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64883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338806.1
申请日:2024-09-24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植物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移动式数据采集装置及叶绿素荧光检测系统,包括可移动的承载件、光谱仪机体以及探头部,所述探头部包括基础件、触叶筒、设于基础件上的触叶座以及设于触叶筒中的采集探头,所述触叶筒与触叶座适配,且触叶筒可趋远/趋近触叶座移动,所述触叶筒中设有清洁组件,所述光谱仪机体与采集探头之间设有导线;所述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用于带动探头部升高进行采集作业的高处采集组件;对于高处叶片叶绿素荧光数据采集工作,通过高处采集组件带动探头部升高进行作业,既安全又便捷;通过清洁组件对叶片采集部位进行清洁,去除叶片采集面上粘附的灰尘、露水等物质,避免影响荧光信号反馈质量,保证最终检测结果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399390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437184.8
申请日:2024-10-15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6T17/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的芦苇湿地三维制图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芦苇湿地,获取芦苇湿地的点云数据集;对采集到点云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对预处理后的点云数据集点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然后进行配准和融合,生成三维场景。通过设置自动换电平台,无须人工值守,当无人机降落到对接平台时即可自动完成换电,无人机降落时,通过重力势能转化为换电池进行蓄能,完全降落后即通过蓄能组件带动电池组进行更换,更换后即可立即起飞,提高了效率,使激光雷达的扫描时间更加集中,有利于特征模块的配准融合,该无人机充电换电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在现场频繁操作,有利于对芦苇湿地三维地图的频繁更新。
-
公开(公告)号:CN119164883B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411338806.1
申请日:2024-09-24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植物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移动式数据采集装置及叶绿素荧光检测系统,包括可移动的承载件、光谱仪机体以及探头部,所述探头部包括基础件、触叶筒、设于基础件上的触叶座以及设于触叶筒中的采集探头,所述触叶筒与触叶座适配,且触叶筒可趋远/趋近触叶座移动,所述触叶筒中设有清洁组件,所述光谱仪机体与采集探头之间设有导线;所述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用于带动探头部升高进行采集作业的高处采集组件;对于高处叶片叶绿素荧光数据采集工作,通过高处采集组件带动探头部升高进行作业,既安全又便捷;通过清洁组件对叶片采集部位进行清洁,去除叶片采集面上粘附的灰尘、露水等物质,避免影响荧光信号反馈质量,保证最终检测结果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447385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310551.1
申请日:2024-03-19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IPC: G06V20/10 , G06V20/13 , G06V10/764 , G06V10/26 , G06V10/422 , G06V10/52 , G06V10/54 , G06V10/56 , G06V10/58 , G06V10/20 , G06T5/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河湖养殖开发活动遥感自动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通过卫星遥感采集目标区域影像数据;S2:对影像数据进行校正和图像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区域多光谱影像;S3:对多光谱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得到多尺度分割影像;S4:在目标区通过现场调查,选取差异明显、能表征河湖养殖开发活动状态的特征要素作为遥感提取的关键指标,设定特征要素阈值;S5:将多尺度分割影像的特征要素数据和能表征河湖养殖开发活动状态的各特征要素阈值输入分类器,进而完成河湖养殖开发活动的遥感自动识别。本发明能实现大范围、高精度测算河湖养殖开发活动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18223449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557019.X
申请日:2024-05-07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IPC: E02B3/12 , C02F3/32 , C02F3/34 , E02B3/14 , E02D27/12 , E02D27/52 , A01G22/00 , A01G20/00 , A01G24/10 , A01G24/13 , A01G24/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河道治理的组合式生态驳岸及其构建方法,其中,生态驳岸包括从河道浅水水域沿河道坡面向上依次设置的生态驳岸基础、河道水质净化区和面源污染拦截区,生态驳岸基础包括沿河道走向设置的桩基础和下格梗,桩基础固定于河道浅水河床中,下格梗固定在桩基础上并沿河道走向设置,河道水质净化区从下格梗沿河道坡面延伸至河道洪水位线高度处,河道水质净化区种植挺水植物,河道水质净化区上端设置有上格梗,上格梗沿河道走向设置,面源污染拦截区从上格梗沿河道坡面延伸至河岸,面源污染拦截区种植草本植物。本发明是结合了传统的硬质驳岸和自然护坡的优缺点设计而出,实现了生态修复、水利防冲、景观提升等三方面的平衡,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建造,对河道治理工程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
-
-
-