界范围;设定工程结构体模型及其材料属性;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三维几何模型;对岩土地层体与工程结构体进行面—面重叠处理;建立岩土结构一体化模型;输入单元网格划分的尺寸等参数;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可计算模型;判定岩土地层体与结构体的重叠状态,形成岩土结构耦联体系;通过数值模拟得到耦联体系的应力场、位移场等;实现了岩土结构耦联体系从可视化模型到可计算模型的数据转化,提高了岩土结构分析效率,为施工设计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3269886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473010.7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T1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数据融合的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建立方法,包括:采用倾斜摄影方法获得边坡地表模型;采用空间插值算法生成三维多层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地形等高线;采用空间插值算法重构地形面;利用重构的地形面网格替代多层DEM的地表层网格,形成修正的三维多层DEM,基于网格地层分析生成三维地层体元模型;生成边坡表面模型,生成结构体模型;将三维地层体元模型、边坡表面模型与结构体模型整合形成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按统一拓扑关系产生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数据;在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建立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可以为岩土工程计算分析提供仿真模型,采用多种几何拓扑描述方式,数据形式适应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3128028A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110321871.3
申请日:2021-03-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土结构耦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包括:输入岩土地层面的几何与地层属性参数、模型边界范围;设定工程结构体模型及其材料属性;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三维几何模型;对岩土地层体与工程结构体进行面—面重叠处理;建立岩土结构一体化模型;输入单元网格划分的尺寸等参数;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可计算模型;判定岩土地层体与结构体的重叠状态,形成岩土结构耦联体系;通过数值模拟得到耦联体系的应力场、位移场等;实现了岩土结构耦联体系从可视化模型到可计算模型的数据转化,提高了岩土结构分析效率,为施工设计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1398019B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2010321639.5
申请日:2020-04-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判断不同应变率荷载下岩石损伤相对大小的方法,基于单轴应力应变曲线,获得动态荷载和静态荷载下的动态荷载峰值应力、动态荷载峰值应力对应的动态荷载应变、动态荷载弹性模量;建立动态荷载峰值应力与动态荷载应变的关系式;建立静态荷载峰值应力与静态荷载应变的关系式;建立动态增强因子模型,建立应变率、动态荷载损伤变量和静态荷载损伤变量的关系表达式,本发明首次准确描述不同应变率动态荷载和静态荷载下应变率和损伤的关系;仅仅根据不同应变率荷载下岩石的单轴应力应变曲线,快速判断不同应变率动态荷载和静态荷载下损伤的相对大小。
-
公开(公告)号:CN110926944B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1911231456.8
申请日:2019-12-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次加载面理论和修正CWFS模型,求解弹塑性矩阵;建立适用于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方程。本发明为准确描述岩石材料在循环荷载下的非线性力学行为,包括滞回圈和累积塑性应变以及损伤效应,次加载面理论已经成功地运用到了金属、土和混凝土中,因此,基于次加载面理论,结合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采用修正的CWFS模型,为建立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
公开(公告)号:CN110926944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1231456.8
申请日:2019-12-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次加载面理论和修正CWFS模型,求解弹塑性矩阵;建立适用于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方程。本发明为准确描述岩石材料在循环荷载下的非线性力学行为,包括滞回圈和累积塑性应变以及损伤效应,次加载面理论已经成功地运用到了金属、土和混凝土中,因此,基于次加载面理论,结合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采用修正的CWFS模型,为建立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
公开(公告)号:CN110925002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1228881.1
申请日:2019-12-04
Applicant: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一矿 , 平顶山煤业(集团)十一矿劳动服务公司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注树脂抗剪锚杆,包括锚杆本体,锚杆本体为螺纹钢杆体,外套筒套设在螺纹钢杆体上,外套筒的两端与螺纹钢杆体之间通过密封环密封,外套筒与螺纹钢杆体之间填充有树脂。外套筒包括外套筒体和设置在外套筒体两端的缩径端,外套筒的两个缩径端与螺纹钢杆体之间通过密封环密封。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充注树脂抗剪锚杆的加工制作方法。本发明能有效的提高锚杆的横向抗剪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227181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191758.8
申请日:2024-08-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3/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斜坡地形下岩石嵌固式基础设计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构建斜坡条件下输电杆塔岩石嵌固式基础的初始模型;计算出拉拔荷载作用下岩石嵌固式基础破坏区域,并根据破坏区域的尺寸构建概化模型;计算获得嵌固式基础的极限抗拔承载力T;根据输电杆塔所处的环境,求出大风工况、覆冰工况、断导线工况下嵌固式基础的最大上拔力,判定该上拔力是否满足极限抗拔承载要求,则不满足设计要求,则需要加大嵌固式基础的尺寸,然后重复步骤一~四。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基于斜坡地形对输电杆塔岩石嵌固式基础进行设计,考虑斜坡坡度对极限上拔承载力的弱化影响,使得基础能在极端条件下保持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3155495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229614.7
申请日:2021-03-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1M9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模拟风雨气候滑坡桩结构体系变形及破坏试验系统及方法,其系统包括:模型系统;风雨模拟系统;风雨模拟系统包括模拟控制器、风模拟机构和雨模拟机构,模拟控制器分别与风模拟机构、雨模拟机构连接,风模拟机构施加与风雨需求相匹配的载荷于桩结构,雨模拟机构施加与风雨需求相匹配的降雨于滑坡桩结构体系;图像系统;位移机构;滑坡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分别与位移机构、滑坡传感器连接。本发明实现多方位和多种信息探测,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更准确的把握滑坡桩结构体系变形失稳破坏演化规律,对于研究滑坡桩结构体系的特征,揭示桩结构的成灾模式及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3032955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163844.8
申请日:2021-02-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1N3/3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岩体工程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地震荷载下岩石动态本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基于次加载面理论和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构建岩石次加载面的函数以及岩石相似中心面的函数;将修正CWFS模型与动态增强因子模型进行耦合,以获取岩石的粘聚力的耦合计算模型,根据该耦合计算模型,基于岩石弹性模量的损伤和应变率效应的耦合函数,并结合偏应力‑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岩石循环加卸载试验应力‑应变曲线求解弹塑性矩阵,构建岩石动态本构模型。本发明根据地震荷载特点,将修正CWFS模型与动态增强因子模型进行耦合,建立了能反应岩石在地震荷载下的力学特征性质和变形特征的动态本构模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