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547275A
公开(公告)日:2004-11-17
申请号:CN200310109376.8
申请日:2003-12-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金属氢化物/镍电池的一种镍电极——电化学浸渍纤维镍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镍电极的主要特征是用纤维镍作电极的导电基体,用电化学浸渍法制备电极,并在活性物质氢氧化镍中加入0.1-10WT%氢氧化钴。在制备方法中先电化学浸渍,然后再在0.05-1.0mol/l Co(NO2)2的水溶液中浸泡处理。按照本发明制作的镍电极包括基体在内的重量比容量可以达到220mAh/g,大电流放电性能良好,而且循环寿命长,能满足混合电动汽车运行时对动力金属氢化物/镍电池中镍电极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404178A
公开(公告)日:2003-03-19
申请号:CN02137244.6
申请日:2002-09-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两种及两种以上助催化元素的Pt/C电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以酚醛树脂裂解活性碳为原料,通过载体表面处理、液相共沉积以及热处理等步骤制备出电催化剂。本方法制备的电催化剂Pt的含量为10~30wt%;助催化元素的含量在0.1wt%~5wt%之间;助催化元素为Fe、Co、Ni、Cr、Mn、Ti中任意二种或二种以上。Pt颗粒分布均匀,平均粒径3.5-4.5nm。经电化学测试,该电催化剂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与E-TEK电催化剂相比,在工作电流密度为200mA/cm2时,氧电极电位最高可提高40mV以上。特别适合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正极电催化剂。
-
公开(公告)号:CN1384559A
公开(公告)日:2002-12-11
申请号:CN02111994.5
申请日:2002-06-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改善单体电池一致性的镍氢电池组/块,属于镍氢电池组领域。其特征在于电池组/块是由多个单体电池组成,相邻单体电池的正负极柱形成电子通路,并用导线跟整个电池组的正负极柱分别相连形成整个电池组块的正负极;单体电池上方安放有半透膜,电池组/块内各单体电池共用一个安全阀,半透膜由PTEE或PE或PP材料制成,其孔率为20-60vol%,厚度为0.01-0.5mm,其孔为直通孔或弯曲孔。本发明设计的电池组/块能够平衡电池组/块中各个单体电池内压,起到保护“落后”单体电池作用,改善了单体电池的一致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581280A
公开(公告)日:2019-12-17
申请号:CN201910816210.0
申请日:2019-08-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M4/86 , H01M4/88 , H01M8/02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电极及其制作方法,属于空气电池技术领域。一种空气电极的制作方法,其特点是:采用辐照后的聚四氟乙烯代替目前常用的聚四氟乙烯,通过辐照接枝适当提高聚四氟乙烯的亲水性,一方面提高了聚四氟乙烯乳液的分散稳定性;另一方面,适当辐照接枝的聚四氟乙烯可调节空气电极的憎水性,即实现质子交换膜的高的电导,又保证足够的固-液-气三相界面,提供气体反应场所。
-
公开(公告)号:CN109671904A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811417398.3
申请日:2018-11-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河南新太行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锌银电池用锌电极,包括由锌粉、氧化锌粉和添加剂组成的活性物质,该添加剂为氯化汞和/或醋酸汞,其中,锌粉、氧化锌粉和添加剂的质量比为20-25:73-79.5:0.5-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锌银电池用锌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将锌粉和氧化锌粉在合粉机中混合得到混合锌粉;将添加剂溶解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然后加入到混合锌粉中调和成膏状;S2,经涂片、烘干和压片工序,得到锌银电池用锌电极。本发明通过将添加剂替换为氯化汞和/或醋酸汞,由于其可以溶解于聚乙烯醇水溶液中实现分子水平的均匀分散,因此通过化学分散来改善汞的分散均匀性,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在不影响电池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汞的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2544644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210030481.1
申请日:2012-02-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相近充放电电压的铅酸蓄电池单体A和锂离子电池单体B,将单体A与单体B先并联;再根据负载要求确定各自的容量,必要时再串联组成复合电源系统。组成复合电源的单体A和单体B的容量比为0.05∶10-10∶0.05。当复合电源外接负载小电流输出时,由单体A、单体B单独或单体A与单体B一起供电;当复合电源外接负载大电流输出时,由单体B独立或与单体A一起供电。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电源系统既能充分发挥B的功率与寿命优势,又能充分发挥A的价格与安全优势;同时免去了因采用不同电池而增加的复杂的管理与控制部件;特别是,当多个这样的复合电源串联时,可免去在多个锂电单纯串联时必须的均衡电路。
-
公开(公告)号:CN101841175A
公开(公告)日:2010-09-22
申请号:CN201010123407.5
申请日:2010-03-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电源,其特征在于该复合电源由铅酸蓄电池A和其他具有高功率体系B组成,其中B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电化学电容器或其他具有高功率特性的电池。根据实际情况,将B布置在A的周围,两者之间可直接接触,也可通过导热材料接触。对B进行适当的电气连接,然后再与A进行适当的电气连接,组合成复合电源。在复合电源的充放电过程中,由于A的热容大,B产生的热量能较快地散出,且各单体之间的温度分布较均匀,大大提高了B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同时,万一B出现安全隐患,A还可作为一个很好的防止复合电源燃烧或爆炸的屏障,使得整个复合电源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1267041B
公开(公告)日:2010-09-08
申请号:CN200810036830.4
申请日:2008-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522 , Y02P70/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直接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将催化剂和第一粘结剂分散于分散剂中,得到浆料;B、将浆料在40~100℃加热10分钟~3小时,再超声10分钟~2小时,形成均匀的浆液;C、将浆液涂覆在支撑层上制成膜电极。本发明中的制备直接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的方法,方法简单,易于操作,通过调控第一粘接剂的聚集状态,显著提高了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和稳定性。本发明制备的膜电极有效地提高了电极的催化活性和效率,提高燃料电池膜电极的催化效率和催化剂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电池的性能及其稳定性,降低了电池的极化损失,从而提高了燃料电池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1752627A
公开(公告)日:2010-06-23
申请号:CN201010023027.4
申请日:2010-01-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能量密度金属锂-空气电池及其制作方法。该电池是由金属锂阳极复合体、电解液室、空气电极复合体三部分组成。其中金属锂阳极复合体由锂源提供体、锂离子选择性传导膜和弹性支撑体构成;电解液室由液体储存室和毛细微通道构成;空气电极复合体由空气电极和透气膜复合而成。由此制作的金属锂-空气电池环境适应性强,其能量密度是现有锂离子电池有2-10倍,适合小电流、长时间工作的应用场合。
-
公开(公告)号:CN101162787A
公开(公告)日:2008-04-16
申请号:CN200710046704.2
申请日:2007-09-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镍氢电池贮存性能的方法,其特征是在不影响电池初始容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正极钴化合物导电网络的稳定性来改善镍氢电池的贮存性能,降低镍氢电池长时间贮存后的容量衰减。该方法的特征是正极配方调整:降低添加剂CoO的含量,取而代之的是添加其他导电剂,如单质金属Co粉或Co(OH)2,其加入量为1~9wt%,CoO加入量由原来的4~10wt%调整为0~3wt%。在正极配方中添加0.5~10wt%的钙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钙化合物主要包括:Ca(OH)2或Ca(OH)2和CaF2、CaCO3、CaCl2中一种或几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