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030736B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210539577.0
申请日:2012-12-12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8F220/44 , C08F220/46 , C08F220/48 , D01F6/38 , D01F9/2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分子量分布的丙烯腈共聚物纺丝液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在丙烯腈单体与共聚单体的溶液聚合过程中,在反应一定时间内,一次性补加或者多次补加丙烯腈单体来调节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从而使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指数降低。与其它方法相比,该方法简单,且工艺上容易实现,利用该方法制得的丙烯腈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指数可控制在2.5~3.0之间,这种丙烯腈共聚物溶液经过脱除残余单体和气泡后可用作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纺丝液。
-
公开(公告)号:CN103935986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071766.9
申请日:2014-02-2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1B31/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生物碳源材料高产率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生物碳源材料经微波处理后加入到酸液中,浸渍1~24h后,再经水洗、干燥处理,得到预处理的生物碳源材料;将预处理的生物碳源材料与催化剂混合,在600~1600℃、保护气体存在下煅烧1~12h,冷却后得到所述的石墨烯;所述催化剂为铂、钯、铑、铁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还公开了以生物碳源材料高产率制备石墨烯的方法,以纤维素或木质素为原料,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石墨烯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本方法制备得到的石墨烯片层厚度为2~5nm,产率和纯度均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03529545A
公开(公告)日:2014-01-22
申请号:CN201310501512.1
申请日:2013-10-22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G02B21/3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孔载玻片,其由上玻片和下玻片组成;该上玻片的下表面与下玻片的上表面均为平面结构,并且二者呈上下密闭连接状;该上玻片设有透孔,透孔自上玻片的上表面穿透至下玻片的上表面,与下玻片的上表面形成凹槽。与现有的凹形载玻片相比,该有孔载玻片的凹槽制作简单,底面呈平面结构,避免了现有凹形载玻片的凹面难加工与底面不均一的问题,有利于降低检测误差、提高检测精度,因此是一种实用、有效的载玻片,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7070179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118821.0
申请日:2023-08-31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宁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9J175/04 , C08G71/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胶黏剂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可在恶劣环境中原位、长期粘附的非异氰酸酯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非异氰酸酯聚氨酯胶黏剂的结构式如下:本发明中以聚二甲基硅氧烷结构以及通过两个亚甲基连接的B‑O动态键和氨基甲酸酯键,利用氨基甲酸酯键间形成的氢键和聚二甲基硅氧烷结构赋予NIPU材料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粘附性能以及自愈合性能,从而使得该NIPU胶黏剂在多种恶劣环境中可以原位粘附并在长期浸泡后仍能保持强的粘附。实现了NIPU胶黏剂在多种恶劣环境中的原位粘附,并在这些条件下长期浸泡后仍能保持较强粘附。#imgabs0#
-
公开(公告)号:CN109438682B
公开(公告)日:2022-04-26
申请号:CN201811365279.8
申请日:2018-11-16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制品,所述共聚酯的结构式如下式(1)所示:其中,R1为二元羧酸或其酸酐或其二酯的结构单元,R2为二元醇的结构单元,m、n为聚合度,m:n=99:1~30:70。其制备方法包括:将二元羧酸或其酸酐或其二酯与二元醇、催化剂混合,进行酯化反应,得到聚酯低聚物;将所述聚酯低聚物与聚乙醇酸低聚物混合,进行缩聚反应,得到共聚酯。本发明的共聚酯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得到的共聚酯分子量大,热性能、机械性能优异,且能在脂肪酶催化下实现生物降解,可用于制备薄膜等制品,使用范围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13736073A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2110939331.1
申请日:2021-08-16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8G63/688 , C08G63/672
摘要: 本发明涉及可降解聚酯及其制备方法、制品,所述可降解聚酯包括如式(1)所示的结构:式(1)中,R1、R3、R5分别选自1,4‑丁二醇的结构单元或者含醚键/硫醚键二元醇的结构单元,R1、R3和R5至少包含两种不同的结构单元,R2和R4为不同的结构单元且分别选自二甘醇酸或其酯化物的结构单元或者脂肪族二元酸或其酯化物的结构单元,x、y、z均为1‑10的整数,m为20‑100的整数;其中,R2和R4的摩尔量之和与的摩尔量的比值小于或等于1:1,R1、R3和R5中1,4‑丁二醇的结构单元的摩尔分数大于或等于50%。本发明的可降解聚酯力学性能和热性能优异,在陆地环境和水环境中均能快速降解,适用于制备渔网、保鲜膜、快递包装等制品。
