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波导光栅与散射阵列耦合的宽光谱集成光谱仪

    公开(公告)号:CN119309674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456920.4

    申请日:2024-10-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波导光栅与散射阵列耦合的宽光谱集成光谱仪,光波导一侧刻蚀有波导光栅,所述波导光栅外侧设置有散射阵列。CMOS探测器用于探测散射阵列散射光强的空间分布,利用光强分布重建出入射光谱。其中,所述波导光栅采用渐变周期的波导光栅,不同波长入射光的布洛赫模式被局域在波导光栅的不同空间位置。所述散射阵列,包括散射单元,所述散射单元呈阵列分布,所述散射单元由2x2矩阵排列的纳米柱组成,所述散射阵列的纳米柱的半径沿光波导延伸方向大小渐变。本发明结合波导光栅的布洛赫模式局域和纳米柱阵列的散射阵列共振,克服了传统光谱仪分辨精度受限于体积的问题,实现高分辨能力、宽光谱范围的集成光谱仪。

    一种封闭式制冷薄膜辐射耦合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1721032A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2010262245.7

    申请日:2020-08-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封闭式制冷薄膜辐射耦合结构,包括金属导热层、制冷薄膜、反射面与中红外增透窗口;反射面与制冷薄膜组成具有一侧开口的半封闭腔体,中红外增透窗口配合安装于该半封闭腔体的开口处;金属导热层贴合于制冷薄膜外侧。本发明利用光的镜面反射对制冷薄膜辐射出的中红外辐射进行调节,使得原本在薄膜表面120°发散角范围内的辐射经过调节后从增透窗口辐射出去;同时改善了薄膜辐射的发散角,调制后的辐射发散角更小,热辐射能量更加集中,从而拓展了薄膜辐射的应用领域,使得原本只能在露天环境正对太空使用的制冷薄膜可以应用于封闭环境下使用,保护了薄膜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增加了薄膜的使用寿命。

    基于振动耦合的宽谱高灵敏度光学振动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08957031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0895747.6

    申请日:2018-08-0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振动耦合的宽谱高灵敏度光学振动传感器。该振动传感器包括激光器(1)、透镜(2)、透射式光栅(3)、振动耦合拾振单元(4)、光电探测器(5);透射式光栅被刚性固定在振动耦合拾振单元的振动带宽被拓展的梁上(中间位置梁),其位移方向垂直于激光器的输出光路;振动耦合拾振单元包括多个相互耦合的悬臂梁;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经过透镜汇聚后垂直入射至光栅,当基座存在振动时,透射式光栅与激光光路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相对运动,透过光栅的出射光携带相对位移信号,经光电探测器探测,结合已知的拾振单元中间梁频响特性可计算出振动信息。本发明具有测量频谱宽、灵敏度高、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以及成本低等优点。

    一种低频抑制的随机多元搜索二值化相位全息图生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88102A

    公开(公告)日:2018-08-10

    申请号:CN201810145598.1

    申请日:2018-02-1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频抑制的随机多元搜索二值化相位全息图的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原始图像的傅里叶频谱分为低频和高频两部分,对低频区振幅较高的区域进行抑制;(2)对抑制后的图用GS迭代法,在迭代中逐步进行二值化;(3)将二值化的结果用改进后的随机多元搜索法迭代得到二值化相位全息图。该方法将二值化相位全息图设计成分频段并对低频区进行抑制,配合GS迭代法和改进后的随机多元搜索法,二值化相位全息图再现像质量大大提高,有助于实现动态三维全息显示。

    一种调节线偏振随机激光偏振方向的装置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009387A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410271455.7

    申请日:2014-06-1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调节线偏振随机激光偏振方向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第一玻璃基板(1)、与第一玻璃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玻璃基板(2)、取向膜(3)、液晶(4)、激光染料(5);其中,在玻璃基板(2)内表面上形成取向膜(3)并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取向;第一玻璃基板(1)和第二玻璃基板(2)封装成盒,并将向列相液晶(4)和激光染料(5)的混合溶液灌入盒中,密封形成液晶盒。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具有易实现、调控方便快速的优点,体积小、易于集成,避免随机激光再经过外加器件调节偏振方向时产生的能量损失,在偏振成像、偏振探测、显示技术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一种固定长延时光纤延时线的制作方法及光纤切割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149635B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310068465.6

