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热管效应辅助煤热共采的系统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73679A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2211514014.6

    申请日:2022-1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热管效应辅助煤热共采的系统及方法,包括自上而下的上覆地层、煤层、水热型地热储层,上覆地层上设置有蓄水池、抽水泵、缓冲罐、地面换热器;煤层沿采煤工作面开掘有巷道,上覆地层中设置有竖井,竖井和巷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面上分别布置有注水管线和回水管线,注水管线的上端连接地面换热器,注水管线进入巷道后通过第一动力循环泵连接增压机,从增压机输出的井下管线沿着巷道底面、侧面和顶部连续铺设,井下管线的尾端连接回水管线,回水管线的上端与地面换热器连接,井下管线、进水管线和回水管线中有换热介质。本发明在实现煤层地热高效开采的同时,降低采煤井巷的环境温度,达到治理井下热害的效果。

    高温高压下测量岩体循环剪切渗流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84933B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011127206.2

    申请日:2020-1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高压下测量岩体循环剪切渗流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实现了岩体在高温高压下循环剪切过程中渗流特性的测试。本发明试样由两块半圆柱体一块岩石和岩石薄板组合而成;将基座与围压缸固连,将试样置于支架中,然后通过固定杆将岩石薄板与轴压头固连;将试样、支架和轴压头放入围压缸内腔,在试样和支架周围充填传压介质;通过围压头压缩传压介质向试样提供指定围压,并通过加热棒提供高温环境;孔隙流体经过试样中间的裂隙面流出;通过测量出气管流体参数,获得高温高压下岩体循环剪切过程中的渗流特性关系。本发明结构合理、操作简便,具有广泛适用性。

    一种基于放顶煤模拟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33494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212281.3

    申请日:2021-1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放顶煤模拟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法,包括:基座;平台,与基座之间通过多个伸缩装置相联接,其中,多个伸缩装置能够独立或同步作伸缩运动;储料箱,固定联接在平台的上端面,且至少具有投料口和排料口;至少一个推送组件,沿着平台的纵向方向布置且与平台可相对运动地联接,用于将位于储料箱内的顶煤推送出排料口,其中,推送组件上具有用于称量被推送顶煤的称重传感器;支撑组件,具有挡煤板,挡煤板倾斜放置在排料口的下端,挡煤板上设置有振动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输送组件,配置在挡煤板的下端,用于在横向方向上输送顶煤。该放顶煤模拟试验系统为现场实现智能化放煤提供理论基础。

    流态化无人反循环采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83088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1483866.4

    申请日:2020-12-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流态化无人反循环采煤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在上回风巷中选定工作工位,将钻采一体机安装到工作工位并调试;步骤S2,通过钻采一体机的导孔钻机由上回风巷向下水平巷钻进反采钻孔;步骤S3,将钻采一体机移动至下一个工位;将导孔钻杆整体接入钻采一体机的反采钻机上;在下水平巷中对钻杆端部安装反采刀盘,反采刀盘反循环开采至上回风巷;同时,在导孔钻机上安装钻杆,并在下一工位导孔;步骤S4,卸下反采刀盘并带到下水平巷,然后重复步骤S3,直至完成一个采煤工作面的反采工作;步骤S5,将钻杆和反采刀盘卸下并固定在钻采一体机上再运送至下一个工作面,然后重复上述步骤S1至步骤S4以对煤层进行反循环开采工作。

    矿用自动进杆钻孔窥视仪
    9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827972A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911424732.2

    申请日:2019-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用自动进杆钻孔窥视仪,属于矿用钻孔窥视仪技术领域。本发明主要包括控制主机、步进电机、主齿轮盘、副轮盘、自动调中机构、探头及拱形透明罩组成。探头安装在探杆端部,完成采集成像,且探头上方设拱形透明罩;探杆采用轮齿结构;探头所接探杆设弹性钢丝及弹性塑料膜,实现探头自动调中;主齿轮盘与步进电机相连,由步进电机带动其正反转实现探杆的进退;电机转轴上设转速传感器,通过测转速分析计算实现推进深度测量。本发明实现探杆的自动推进,匀速进杆,并利用转速—位移转化关系实现深度测量自动化程度高,整体结构简单,测量精度好,实现简单,能有效解决现有窥视仪的技术问题。

