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机及空调机组
    12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865075U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21482196.8

    申请日:2024-06-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井机及空调机组。天井机包括:主体框架;面板组件;引流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井机及空调机组,通过设置引流板对出风口的气流进行水平导流,使得引流板能够对出风口以及出风口的气流进行遮挡,即能够避免用户直接观察到出风口而提高天井机的美观度,又能够保证天井机的出风只能进行水平流动,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出风口处的导风板即使进行水平导风也存在部分气流向下流动而造成冷风吹人的问题,同时由于将天井机设置为单冷空调,能够直接将引流板固定设置在主体框架上而避免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升降结构,从而降低天井机的结构复杂度,有效的减少天井机的噪音,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导风结构及天井机
    12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468946U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20471266.X

    申请日:2021-03-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导风结构及天井机,导风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分隔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风板,设于出风口处,且所述导风板靠近进风口的一侧始终与所述分隔部紧密配合以分隔进风口和出风口;驱动机构,带动所述导风板转出或缩回所述出风口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当所述出风口打开时,所述导风板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置,由于导风板的一侧始终与分隔部插接配合,因此在整个导风板转动过程中,以及后续的正常工作中,导风板都可以很好的将出风口与进风口分隔,减少气体的回流现象,提高热交换效率。

    避免凝露的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

    公开(公告)号:CN211424737U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1922485642.6

    申请日:2019-12-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免凝露的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管路和两条散热管路,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包括依次串联的冷凝器、第一节流机构、闪蒸器、第二节流机构和蒸发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避免凝露的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在冷媒循环管路中选取不同位置的冷媒,将未进行节流的冷媒送至需要散热区域进行散热,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因冷媒节流后温度过低而产生的凝露的问题,从而可以在双级节流系统上使用冷媒散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凝露的问题,利用第一单向机构至第四单向机构减少了管路之间的连通切换,同时减少控制复杂度,实现无论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均能够保证散热可靠,避免凝露的问题。(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垫体、固定结构和室外机
    12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9960646U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20469178.9

    申请日:2019-04-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垫体、固定结构和室外机,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解决了固定结构无法同时满足运行和运输过程所需要求的技术问题。该垫体包括垫本体,垫本体以至少部分可插拔的方式设置在固定结构中用以缓冲震动的缝隙内;当处于插入状态时,缝隙被垫本体填满使得被固定结构连接的两部件之间形成稳固连接;当处于拔出状态时,被固定结构连接的两部件之间通过缝隙实现缓冲减震;固定结构包括脚垫、固定螺母、固定螺栓和垫体,固定螺栓穿设在脚垫内,两端分别与一被连接部件和固定螺母连接,固定螺母和脚垫的颈部之间形成缝隙,被连接的另一部件套设在脚垫的颈部外侧。本实用新型可同时满足压缩机运行减震和运输固定的要求。(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空调热水系统
    12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923448U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520713196.9

    申请日:2015-09-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30/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热水系统,包括压缩机(1)、室内换热器(2)、电子膨胀阀(3)和室外换热器(4),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压缩机(1)出口管路端与该管路中的制冷剂进行换热的热水换热系统;所述空调热水系统还包括四通阀(6),所述四通阀(6)的四个连接端分别连接到经与所述热水换热系统换热之后的制冷剂管路、室内换热器(2)、所述室外换热器(4)和所述压缩机(1)的入口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热水系统,能够通过模式切换实现单独制冷、单独制热、单独制热水、制冷兼制热水、制热兼制热水五种模式的多种功能,能有效降低成本,并且在制冷兼制热水时利用冷凝热回收可降低能耗,能减少热污染。

    一种化霜控制装置
    12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869255U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1420043647.8

    申请日:2014-01-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化霜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存储器、比较器、电流检测器;存储有预设时间的存储器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控制空调运行至稳定状态,并保持稳定状态运行一段预设时间;当控制器控制空调保持稳定状态运行一段预设时间后,控制电流检测器实时检测室外风机的运行电流,并将运行电流发送至比较器;比较器根据接收到的运行电流判断在预设周期下室外风机的运行电流的变化率是否小于等于预设值,当判断结果为在预设周期下室外风机的运行电流的变化率小于等于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空调机组进入化霜。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通过空调室外管的温度和室外风机的电流值进行化霜控制,操作更加简单且化霜更合理效果更好。

    空调室内机
    12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973368U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20725703.7

    申请日:2012-12-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及设置于所述机壳(1)内的蒸发器(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1)的进风口的风向调节装置(3),所述风向调节装置包括导风叶片(31),所述导风叶片(31)的倾斜夹角γ满足方程:︱γ︱≦π/2-α;α为所述蒸发器(2)迎风面的倾斜角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机壳的进风口处设置有风向调节装置,风向调节装置上的导风叶片倾斜设置,并进一步使得导风叶片的倾斜夹角γ满足方程:︱γ︱≦π/2-α;α为蒸发器迎风面的倾斜角度,将通过进风口进入机壳内的风由相对于蒸发器顺排流动的方式更改为叉排流动的方式,提高了空气在蒸发器内的扰动效果,进而有效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空调内机及风管机
    12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172412U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323176226.0

    申请日:2023-11-24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内机和风管机,空调内机包括:室内换热部件(1);室内送风部件(3);连接部件(4),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部件(1)的第一连接接口(10)连接,另一端与室内送风部件(3)的第二连接接口(30)连接,被配置为引导气流在所述室内换热部件(1)与所述室内送风部件(3)之间流动;其中,所述连接部件(4)包括柔性管道(40),以使所述第一连接接口(10)与所述第二连接接口(30)之间的角度可调。

    一种散热器、主板散热系统及空调

    公开(公告)号:CN219014482U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22682146.1

    申请日:2022-10-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主板散热系统及空调,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解决了主板冷却装置不可根据发热量调节冷却能力,易造成主板烧毁的技术问题。该散热器,包括设有入口的第一流通件、连接于第一流通件上并可对第一流通件内的换热介质进行分流的至少两根分流件、与所有的分流件的输出端均连通用于换热介质输出的第二流通件、与待降温设备连接以获取发热量的第一检测元件、用于监测环境温度的第二检测元件、根据获取的发热量和环境温度伸入第一流通件内不同位置以打开或关闭不同数量的分流件的调节组件。本实用新型根据获得的主板的发热量以及环境温度,控制散热器中主板散热部分通过的冷媒的量,以调节冷却效果,保证主板的良好运行。

    离心风机和空调器
    13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5175484U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21135738.0

    申请日:2021-05-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心风机和空调器,包括蜗壳和导流板主体,蜗壳上形成有出风口,蜗壳的出风口处具有逐渐向外翻的弧形引流面,弧形引流面上远离蜗壳内部的边沿为外边沿,外边沿处的切面与出风口的初始出风方向相交,导流板主体的第一部分位于蜗壳中,导流板主体的第二部分位于蜗壳外,导流板主体相对于出风口活动布置,使得导流板主体存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时导流板主体沿出风口的初始出风风向布置;第二状态时导流板主体的导流方向与初始出风方向相交,导流板主体的第一部分与出风口的第一侧壁抵接,第一侧壁与弧形引流面分别位于出风口的两侧。尽量减少在此过程中对气流流通的阻碍,降低动能损失。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