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48283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636763.5
申请日:2021-06-0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4B41/8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修补剂,由磷酸和磷酸盐中的一种、固化剂和纳米陶瓷粉组成。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碳基复合材料表面修补的方法。本申请提供的修补剂以磷酸或磷酸盐为基体、氧化铜作为固化剂、陶瓷粉体作为填料;在高温服役环境下,修补剂内部的氧化物会与碳基扩散出来的碳原子反应生成碳化物陶瓷,进一步提高了碳基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和粘结性;修补剂可在加入固化剂后常温下固化,大大降低了对设备的依赖性,对于碳基复合材料大尺寸异型件表面的简单修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136541A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110690661.1
申请日:2021-06-2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23C8/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Zr基合金表面梯度ZrC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Zr基合金嵌入具有盲孔的石墨基体的盲孔中,然后进行烧结,得到Zr基合金表面梯度ZrC涂层。本发明采用微压内嵌法,通过石墨基体的纵向盲孔结合常压烧结扩散法使得C扩散进入Zr基合金棒进行原位反应生成ZrC,梯度ZrC涂层均匀包覆Zr基合金表面。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所形成的不同成分的梯度ZrC涂层每一层均匀分布,结合良好,无明显裂纹,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特别是高温性能。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简化了工艺过程,操作简单无污染,条件可控,成本低,可大批量生产。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Zr基合金表面梯度ZrC涂层。
-
公开(公告)号:CN109119627A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申请号:CN201810984253.5
申请日:2018-08-2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高性能硅碳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装置,将硅基材料和碳基材料混合均匀得到前驱体;使前驱体处于流化态并进行化学气相沉积,得到硅碳基负极材料。本发明采用振动流化气相沉积系统对硅碳基材料进行碳涂层构筑,首先使材料颗粒达到流化状态,悬浮于气相中,然后再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材料颗粒表面进行360°均匀包覆碳层,达到包覆的碳层均匀致密,一致性好的目的。该硅碳基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和较高的首次库伦效率,表现出优异的电导特性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4671815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510025732.0
申请日:2015-01-1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4B35/83 , C04B35/565 , C04B35/56 , C04B35/6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ZrC-TiC改性C/C-Si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设计的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热解碳层、SiC、ZrC-TiC;所述热解碳层包覆在碳纤维表面;所述SiC、ZrC-TiC包覆在热解碳层表面;且ZrC-TiC均匀分布在SiC中。其制备方法为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得低密度C/C复合材料;将Si、Zr、Ti混合粉末熔化并通过毛细作用渗入C/C复合材料内部,通过高温原位反应在孔隙中形成陶瓷相,最终获得ZrC-TiC改性C/C-SiC复合材料。本发明采用成本较低且快速便捷的工艺方法有效提高了C/C-SiC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大大增强了材料的超高温抗烧蚀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212800B
公开(公告)日:2012-08-15
申请号:CN201110152472.5
申请日:2011-06-0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IPC: C23C16/44 , C23C16/46 , C23C16/455
Abstract: 一种化学气相渗透增密用多料柱式工业炉,包括炉盖、炉体和炉座,所述炉盖、炉体连接为一体,在所述炉盖、炉体中设有保温罩组成钟罩式结构而整体坐装在所述炉座上;在所述炉座上设有三根或六根同圆周均布的立杆式发热体,在所述保温罩内设有与所述发热体数量相匹配的料柱室,所述料柱室上设置有布气环。本发明结构合理、能耗小、产能高,采用内热式多发热体三相平衡组合式结构,炉子结构紧凑节能。有效掌控热梯度,实现相关物理场的耦合,提高CVD质量和效率。采用多层式预热环式旋流供气,提高反应室气氛均匀度。采用独立反应室的多料柱装料,大大扩大炉子产能和提高热效率。适用于制备C/C复合材料刹车盘及炭/陶复合材料环形多工件的增密。
