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型钢混凝土抗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17212B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11040.8

    申请日:2024-09-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结构部件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型钢混凝土抗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测试方法,包括:获取抗震结构等比例缩放的模型,获取模型的轴向应力曲线,获取轴向应力曲线中轴向应力值的异常分数;获取轴向应力曲线中数据点产生应变局部化的可能性;获取轴向应力曲线中数据点的应变局部化表现特征值;获取模型中应变计所在位置的影响系数;根据异常分数、数据点产生应变局部化的可能性及影响系数,得到模型中应变计对应的轴向应力曲线中数据点的异常参数;依据异常参数得到应变局部化数据点进而得到抗震结构的性能参数。本发明提高了应变局部化产生时数据定位和识别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抗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的评价准确性和真实性。

    一种型钢混凝土抗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1721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1311040.8

    申请日:2024-09-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结构部件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型钢混凝土抗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测试方法,包括:获取抗震结构等比例缩放的模型,获取模型的轴向应力曲线,获取轴向应力曲线中轴向应力值的异常分数;获取轴向应力曲线中数据点产生应变局部化的可能性;获取轴向应力曲线中数据点的应变局部化表现特征值;获取模型中应变计所在位置的影响系数;根据异常分数、数据点产生应变局部化的可能性及影响系数,得到模型中应变计对应的轴向应力曲线中数据点的异常参数;依据异常参数得到应变局部化数据点进而得到抗震结构的性能参数。本发明提高了应变局部化产生时数据定位和识别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抗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的评价准确性和真实性。

    一种量子点空间示踪测温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81996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910349429.4

    申请日:2019-04-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量子点空间示踪测温系统及方法,在暗场环境中,使用激光器激发标记在细胞样品中的量子点探针,通过物镜显微放大后再经半反半透镜将光路一分为二,一路采用光学相位调制法获取分散在样品细胞内量子点的三维空间位置信息,由EMCCD在图像模式下一定频率的采集不同时刻下的图像数据,实现量子点三维空间定位和示踪;第二路采用光谱仪获取量子点的荧光强度与波长信息,由EMCCD在光谱模式下同步地采集不同时刻下的光谱数据,并根据量子点的光热特性得到量子点的实时温度,两个EMCCD分别将采集的数据发送给计算机,由计算机将不同时刻下量子点的位置与温度匹配,完成对量子点空间示踪测温。实现对细胞内量子点高精度的三维空间示踪及同步测温。

    一种纳米球壳阵列光伏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8198879A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711487548.3

    申请日:2017-12-29

    Abstract: 一种纳米球壳阵列光伏结构,包括基底,基底上设有金属电极层,金属电极层上设有光吸收层,光吸收层为紧密排列的单层开口球壳阵列结构,光吸收层上面设有透明电极层;光吸收层是由p型掺杂层,i型层以及n型掺杂层三层组成p-i-n结;入射太阳光可以通过球壳阵列的减反作用和球壳腔体的共振作用极大提高光吸收层的光吸收效率。

    一种带有尾气余热回收再利用装置的碳纳米管批量制备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142038A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2010889761.2

    申请日:2020-08-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尾气余热回收再利用装置的碳纳米管批量制备系统,由低温炉、碳纳米管高温生长炉、两级旋风分离器、尾气导热油换热器组成。液相碳源、固体催化剂在低温炉内加热气化后由载气吹入高温生长炉发生碳纳米管生成反应,生成的碳纳米管通过炉膛上部由载气吹扫进入两级旋风分离器进行过滤分离,分离出的碳纳米管进行提纯后即可包装运输,剩余高温尾气进入尾气导热油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导热油,导热油升温后进入低温炉侧壁的加热管加热低温炉。本发明首次将碳纳米管制造系统与尾气余热回收及利用装置结合,使尾气热量最大限度得到合理利用,节约能源。本发明可通过原料及温度的控制实现多种碳纳米管的制造,产品种类多样化。

    一种光吸收增强的开口型硅薄膜球壳阵列结构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56425B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610954124.2

