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899591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903348.0
申请日:2023-07-22
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01J27/043 , B01J35/08 , C01B3/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锰掺杂硫化镉/钴酸铜中空双壳层纳米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光催化制氢方面的应用。所述锰掺杂硫化镉/钴酸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溶剂热反应得到CuCo‑甘油酸前驱体;(2)通过在空气气氛中煅烧得到钴酸铜中空双壳层纳米球;(3)通过水热反应得到锰掺杂硫化镉固溶体;(4)将锰掺杂硫化镉固溶体修饰于钴酸铜表面得到锰掺杂硫化镉/钴酸铜中空双壳层纳米球复合材料。另外,将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锰掺杂硫化镉/钴酸铜中空双壳层纳米球复合材料作为光催化剂,其制氢效果显著提高,5小时的光催化制氢量可以达到131.06mmol·g‑1,并且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570395B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210192474.5
申请日:2022-02-28
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01J27/057 , C01B3/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空硒化锌铜/硫化锌/钛酸锌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光催化制氢方面的应用。所述硒化锌铜/硫化锌/钛酸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以碳球为模板利用原位沉积法合成钛酸锌,通过煅烧使其形成中空结构;(2)通过搅拌将硫化锌沉积其表面,得到硫化锌/钛酸锌;(3)合成水相硒化锌铜量子点;(4)将硫化锌/钛酸锌与硒化锌铜量子点复合得到所述硒化锌铜/硫化锌/钛酸锌。另外,将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硒化锌铜/硫化锌/钛酸锌作为光催化剂,其制氢效果相较于钛酸锌有了明显的提高,6小时的光催化制氢量可以达到27787.57μmol·g‑1,并且该材料在光催化制氢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058217A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210778019.3
申请日:2022-07-04
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C09J133/14 , C09J133/08 , C08F220/36 , C08F220/18 , C08F220/28 , C08F220/3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光响应智能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由偶氮苯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与商业化丙烯酸酯化合物进行共聚所得,偶氮苯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与商业化丙烯酸酯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8‑1):(1‑0.9),该方法采用条件温和的自由基聚合反应来制备偶氮苯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实现聚合物的可逆光致固液相态转换以及胶粘剂的可逆粘附/脱附过程。本发明在偶氮苯衍生物中引入F原子并选择含有O原子的商业化丙烯酸,F原子的引入降低了聚合物的表面能,低表面能使其在顺式液态下更容易铺展,在固体粘附基材上的润湿性更好,且F和O原子的引入增强了聚合物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从而增强了分子间的内聚力以进一步提高共聚物粘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9534401B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1811343067.X
申请日:2018-11-12
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C01G33/00 , H01M4/58 , H01M10/052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钒酸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偏钒酸铵、CuCl2·2H2O与邻菲罗啉混合后,180~200℃下水热反应90~100小时,得到钒铜前驱物;(2)将所述钒铜前驱物在500~600℃下煅烧2~3小时,得到所述钒酸铜。本发明还提供了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钒酸铜,以及将该钒酸铜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能够明显提高电池容量。在50mA g‑1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197mAh g‑1,明显高于商业石墨的理论容量340mAh g‑1。
-
公开(公告)号:CN109368684A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811339996.3
申请日:2018-11-12
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学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亚铜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第一液相反应体系;(2)将所述第一液相反应体系中升温至40~90℃后,加入葡萄糖溶液,恒温反应50~70分钟,得到第二液相反应体系;(3)将所述第二液相反应体系中的沉淀物分离、洗涤、烘干,得到所述氧化亚铜。本发明还提供了该方法制备得到的氧化亚铜,以及将该氧化亚铜作为光催化剂在有机染料降解中的应用。得到的氧化亚铜具有环境友好、形貌可控、粒度均匀、分散性好、产率高、易于分离、操作简单安全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8117103A
公开(公告)日:2018-06-05
申请号:CN201711431468.6