-
公开(公告)号:CN101791883B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0910311945.4
申请日:2009-12-2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B32B9/00 , C23C16/30 , C23C16/32 , C23C16/455
Abstract: 一种炭/炭复合材料表面抗烧蚀复合涂层,由外到内依次由ZrC0.7/ZrC1.0/ZrC1.0+C组成。制备所述表面抗烧蚀复合涂层的方法,包括基底层ZrC1.0+C的制备、中间层ZrC1.0的制备、外敷层ZrC0.7制备三个步骤;于常压化学气相沉积炉中,以四氯化锆为锆源,以Ar气为载气,分别以C3H6、乙炔、甲烷作为碳源气体,Ar作为稀释气体、H2作为还原气体,于1100-1300℃沉积得到。本发明工艺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一次加热,分阶段沉积制备碳含量呈梯度变化的复合涂层、涂层与基体结合牢固、无贯穿裂纹和层间裂纹、涂层抗烧蚀性能及抗热震性能好;可实现工业化生产;适应于化学气相渗透或液相浸渍工艺制备的炭/炭复合材料抗烧蚀复合涂层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01445392A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810186799.2
申请日:2008-12-3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4B41/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基体无裂纹TaC涂层及其制造方法,在石墨基体上沉积有过渡涂层,在过渡涂层外层沉积有TaC主涂层;过渡涂层由SiC-TaC共沉积涂层构成,或由SiC-TaC共沉积涂层和SiC/TaC多层涂层两种过渡层复合构成;过渡涂层为SiC-TaC共沉积涂层和SiC/TaC多层涂层两种过渡层复合构成时,SiC-TaC共沉积涂层作为第一过渡层,SiC/TaC多层涂层作为第二过渡层,然后结束过渡涂层的沉积或进行SiC-TaC共沉积涂层和SiC/TaC多层涂层交替沉积多次。在石墨材料表面沉积出热应力小、无宏观裂纹、耐腐蚀、热稳定性好的TaC涂层。该方法适应制备晶体、半导体生产用的石墨基座、石墨坩埚、石墨气管、石墨导流筒涂层及其他各种高温环境下使用的石墨部件防腐、防污染、防渗透、防氧化等防护与保洁涂层。
-
公开(公告)号:CN101392366A
公开(公告)日:2009-03-25
申请号:CN200810143540.X
申请日:2008-11-0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IPC: C23C16/26 , C23C16/455
Abstract: 碳/碳复合材料平板的快速化学气相渗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在化学气相渗碳炉中,垂直于炉底设置一平板发热体;2)在平板发热体两侧各设置一固定承台,在每一个承台上各设置一与发热体平面平行的待增密碳/碳复合材料平板状坯体,气流穿坯体而过;3)以C3H6为碳源气、N2为稀释气,控制C3H6∶N2体积比为1∶0.5~3;4)炉温控制为800~1300℃、炉压为1~5kPa。本发明工艺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碳源气利用效率高、最终产品的平直度高、工艺周期短,解决了长期以来本领域迫切希望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为碳/碳复合材料平板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1195898A
公开(公告)日:2008-06-11
申请号:CN200610136830.2
申请日:2006-12-0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大型飞机用粉末冶金航空刹车材料,组成刹车材料的各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铁8~18%、石墨8~16%、海砂4~10%、锡1~5%、镍1~3%、SiC+Al2O31~10%、二硫化钼1~5%、铜50~75%。混合均匀后掺入航空煤油,加压烧结工艺如下:升温2~4小时,保温2~3小时,保温温度950~1020℃,保温压力1.5~3.0MPa,氢气气氛保护烧结。平均摩擦系数μ=0.20~0.30,磨损性能、系统协调性及使用寿命等方面,达到或超过进口刹车副的性能指标。
-
公开(公告)号:CN116444299B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731402.8
申请日:2023-06-20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4B41/89 , C04B35/524 , C04B35/622 , C04B35/83 , C04B38/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梯度防隔热一体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多孔C‑PICA复合材料作为隔热层结构材料基体,纳米多孔结构能有效限制气态和固态传热,达到隔热效果;碳阻隔层起到保护基体材料免受液态熔体侵蚀,减少纤维损伤的作用;SiC过渡层可降低基体与涂层之间的热应力,改善界面相容性问题;ZrC‑SiC防热层阻止热流进一步侵蚀,提高材料应用温度,各层可发挥各组分部分的协同作用。该防隔热一体化材料具有耐高温、轻质、隔热能力优异等特点,且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较好的人为可控性,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