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767971B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1711034358.6
申请日:2017-10-3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9/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功率反应堆安全壳内氢气控制方法,其在安全壳内布置消氧装置,所述消氧装置包括消氧容器、消氧容器入口、消氧容器出口、顶部挡板和侧面挡板;所述消氧容器入口和所述消氧容器出口设置在所述消氧容器上,所述顶部挡板和所述侧面挡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消氧容器的顶部和侧面,经配置以起到保护及保证气体顺畅流通的作用。本发明提供的小功率反应堆安全壳内氢气控制方法,在事故下及时启动该消氧装置,通过消耗安全壳内的氧气,使得安全壳内的氧气浓度低于满足氢气燃烧的限值,达到不可燃烧的环境条件,消除安全壳内的氢气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1562282A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2010414340.4
申请日:2020-05-15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模拟高温下熔融物瞬态反应的试验装置及方法,包括设置于外罩内的水冷坩埚、加热系统、辅助系统和设置于外罩外的测量系统、气氛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熔融物在高纯度条件下的非接触式,并且通过分区加热模式,保证试验进程与实际的进程保持一致。通过对不同反应时间下熔融物进行取样,可以研究熔融氧化物和金属之间的反应进程,获得可能的熔融物状态。该熔融物状态对于评价IVR策略的有效性,提升反应堆的安全性具有支撑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430050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2010332404.6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使用方法,包括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道(2)、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入口隔离阀(3)、热交换器(4)、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出口管道(5)、汽动泵(6)、汽动泵出口隔离阀(7)、汽动泵出口管道(8)、汽动泵旁路管道(9)、汽动泵旁路隔离阀(10)、汽动泵蒸汽入口管道(11)、汽动泵入口隔离阀(12)、水箱(13)及蒸汽发生器(14);该系统利用汽化及冷凝的方式,依靠密度差驱动流体在系统内形成自然循环,带出堆芯余热带出堆芯余热。
-
公开(公告)号:CN110265157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548383.9
申请日:2019-06-2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功率尺度的全自然循环反应堆,反应堆的主回路换热器为大盘管,设置于反应堆的堆芯上方,并围绕堆芯吊篮布置;在所述堆芯吊篮的不同高度的周向等间距安装负荷需求隔离阀;冷却剂经过所述堆芯加热后通过所述堆芯吊篮围成的上升段,经由开启的所述负荷需求隔离阀流入主回路换热器侧,通过横掠传热管管束加热管内流体,以产生热交换,给水经加热后经由蒸汽/热水管道流出。通过非能动的自然循环实现热量移出,取消主泵,最大程度降低失去流动类的初因事件;同时取消主泵相关的支持系统,提升经济性;一体化反应堆消除了大破口发生的可能性;具有多功率等级热负荷输出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7767971A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申请号:CN201711034358.6
申请日:2017-10-3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9/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功率反应堆安全壳内氢气控制方法,其在安全壳内布置消氧装置,所述消氧装置包括消氧容器、消氧容器入口、消氧容器出口、顶部挡板和侧面挡板;所述消氧容器入口和所述消氧容器出口设置在所述消氧容器上,所述顶部挡板和所述侧面挡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消氧容器的顶部和侧面,经配置以起到保护及保证气体顺畅流通的作用。本发明提供的小功率反应堆安全壳内氢气控制方法,在事故下及时启动该消氧装置,通过消耗安全壳内的氧气,使得安全壳内的氧气浓度低于满足氢气燃烧的限值,达到不可燃烧的环境条件,消除安全壳内的氢气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04810066A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410036185.1
申请日:2014-01-26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大型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厂安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外壁面带有翅片的压力容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外壁带有翅片的压力容器,包括压力容器及其外壁固定的翅片,其中,压力容器包括圆柱筒结构的压力容器筒身及其下端盖状结构的下封头,在压力容器下封头外壁上沿纵向分布M排,每排周向布置有N个翅片,且每个翅片彼此之间不相互接触。本发明所述的压力容器,在其外壁布置有三角形或四边形的翅片,有利于纵向涡的形成,增强了流体的扰动,增强了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协同性,强化了换热,从而提高流体在压力容器外壁面相应位置处的临界热流密度,从而有利于实施核电厂堆内熔融物滞留措施,提高核电厂在事故情况下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212847699U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20643220.7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应堆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道(2)、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入口隔离阀(3)、热交换器(4)、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出口管道(5)、汽动泵(6)、汽动泵出口隔离阀(7)、汽动泵出口管道(8)、汽动泵旁路管道(9)、汽动泵旁路隔离阀(10)、汽动泵蒸汽入口管道(11)、汽动泵入口隔离阀(12)、水箱(13)及蒸汽发生器(14);该系统利用汽化及冷凝的方式,依靠密度差驱动流体在系统内形成自然循环,带出堆芯余热带出堆芯余热。
-
公开(公告)号:CN203134388U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20007203.4
申请日:2013-01-0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9/0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熔融物扩展室的大型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厂堆芯捕集器,它包括包覆反应堆压力容器中下部的堆腔,堆腔下部为堆腔混凝土底板,堆腔混凝土底板下部为堆腔难熔层;倾斜设置的熔融物释放通道上端连通堆腔下部的堆腔难熔层,下端连通熔融物扩展室;该熔融物释放通道的内壁围绕难熔层;熔融物扩展室下部为扩展室混凝土底板,扩展室混凝土底板下部为扩展室难熔层,扩展室难熔层下部为扩展室外部冷却通道;扩展室外部冷却通道向外延伸的两端分别为外部冷却通道入口和外部冷却通道出口。本实用新型用于压力容器失效时成功实施熔融物的扩展、滞留和冷却,能够增强大型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厂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216487335U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121496085.9
申请日:2021-07-0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反应堆安全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非能动调节流量的先进堆芯补水箱,包括补水箱,所述补水箱的内部安装有隔板,且隔板的内壁安装有高位阀门,所述隔板的内壁安装有低位阀门,所述隔板的内壁开设有常开补水孔,所述补水箱的下端设置有补水管线,所述补水箱的上端安装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的外壁安装有平衡管线。本实用新型无需电源驱动,可靠性极高,通过设置补水箱对隔板起到卡合固定作用,在使用装置时,隔板的设置便于对装置进行分隔,同时对注水量需求少时,可提供较少冷却水,在满足冷却的前提下延长可补水时间;同时可最大程度地避免事故升级,增加了装置的使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214012518U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2021058671.0
申请日:2020-06-1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3/024 , G21C15/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的一体化非能动反应堆,包括安全壳。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体化反应堆,消除大破口发生的可能性;在压力容器顶部设置第二层压力壳体,将稳压器、主回路管线等布置在双层壳体间,通过有效隔离破口,维持压力边界,有效缓解因小破口对反应堆安全性的挑战,同时降低弹棒事故的风险,甚至消除弹棒事故,保证反应堆的安全性;并大幅简化系统设计,减小双层压力容器壳体设计带来的不利经济性以及维修的复杂性;通过换料水池与利用主回路换热器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之间的自然循环带出设计基准失水与非失水事故下的堆芯释热(两个系列);通过壳外空气自然对流的方式,对安全壳进行冷却降温、降压,提供无限时冷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