申请日:2017-12-25
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C01G51/00 , H01M4/525 , H01M10/052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钒酸钴化合物,所述的钒酸钴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oV2O6。以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分别称取偏钒酸铵、六水合硝酸钴和2,2-联吡啶备用;将六水合硝酸钴放置于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均匀,在加入称取的2,2-联吡啶和偏钒酸铵搅拌,得到混合溶液;将H3BO3加入到上述混合溶液中调节pH,然后加热;降温、超声、烘干、收集,得到产物;将产物在空气下煅烧,得到所述的钒酸钴化合物。本发明的钒酸钴化合物以2,2-联吡啶为模板制备而成,具有较低的成本,环境友好,较高的放电容量以及较高的安全性;作为电极材料,相比单金属氧化物,异金属氧化物均提高了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253350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323457.X
申请日:2024-03-21
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学
摘要: 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空心八面体结构的磷化钴/MOF‑801p‑n异质结复合材料,探究了它的光催化制氢性能及稳定性。所述磷化钴/MOF‑801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合成八面体UiO‑66作为模板,在UiO‑66表面原位生长MOF‑801得到UiO‑66@MOF‑801,利用刻蚀法获得空心八面体MOF‑801。最后,在空心八面体MOF‑801表面包覆一层磷化钴颗粒,得到磷化钴/MOF‑801空心八面体复合材料。将其作为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进行制氢性能研究,5小时的产氢量最高可达25.31mmol·g‑1,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058217B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210778019.3
申请日:2022-07-04
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C09J133/14 , C09J133/08 , C08F220/36 , C08F220/18 , C08F220/28 , C08F220/3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光响应智能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由偶氮苯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与商业化丙烯酸酯化合物进行共聚所得,偶氮苯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与商业化丙烯酸酯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8‑1):(1‑0.9),该方法采用条件温和的自由基聚合反应来制备偶氮苯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实现聚合物的可逆光致固液相态转换以及胶粘剂的可逆粘附/脱附过程。本发明在偶氮苯衍生物中引入F原子并选择含有O原子的商业化丙烯酸,F原子的引入降低了聚合物的表面能,低表面能使其在顺式液态下更容易铺展,在固体粘附基材上的润湿性更好,且F和O原子的引入增强了聚合物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从而增强了分子间的内聚力以进一步提高共聚物粘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410252B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2111661867.8
申请日:2021-12-31
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C09J133/08 , C09J133/14 , C09J133/10 , C08F220/18 , C08F220/54 , C08F220/34 , C08F220/2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光响应可逆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由4‑(对甲苯基二氮烯基)苯基丙烯酸酯、N‑异丙基丙烯酰胺和丙烯酸酯化合物进行共聚所得,所述4‑(对甲苯基二氮烯基)苯基丙烯酸酯、N‑异丙基丙烯酰胺和丙烯酸酯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5‑2):6:14,本发明提供了条件温和的自由基聚合合成偶氮苯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方法,实现聚合物的光致固液相态转换,同时利用含有杂原子的商业化丙烯酸酯与偶氮苯衍生物聚合,提高光致相变速度和粘附能力,实现了胶粘剂可逆的光致粘附/脱附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4570395A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210192474.5
申请日:2022-02-28
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01J27/057 , C01B3/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空硒化锌铜/硫化锌/钛酸锌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光催化制氢方面的应用。所述硒化锌铜/硫化锌/钛酸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以碳球为模板利用原位沉积法合成钛酸锌,通过煅烧使其形成中空结构;(2)通过搅拌将硫化锌沉积其表面,得到硫化锌/钛酸锌;(3)合成水相硒化锌铜量子点;(4)将硫化锌/钛酸锌与硒化锌铜量子点复合得到所述硒化锌铜/硫化锌/钛酸锌。另外,将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硒化锌铜/硫化锌/钛酸锌作为光催化剂,其制氢效果相较于钛酸锌有了明显的提高,6小时的光催化制氢量可以达到27787.57μmol·g‑1,并且该材料在光催化制氢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