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804750B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1810356830.6
申请日:2018-04-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T17/0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油藏数值模拟的三维矢量渗透率的获取方法,包括:步骤1,计算相邻节点单元的渗流面积和渗流长度,确定驱替压力梯度的方向;步骤2,计算相邻节点单元渗流面的法向量与水平X轴、Y轴和垂向Z轴之间的夹角余弦值;步骤3,计算渗流驱替方向与相邻节点单元渗流面法向量之间的夹角余弦值;步骤4,根据节点单元的水平、垂向渗透率值和矢量渗透率模型,计算相邻节点单元间在驱替压力梯度方向上的矢量渗透率数值。该适用于油藏数值模拟的三维矢量渗透率的获取方法能够定量表征油藏数值模拟中在不同驱替压力梯度及渗流路径上的渗透率大小,为完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3554258A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010336559.7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含水油田全流程绿色开发效果评价方法,该高含水油田全流程绿色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包括:步骤1,获取高含水区块矿场生产的产量数据、能量消耗数据以及开发成本数据;步骤2,将步骤1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步骤3,建立三维空间坐标系统,连接三个比值的数据构成空间三角形,计算空间三角形的夹角方差;步骤4,利用空间三角形的夹角方差,评价油田绿色开发效果。该高含水油田全流程绿色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利于推广,为高含水油田绿色开发评价的定量识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1444621A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2010239864.4
申请日:2020-03-3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动静态渗流界面的高含水油藏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包括:步骤1,进行精细地质研究,构建三维静态油藏数据体;步骤2,动静资料结合,通过数据拟合,评价与修正三维静态油藏数据体,构建四维动态油藏数据体;步骤3,基于动态渗流界面判识方法,划分流动单元;步骤4,根据油藏条件及下步挖潜需求,建立流动单元分级划分标准,对流动单元进行评价分类。该基于动静态渗流界面的高含水油藏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为高含水油藏的剩余油挖潜与提高采收率,尤其是为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动用能力评价、高效开发调整策略指导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1364955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2010189202.0
申请日:2020-03-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E21B43/20 , G06F30/28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注采井间流场演化模拟方法,该注采井间流场演化模拟方法包括:步骤1,将模型进行初始化;步骤2,计算压力梯度场;步骤3,划分流动通道;步骤4,计算各流动通道阻力;步骤5,计算各流动通道注水量;步骤6,计算各流动通道产量;步骤7,进行含水饱和度的更新。该注采井间流场演化模拟方法可计算注入水在平面空间内的流动区域,有效评价剩余油位置及水驱波及范围,为油田生产决策提供有效指导,在高含水油藏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0541693A
公开(公告)日:2019-12-06
申请号:CN201910812302.1
申请日:2019-08-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E21B43/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渗透厚层砂岩油藏CO2驱泄复合开发方法,该低渗透厚层砂岩油藏CO2驱泄复合开发方法包括:步骤1,选择开发的油藏;步骤2,进行CO2吞吐阶段;步骤3,进行气顶形成阶段;步骤4,进行注采耦合阶段;步骤5,进行驱泄复合阶段。本发明从减缓CO2驱气体超覆角度出发,对CO2驱后期开发效果不理想的开发方式进行调整。利用注采井间的稳定气顶和原油自身的重力作用,有效地减缓气体超覆作用带来的底部原油难以动用的问题,实现CO2驱后期封闭边界油藏高效稳定的开发。
-
公开(公告)号:CN107346518A
公开(公告)日:2017-11-14
申请号:CN201610301940.3
申请日:2016-05-0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G06Q50/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密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流最大渗流阻力梯度的获取方法,该致密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流最大渗流阻力梯度的获取方法包括:步骤1,测量稳态压力梯度-流量关系,分别绘制油、水驱替压力梯度与流量的关系曲线;步骤2,拟合实验曲线,获得油、水两相分别的非线性渗流参数;步骤3,利用获得的油、水两相非线性渗流参数,计算最大渗流阻力梯度对应的含水饱和度数值;步骤4,应用最大渗流阻力梯度对应的含水饱和度数值,计算岩心的最大渗流阻力梯度。该致密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流最大渗流阻力梯度的获取方法能够定量表征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中的最大渗流阻力,为低渗油藏的合理、有效开发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3806998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010552061.4
申请日:2020-06-1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G06F30/27 , E21B49/00 , G06Q10/04 , G06Q50/02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储层相渗曲线仿真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相渗曲线仿真预测的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储层相渗影响因素初步确定;原始数据的融合预处理;筛选、组合储层相渗仿真主要影响因素,确定特征集合;基于预处理数据集,建立独立的训练集和验证集;确定预测算法;生成每一个含水饱和度条件下储层相渗曲线预测模型,校验,汇总,即得。本发明实现油田每口井目标井段渗曲线的实时生成,使其成为获取储层相渗这一物性数据的必备路径。实现储层渗透性变化预测,准确反映储层现状。推广应用于油藏工程和油藏数值模拟的研究中,有效提升地质研究精度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554258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010336559.7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G06Q10/0639 , G06Q50/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含水油田全流程绿色开发效果评价方法,该高含水油田全流程绿色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包括:步骤1,获取高含水区块矿场生产的产量数据、能量消耗数据以及开发成本数据;步骤2,将步骤1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步骤3,建立三维空间坐标系统,连接三个比值的数据构成空间三角形,计算空间三角形的夹角方差;步骤4,利用空间三角形的夹角方差,评价油田绿色开发效果。该高含水油田全流程绿色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利于推广,为高含水油田绿色开发评价的定量识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3673794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010401533.6
申请日:2020-05-1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G06Q10/0639 , G06Q50/02 , E21B43/20 , E21B43/24 , E21B43/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老油田气水电热剂综合循环利用效率评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统计油田各介质资源开发末端环节值;步骤2,确定各介质资源循环利用方式及路径;步骤3,统计各介质资源实际可利用回收的末端值,计算各介质循环利用后的节约能耗、节约成本及循环利用率;步骤4,建立气水电热剂可循环利用评价模型;步骤5,建立评价标准,评判气水电热剂综合循环利用水平与效率。本发明方法综合考虑了各个介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对能耗、成本、路径、效益的综合影响,评价全面,可信度高,对于油田开发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7272765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210676537.4
申请日:2022-06-1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G06F30/25 , G06N3/006 , G06F17/11 , G06F111/04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渗透人工压裂油藏CO2驱油埋存一体化优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CO2驱油‑埋存一体化因子;建立基于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的CO2驱油模型;以驱油‑埋存一体化因子为目标函数,建立驱油‑埋存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微分进化算法优化驱油‑埋存优化模型。本发明方法克服了现有驱油‑埋存一体化技术在计算CO2埋存量时存在的不足,所得结果更准确;能够指导CO2驱油‑埋存协调发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