    申请日:2016-11-03

    Abstract: 一种光吸收增强的开口型硅薄膜球壳阵列结构的制备方法,在基材表面制备一层金属材料,在金属层表面制备紧密排列的单层二氧化硅纳米的粒子阵列,然后在粒子阵列上沉积硅薄膜,在硅薄膜表面制备聚合物层,再将金属层利用酸溶液溶解使得硅膜结构与基材脱离,然后以聚合物层为基底,选择性刻蚀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的硅薄膜并部分暴露出二氧化硅粒子阵列,最后用氢氟酸去除二氧化硅粒子,形成以聚合物层为基底的开口型硅薄膜球壳阵列结构,开口型硅薄膜球壳阵列结构能够实现硅膜吸收效率大幅提高。

    一种加热测温双重功能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19802B

    公开(公告)日:2017-06-23

    申请号:CN201510811092.6

    申请日:2015-11-20

    Abstract: 一种加热测温双重功能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先将二氧化硅核粒子氨基化修饰之后,吸附上金纳米粒子,于氢氧化金水溶液中加入甲醛作为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金壳;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对二氧化硅/金双层核壳粒子进行表面包覆修饰,加入硅源和催化剂制备二氧化硅/金/二氧化硅三层复合纳米粒子;氯化镉和亚碲酸钠分别作为镉源和碲源,用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在水相中合成温敏碲化镉量子点;二氧化硅/金/二氧化硅三层复合纳米粒子表面进行氨基化修饰,然后吸附上碲化镉量子点,得到二氧化硅/金/二氧化硅/碲化镉四层加热测温双重功能性纳米粒子,本发明工艺过程易于掌握,能够制备出分散性良好,粒径均匀的双重功能性纳米粒子。

    一种光吸收增强的开口型硅薄膜球壳阵列结构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56425A

    公开(公告)日:2017-01-25

    申请号:CN201610954124.2

    申请日:2016-11-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1/02363

    Abstract: 一种光吸收增强的开口型硅薄膜球壳阵列结构的制备方法,在基材表面制备一层金属材料,在金属层表面制备紧密排列的单层二氧化硅纳米的粒子阵列,然后在粒子阵列上沉积硅薄膜,在硅薄膜表面制备聚合物层,再将金属层利用酸溶液溶解使得硅膜结构与基材脱离,然后以聚合物层为基底,选择性刻蚀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的硅薄膜并部分暴露出二氧化硅粒子阵列,最后用氢氟酸去除二氧化硅粒子,形成以聚合物层为基底的开口型硅薄膜球壳阵列结构,开口型硅薄膜球壳阵列结构能够实现硅膜吸收效率大幅提高。

    一种加热测温双重功能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19802A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510811092.6

    申请日:2015-11-20

    Abstract: 一种加热测温双重功能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先将二氧化硅核粒子氨基化修饰之后,吸附上金纳米粒子,于氢氧化金水溶液中加入甲醛作为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金壳;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对二氧化硅/金双层核壳粒子进行表面包覆修饰,加入硅源和催化剂制备二氧化硅/金/二氧化硅三层复合纳米粒子;氯化镉和亚碲酸钠分别作为镉源和碲源,用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在水相中合成温敏碲化镉量子点;二氧化硅/金/二氧化硅三层复合纳米粒子表面进行氨基化修饰,然后吸附上碲化镉量子点,得到二氧化硅/金/二氧化硅/碲化镉四层加热测温双重功能性纳米粒子,本发明工艺过程易于掌握,能够制备出分散性良好,粒径均匀的双重功能性纳米粒子。

    强雾化作用协同脱除氮氧化合物与硫氧化物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62627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110535549.0

    申请日:2021-05-17

    Inventor: 刘银河 杨欢 边浩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雾化作用协同脱除氮氧化合物与硫氧化物系统及方法,氨水储存罐经氨水输送泵与氨碱溶液罐的氨水输入端连接;氨碱溶液罐上方的入料口和入水口分别与Na2CO3原料罐和稀释水罐连接,氨碱溶液罐的混合溶液出口经氨碱溶液输送泵与设置在烟道内的雾化喷射系统的溶液入口连接,雾化喷射系统的空气入口经空气过滤器与压缩风机连接。本发明氨碱溶液雾化效果好,SO3脱除率高,适用性广,改造工期短,污染物治理成本低,实现了NOx和SOx的协同脱除,大幅缓解了由硫酸氢铵造成的空气预热器跨层沉积腐蚀和锅炉效率降低等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