    一种矿井回风余热高效回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822968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911023587.7

    申请日:2019-10-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井回风余热高效回收系统,包括:主风硐,其一端与回风立井相连通;分风硐,包括进风口和两个出风口,进风口与主风硐的另一端相连通;矿井回风除湿装置,配置为其一端与两个出风口通过通风管相连接,用于将经过分风硐的矿井回风除湿;两个通风机,安装在与之相对应的通风管上,被构造成使矿井回风由回风立井沿着多个通风管流向矿井回风除湿装置方向;相变储能装置,其入口端与矿井回风除湿装置的另一端相连通,其内部的相变储热单元用于吸收经过相变储能装置的矿井回风的热量;以及至少一个换热调控室,包括换热池,配置为其一端与高盐矿井水处理车间相连,其另一端适于与相变储能装置的连接端相连。该回收系统换热效率高。

    一种煤矿巷道围岩变形监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900217A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910215484.4

    申请日:2019-03-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巷道围岩变形监测装置,包括:轨道,其沿着巷道设置;监测平台,其上设置有滚轮,其与轨道相连接;第一驱动装置,其连接在监测平台内并与滚轮相连,用以驱动监测平台沿着轨道行走;激光雷达,其设置于监测平台的前端,用于采集巷道内的变形信息;控制器,其与激光雷达电连接,用于接收变形信息;无线通讯模块,其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接收经过控制器的变形信息;通讯模组,其设于巷道内,与无线通讯模块电连接,用于接收经过无线通讯模块的变形信息并将变形信息传输至地面数据中心;以及电池模组,其与第一驱动装置、控制器电连接;该监测装置可以实时获取矿井下围岩变形情况,而且测量准确、精度高、节省人力。

    裂隙表面粗糙度的表征方法和渗流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83118A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811366350.4

    申请日:2018-1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裂隙表面粗糙度的表征方法和渗流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该表征方法将粗糙轮廓线微段的高差、斜率作为判断标准,将对渗流过程中压力降影响不大的线段忽略,并结合轮廓峰密度、分形计盒维数等多种参数对粗糙度φ1、φ2进行描述,将其应用到非达西流区域公式中时,无论数学形式还是物理意义上都能够保持一致;通过新的表征方法和公式的建立,使得非达西系数β和裂隙粗糙特性建立联系,该方法突出了沿水流方向的粗糙特性对流体流动过程中压力降的影响;通过对渗流试验系统的特别设计,可以准确测量隙宽变化,结合预制的不同裂隙面,可以研究无量纲量AD、BD与粗糙度参数φ1、φ2的具体函数形式及变化规律。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211972A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811367158.7

    申请日:2018-1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通过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和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向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注入恒温恒流的水流,再通过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测量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h,在测量时与之有关的变量,如流量、进口水温Tin2、裂隙初始隙宽b0、裂隙隙宽变形Δb、试样外表面温度T0都能按实验者要求设定,试验测量的变量,如出口水流量Q、裂隙出口水温Tout、裂隙内沿程水温Tf、裂隙内表面温度Ti都能被精确测量,最终计算得到对流换热系数h。本发明控制变量更加精确,可以通过改进的计算方法得出某种状态下的对流换热系数h的数值,并能够研究h与不同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11971A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811367157.2

    申请日:2018-1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方法。通过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和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向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注入恒温恒流的水流,再通过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测量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h,在测量时与之有关的变量,如流量、进口水温、裂隙初始隙宽b0、裂隙隙宽变形Δb都能按实验者要求设定,试验测量的变量,如出口水流量Q、裂隙出口水温Tout、裂隙内沿程水温Tf、裂隙内表面温度Ti都能被精确测量,最终计算得到对流换热系数h。本发明控制变量更加精确,可以通过改进的计算方法得出某种状态下的对流换热系数h的数值,并能够研究h与不同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