    申请日:2013-03-0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定长延时光纤延时线的制作方法及光纤切割装置,制作方法包括:(一)选定光纤跳线,测量长度;(二)计算需补偿的光纤长度,切割光纤,获得目标长度的光纤;(三)将光纤跳线中间一段的外被和缓冲层剥掉,露出裸纤;(四)将由(三)获得的光纤跳线在裸纤露出部位切开,获得两段光纤跳线;(五)将目标长度的光纤的两端分别与由(四)获得的两段光纤跳线熔接,在光纤及其两端的熔接点上套上光纤热缩管。所述延时线制作工艺简单,能同时实现高精度和长延时,保留了跳线的基本特征,可直接接入系统,无需再调整光纤长度;该光纤切割装置结构简单,切割精度高,切割端面质量符合熔接要求,能保持光纤跳线原有的长度,操作简便。

    无自致啁啾效应的切趾布拉格光纤光栅的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410785A

    公开(公告)日:2003-04-16

    申请号:CN02138416.9

    申请日:2002-10-1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无自致啁啾效应的切趾布拉格光纤光栅的制作方法在于首先制作周期长度渐变相位掩模板2,该相位掩模板2中央处的周期比两边略小,相位掩模板2的齿槽21深度根据紫外光1的波长确定;然后将紫外光敏光纤3靠在相位掩模板2的正面即有齿槽21的一面,且保持平行和相对静止,最后用紫外光1垂直于相位掩模板2的背面入射,对紫外光敏光纤3进行扫描,使用这种方法刻写出光纤光栅消除了因为折射率切趾而导致的自致啁啾效应,即消除了短波长方向上的类似于F-P腔效应的谐振次峰。

    一种基于全息相位板的图像识别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992030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11673176.3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全息相位板的图像识别装置,包括:入射光源模块、光场调制模块和探测器模块。通过使用全息相位板等间距排列设置构成光场调制模块,实现光域中的图像识别任务,具有运算速度快、能耗低等优势。本发明的全息相位板采用全息加工手段,步骤简单且成本较低,可解决目前光学衍射神经网络的相位调制层制备复杂、成本较高问题,在高分辨率的曝光系统下可实现较高分辨率的相位调制层结构,可进一步实现近红外及可见光等短波波段图像识别。

    选择性增强的多波长金属等离子共振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93624B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1810331189.0

    申请日:2018-04-1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选择性增强的多重光场耦合Fano共振金属等离子共振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该共振结构包括金属膜、介质膜和金属孔阵列,其中所述介质膜的材料为光学透明介质,且位于金属孔阵列及金属膜之间。本发明的共振结构可以同时实现多个具有极高电磁场增强因子的多波长共振,且这些共振模式具有窄线宽、共振峰强度相当、共振光场主要局域于金属圆孔中等特性。这些特性使该结构可以对目标分子的激发场与发射场进行同时增强,在保证检测的高灵敏度和高精确度的同时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选择性检测。该共振结构的制备方法工艺简便,只需要传统的纳米压印工艺与薄膜蒸镀工艺,重复性好,便于应用。

    尖端间距可调节的金属V型光栅Fano共振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9001179B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810890195.X

    申请日:2018-08-0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尖端间距可调节的金属V型光栅Fano共振结构,该共振结构包括一层透明弹性基底和金属V型光栅。通过弯曲弹性基底实现了结构尖端的纳米级间距,极大地增强了尖端附近的局域场增强因子。这种尖端间距的可调节特性保证了制备过程中尖端间距的可靠性,有效保证了检测的高灵敏度和高精确度。结构的共振光场主要局域在狭缝尖端,场增强范围也由传统的纳米颗粒对的点延展到线。该共振结构的制备方法基于硅的各向异性腐蚀和金属薄膜的剥离技术,工艺简便,可靠性高,重复性好,便于应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