-
公开(公告)号:CN110041502B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1910222796.8
申请日:2019-03-22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其主链上含有萘环和酰亚胺环交替排列的结构,引入的这种结构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类似于磁铁N、S两极相互作用的推电子‑吸电子Donor‑Acceptor相互作用,它使得聚氨酯的硬相区在拉伸形变的过程中表现出更为出色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宏观层面,这种独特的结构赋予了聚氨酯更为优异的形变回复力、形变回复率和形变回复速率,并使其弹性、强度、模量和断裂伸长率等机械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上述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方法,操作简便,可控性强,易于实施,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上述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在薄膜材料领域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573244B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申请号:CN201710884922.7
申请日:2017-09-26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C69/73 , C07C67/31 , C07C67/08 , C07C69/732 , C08K5/10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酰化对羟基肉桂酸酯类增塑剂,如式(I)所示,并公开了上述酰化对羟基肉桂酸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为:以对羟基肉桂酸和一元醇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或者在催化剂和带水剂共同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反应产物经后处理得到对羟基肉桂酸酯;然后以中间产物对羟基肉桂酸酯和脂肪酰氯为原料,在缚酸剂作用下,进行酰化反应,反应产物经过滤、洗涤和减压蒸馏后得到酰化对羟基肉桂酸酯类增塑剂。该酰化对羟基肉桂酸酯类增塑剂以来源于可再生资源的生物基平台化合物对羟基肉桂酸为原料,具有无毒环保等特点,是一种生物基环保型增塑剂,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0041502A
公开(公告)日:2019-07-23
申请号:CN201910222796.8
申请日:2019-03-22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其主链上含有萘环和酰亚胺环交替排列的结构,引入的这种结构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类似于磁铁N、S两极相互作用的推电子-吸电子Donor-Acceptor相互作用,它使得聚氨酯的硬相区在拉伸形变的过程中表现出更为出色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宏观层面,这种独特的结构赋予了聚氨酯更为优异的形变回复力、形变回复率和形变回复速率,并使其弹性、强度、模量和断裂伸长率等机械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上述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方法,操作简便,可控性强,易于实施,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上述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在薄膜材料领域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652978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811607936.5
申请日:2018-12-2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D06M11/72 , D06M13/148 , D06M13/364 , D06M11/56 , C08J5/06 , C08L23/12 , C08L97/02 , C08L1/02 , C08K3/32 , C08K5/053 , C08K5/3492 , D06M101/04 , D06M101/06
CPC分类号: D06M11/72 , C08J5/06 , C08J2323/12 , C08J2401/02 , C08J2497/02 , C08K5/053 , C08K5/34922 , C08K5/34928 , C08K2003/323 , D06M11/56 , D06M13/148 , D06M13/364 , D06M2101/04 , D06M2101/06 , D06M2200/3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燃植物纤维及其在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所述阻燃植物纤维包括:植物纤维、多聚磷酸胺、季戊四醇、表面活性剂、偶联剂以及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聚磷酸盐、水合硫酸钠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阻燃植物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采用雾化溶剂喷涂的方式,将各组分形成的阻燃剂混合溶液喷涂于植物纤维表面,之后干燥,获得阻燃植物纤维。所述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包括阻燃植物纤维、阻燃聚丙烯和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本发明利用对植物纤维的绿色阻燃改性,可有效防止植物纤维增强聚合物体系中阻燃测试中的“灯芯”效应,使阻燃植物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在高纤维含量下的垂直燃烧性能也能达到V-0级别,应用前景广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